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部分情节来源于网络,情节有润色;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仅为配合写作效果;部分人名为化名;请感性阅读,理性看待。

几年前,朱翠芳和丈夫王强,揣着从江苏老家带来的几千块钱,一路颠簸到了上海。两人那时都年轻,相信只要肯吃苦,就能在这座大城市里扎下根。

一年下来,两人省吃俭用,总算攒下了一点钱。可这点钱,在房价高得离谱的上海,简直就是杯水车薪。王强开始有些动摇了。他觉得在上海压力太大,生活成本也高,不如回老家,至少能过得轻松一点。

“翠芳,咱们回去吧,在老家盖个新房,再做点小生意,日子肯定比现在舒坦。” 王强不止一次地劝她。

朱翠芳却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地说:“不行,我不想回去。咱们好不容易才来到上海,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我一定要在上海买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房子,让咱爸咱妈也过来享享清福。”

王强听了,眉头紧锁,叹了口气:“买房?你看看现在的房价,咱们这点钱,连个厕所都买不起!我觉得你就是太异想天开了。”

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王强提出离婚。朱翠芳虽然感到心痛,但她知道,两人已经无法再继续走下去了。

就这样,两人办理离婚手续。王强带着一部分积蓄回了老家,而朱翠芳则选择独自留在上海,继续追逐她的“上海梦”。

朱翠芳在上海的服装厂里没日没夜地干了几年,硬是靠着一双巧手和省吃俭用的生活习惯,攒下了一笔钱。她四处奔波,终于在郊区买下一栋老旧的两层小楼。虽然房子有些破旧,地段也有些偏远,但总算是有了自己的落脚之处。



房子买下来之后,朱翠芳盘算着,自己一个人住这么大的房子也浪费,不如把楼上楼下简单收拾一下,然后出租出去,还能补贴一些家用。

朱翠芳找了几个装修工人,把房子里里外外翻新一遍。然后,她打印一些出租广告,贴在小区里的公告栏和电线杆上。

一个名叫祁选斌的年轻人注意到这些广告。祁选斌也在这个小区里租住,他最近正打算换个大一点的房子,看到朱翠芳的出租广告后,心里也痒痒的。

不过,祁选斌并没有急着联系朱翠芳。他先是把小区里所有的出租广告都撕下来,心想,这样就能减少竞争,自己租到房子的机会就更大了。

第二天,祁选斌主动找到朱翠芳。他笑容满面地自我介绍道:“朱姐,您好!我看到您贴的出租广告了,我对您的房子很感兴趣,想过去看看。”

朱翠芳热情地接待祁选斌,带着他参观房子。祁选斌对房子的装修和环境都很满意,但他并没有立刻答应租下来,而是开始和朱翠芳讨价还价。

“朱姐,这房子虽然不错,但毕竟是老房子了,而且位置也比较偏,我觉得这个价格有点高。” 祁选斌故作惋惜地说。

朱翠芳也不是吃素的,她笑着说:“小伙子,你说的也有道理。不过,我的房子装修得这么好,而且还带一个小院子,住起来肯定很舒服。要不这样吧,咱们各退一步,年租金16000元,怎么样?”

祁选斌想了想,觉得这个价格也还能接受,便答应下来。双方签订租房合同,祁选斌也成为了朱翠芳的第一位租客。朱翠芳心里乐开了花,觉得自己的“房东梦”终于实现了。

自从祁选斌租下朱翠芳的小楼后,很快就发现了商机。他把楼上改造成一个小型的棋牌室,吸引了附近的居民前来娱乐。

祁选斌本身就懂一些修车的技术,便把楼下的空地改造成简易的修车铺,专门为小区里的居民提供修车和保养服务。

没想到,这两个小生意都非常红火。一天下来,收入能达到五六百元呢。朱翠芳看到祁选斌把自己的房子经营得这么好,心里也替他高兴。

眼看着租约快到期了,祁选斌主动找到朱翠芳,提出要签订一份长期的租约。朱翠芳也正有此意,毕竟遇到这么一位能干又靠谱的租客,也是非常难得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翠芳和祁选斌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渐渐地发展成朋友。

后来,等租约再次到期的时候,两人干脆就没再正式签订合同了。祁选斌每个月按时给朱翠芳交租金,朱翠芳也只是简单地写一张收租证明,就算完事了。

转眼间,祁选斌已经在朱翠芳的房子里住了十二年。这十二年里,上海的房价和物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房租自然也水涨船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