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跟你说,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你摆脱拖延困扰,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越变越强,你想不想试?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两个字,学会:敷衍

是不是觉得挺离谱?毕竟从小到大,我们被教育的都是“做事要全力以赴”“凡事追求完美”。

但你想过吗?恰恰是这种“完美主义”的执念,成了困住大多数人的枷锁。

我在查资料的时候,看到在心理学中,完美主义其实更偏向是个贬义词,它其中的一个定义就是:因为害怕失败而产生的恐惧失败的失能症。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拖延的背后,不是懒,而是怕。

怕做不好、怕失败、怕丢脸,怕不能立竿见影看到效果,导致很多事你连干都不敢去干。

而“敷衍”的精髓,就是不设目标,只是开始,把大事拆成小事,把“完美主义”换成“完成主义”

通过先开始,来给自己建立正反馈,来激发持续去做的动力。

也就是《福格行为模型》这本书里说的,给自己建立一些“珍珠习惯”。

我很喜欢这个词,珍珠习惯。小小的,闪闪发光。

就比如,当你想写报告,但总担心逻辑不严谨。(锚点时刻)

就可以先对自己说:“我就随便写200字。”(微行为)

当你写出这 200 字,你发现自己的观点被清晰呈现出来了,你就会特别高兴,因为你开始做了。(庆祝)


这种微小的行动会触发正向反馈,形成一种增强回路,让你更愿意继续去做。

而其他事情也一样,比如当你想学英语,但怕坚持不下去(锚点时刻),就可以告诉自己:“今天只背5个单词。”(微行为)

而当你想做新项目,但怕风险太大(锚点时刻),那不如先做个市场调研:“我就找3个人聊聊需求(微行为)。”

你会发现,它不再是一个需要你准备充分再去跋山涉水的任务,而是一颗颗微小的、但发着光的珍珠。

久而久之,你就会得到一串生活的珍珠。

这一点我自己也深有感触,我发现那些职场里升职最快的人,往往不是能力最强的,而是最擅长“启动”的。

他们真的是有推土机一般的能力,不怕方案粗糙,先交一版再迭代;不怕演讲紧张,先站上台再优化。

因为他们知道,等待只会让焦虑无限放大,而行动本身就会带来资源和机会。

我们编导志龙去年健身半年时间,整个人肉眼可见地变宽了,变结实了。

但我知道的是,他跟很多想要健身的人一样,从想健身,到真的开始,花了差不多将近两年的时间。

志龙是个分析力很强的人,做什么事儿都会把准备做的很足,但很多时候,就因为他会想的很多,想把事情做得太好,反而一直开始不了。


直到去年,他被同事硬拉着去了健身房,才下定决心说,算了,大不了就先随便爬个坡嘛。

敷衍着开始,没想到,这一去就帮他按下了启动键,他先是观察别人用器械,然后边查资料边试,每次也不多,就一个器械,发现有不对的就对着资料调整。

慢慢地,他发现自己敢去健身房了,也不怕别人看着了。再后来,为了更系统地训练,也为了动作更标准规范,他还专门找了私教。

现在,他雷打不动每周 4 练,每次犹豫不想练,就跟自己说,就随便去爬个坡。

他还把这种从健身中学到的“敷衍式启动”带到了工作里。

他以前是很犹豫的个性,在新任务面前,常常不敢接,因为怕做不好;

但现在,大概是体会到了“敷衍式健身”带来的好处,他会先接下来,试着去做,在过程中一点点调整策略和方法;

以前每次和下属沟通前他都要做半天的心理建设;

但现在,他会想,先聊两句试试看,聊着聊着会发现,有新的切口打开了,哦原来对方是这样想的;

那我是不是可以这样去谈,他的推动开始有技巧了,他开始期待每次的沟通了。


大脑喜欢欺骗,但身体从不说谎。

当你弱化目标的压迫感,行动反而会自然生长。

很多事不是想明白了才去做,而是做着做着才明白。

与其在完美主义中内耗,不如用“敷衍”给自己一个开始的理由。

毕竟,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而人生这场游戏,先按下开始键的人,永远比旁观者多一份赢的可能。





祝你在世上

体验只属于自己的生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