据台方消息称,台湾防务部门最近向华盛顿呈递了武器采购清单——6架能看五百公里的"空中望远镜"、10架号称能听深海潜艇的"反潜顺风耳",外加几十门铁皮包裹的"移动火药库"。
1、斥资数千亿,台湾能买来什么?
这些军购标签背后,藏着一个令人脊背发凉的真相:当台当局将2300万人的安全押注在美国军火商的报价单上时,他们买的不是保命符,而是加速两岸对抗的死亡倒计时。
特朗普那句"台湾该交保护费了"的勒索式喊话,在台当局耳朵里竟成了催命符般的行动指南。数据显示,台湾军费开支连续5年突破GDP2%红线,2023年更暴涨至6068亿新台币,其中对美军购占比高达27%。但砸钱就能买来安全吗?
看看台海军那批平均年龄32岁的S-70C反潜直升机就知道了——这些冷战遗老连零件供应链都已断裂,却还要硬撑到MH-60R到货。
更讽刺的是,美国海军自己都还没给航母配齐E-2D,台军幻想的6架预警机到货时间,怕是不会如期赴约。
这种恐慌式军购背后,说明台当局宁愿相信美国军火商的PPT演示,也不敢正视解放军歼-20机群已形成常态化绕台巡航的事实。当台空军还在纠结预警机数量时,厦门机场的运油-20加油机早已让解放军战机的滞空时间翻倍,这种维度碾压岂是几架二手预警机能弥补的?
2、从始至终,台湾处于美军售链条最末端
台当局捧着真金白银求购的MH-60R反潜直升机,在过去三年里经历了比过山车更刺激的命运:特朗普时期被捧成"太平洋守护神",拜登时代秒变"战略敏感品",等到特朗普杀回白宫,它又在采购清单上诈尸还魂。
这种反复横跳的游戏规则,暴露出美国对台军售从来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充满政治算计的真人秀道具。
五角大楼的保密文件显示,MH-60R单机报价从2019年的4000万美元暴涨至如今的6200万美元,溢价55%的离谱涨幅连华尔街投机客都自愧不如。更魔幻的是,当台海军眼巴巴等着签合同时,美国突然搬出"区域平衡"的借口暂缓出售。
兰德公司早在《对台军售再评估》报告中就捅破窗户纸:过去20年台湾获取的145项美军装备中,有83%属于美军现役装备的阉割版,17%是即将退役的二手货。
就连台军吹上天的"鱼叉"导弹,实际到货的Block IC型号比美军自用的Block II型落后整整两代。这种"技术代差"的把戏,在佩洛西窜台后的刺针导弹交付闹剧中达到高潮——台军收到的竟然是1997年生产、保质期只剩3年的库存导弹,气得台军将领私下大骂"美国人当我们是废品回收站"。
3、台湾实力,谈何"拒统"?
更讽刺的是,美国曾模拟推演:在台海冲突爆发的前30分钟,解放军火箭军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就能让台军所有机场跑道变为废墟,台军花费天价打造的"空中指挥所",恐怕连机库大门都出不去就化为废铁。
就连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兵棋推演都承认:在解放军"杀伤链"作战体系面前,台湾预警机的存活时间不会超过12分钟。这种降维打击的差距,可不是买几架新飞机就能弥补的。
而台当局某些人嘴硬的"抗衡大陆"说辞,在军事科技的现实面前脆弱至极。真要动起手来,台湾海峡的宽度还不够东风导弹热身。而台当局寄予厚望的"航母杀手"雄风三型导弹,去年试射时偏航差点击中自家渔船,这种战备水平谈何"拒统"?
所以,不论台当局如何挣扎,摆在台湾面前的只会回归祖国这一条路,如果继续妄图倚美谋独,只会陷入美国设置的圈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