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弃医从工,隐姓埋名30年,带领团队将中国核潜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他的一生,值得我们更多人铭记。



01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的一个普通乡医家庭。

在父母的影响下,他从小就想成为一名像父母一样治病救人的医生。

然而,命运的轨迹却在他年少的时候因为一场战争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他的家乡也战火纷飞。

为了躲避战乱,他和家人不得不四处辗转,颠沛流离。



在逃难的过程中,11岁的他目睹了世间的惨状,他意识到,学医只能救助有限的生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国家被欺凌的命运。

于是,他有了新的志向:弃医从工,学习航空和造船,为国家打造坚不可摧的国防利器!



1945年,19岁的他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坚定的信念,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船舶制造专业,开启了追梦之旅。



1958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

国际形势波谲云诡,面对西方国家的核讹诈与技术封锁,中国毅然决定自主研制核潜艇。

这是维护国家安全与主权的关键之举 ,也是打破国际核垄断的重要一步。



黄旭华被选中参与史无前例的科研项目,成为首批参与核潜艇研制的29人之一。

这是一份无上的荣耀,更是一份重大的责任。

他深知这一任务的保密性和重要性,一旦参与,便意味着要与过去的生活彻底告别。



为了严守国家机密,他切断了与家人的联系,开始了隐姓埋名的日子。

他告别了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和相濡以沫的妻子,孤身一人踏上了未知的征程。

他的家人只知道他在北京工作,却不知道他具体从事什么,也不知道他何时才能回家。



在那个年代,国外技术封锁,国内资料匮乏,他们的团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没有计算机,他们就手动计算复杂的运算,一遍又一遍的核对,确保每个数据准确无误。

没有参考资料,他们就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国外的报道,哪怕只有一张模糊的照片,他们都如获至宝,反复研究。

没有实验设备,他们就自己动手做简易的模型,不断地测试,不断地改进。



在那个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他们没有一丝的抱怨,饿了就啃几口干馒头,累了就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

连续几天不休息,在昏暗的灯光下讨论方案是他们的常态。

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早日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核潜艇,让祖国不再受到核威胁!



02

1965年,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启动。

他告别了城市,去到了一个小岛上,开启了“荒岛求索”的艰苦历程。



在那个荒凉的小岛上,一年刮两次七级大风,一次刮半年。

不仅自然环境恶劣,他们吃的住的都很简陋。

屋顶漏雨的营房,一天三顿的土豆烧白菜。

但再恶劣的条件,也从未动摇过他们的决心。



真正的挑战是技术上的难题。

核潜艇本就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核动力、艇体设计、水声、通信等多个领域,并且每个领域都有无数个难题等着他们去攻克。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计算,他们终于攻克了各个领域的核心技术难题,用土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



为了确定核潜艇的最佳艇型,他们进行了大量的水池拖曳和风洞试验,取得了丰富的试验数据。

最终认定水滴线型是最佳方案,决定一步到位,直接把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设计为水滴型。

这一决策大大缩短了核潜艇的研制时间,也让中国在核潜艇艇型设计上直接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没有计算机,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每一组数字都由两组人分别手动计算,只有答案相同才能通过。

他们常常为了一个数据日夜不停地计算,反复核对,哪怕只有一个小数点的位置。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黄旭华和他的团队终于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 7 项技术,也就是“七朵金花”。



关键性的技术解决完,接下来就是下水试验了。

下水检验,不仅是对核潜艇性能和安全性的测试,也是对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多年努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深潜试验,不管是对核潜艇还是对实验人员,都是一个巨大的生死考验。

一旦艇体结构出现任何问题,或是某个部件承受不住水压,都可能导致悲剧。

当时科技领先的美国研制的“长尾鲨” 号核潜艇,就在深潜试验中失事,129 名船员全部遇难。



这个时候,黄旭华站了出来。

他深知这次深潜试验的重要性,不仅是国家的发展的希望,就连国外也都在关注。



试验成功,中国在国际上会拥有更强的话语权。

试验失败,不仅士气受打击,中国的核潜艇研究也会陷入停滞。

为了这决定性的一刻,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同潜水员一起,亲自参与深潜试验!



03

总设计师亲自参与深潜试验,在世界上史无先例。

并且那个时候他已经62岁了,他完全没必要去冒这个生命危险。

但他却态度坚定的说:

“我是总设计师,我对核潜艇的性能和安全性有信心,我要和大家一起去,给大家吃下定心丸。”



经过多次的调试准备和模拟实验,终于要下水了。

1988年4月29日,黄旭华身着工作服,与100多名参试人员一起登上了核潜艇。

随着一声令下,核潜艇缓缓下潜,向着深海的未知区域进发。



一切都按照预定方案进行,但随着深度的不断增加,艇体发出了异响。

所有人都很紧张,除了黄旭华,因为他相信这艘核潜艇。



在他的带领下,核潜艇下潜到极限深度,他镇定的指挥着艇员们进行各项测试和数据采集。

核潜艇成功完成了极限深潜实验,在潜艇安全浮出水面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发出了热烈的欢呼,激动的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



中国终于做到了!

这不仅标志着中国核潜艇的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也开创了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极限深潜试验的先例。



黄旭华一生获得了无数的荣誉,但他依然穿着俭朴,住在老旧的房子里,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他把自己获得的各类2000万奖金几乎全部捐给了国家教育、科研和科普事业。



黄旭华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他的奉献让中国骄傲的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挺起了脊梁。

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如今,已经100岁的他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旭华院士,永垂不朽!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的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没有低俗等不良引导。
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