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中央开始为建国进行着各项准备,其中国徽等国家标志物件的确立极为重要。周总理对此非常重视,他专门成立了两个负责国徽设计的小组,以竞稿设计的方式,最终选择合适的国徽图案。
这就需要找专业人才负责,总理选择的第一个设计小组就是张仃领导的中央美院小组,而另外一个小组,则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领导的清华大学小组。
身为此次设计小组的负责人之一,林徽因又一次承担起了重要的工作。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才女,林徽因的一生在各项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她是一个真正的全才,无论诗文还是绘画都有着极高的造诣。
可要说林徽因事业的代表,那还是她最为擅长的建筑领域,林徽因天生就有着极高的艺术天赋,从小又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6岁的时候,她就跟着父亲去巴黎、日内瓦、罗马、柏林等欧洲各国游学,对欧洲各国的建筑艺术十分了解。
后来,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夫妻二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也都渴望着为祖国的建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在条件艰苦,又面临诸多危险的情况下,走遍了中国15个省190多个县,完成了2738处古建筑的绘测。
人生几十年,走遍了大江南北,这为夫妇二人在建筑学领域的钻研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因此,作为建筑方面的权威,夫妇二人自然成为建国筹备工作的核心人物。
接到国徽设计任务之后,林徽因此时面临着不少的麻烦,她已经参与了太多的设计工作,负责的事情实在太多。
除了国徽之外,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设施的设计工作她都参与其中,本就体弱多病的林徽因,只能坚持着做好自己的工作。
后来经过长期的准备,林徽因带领的设计小组提交了第一版的国徽方案,该方案主要由林徽因与莫宗江设计,并参考了梁思成等人的建议。
遗憾的是,该方案落选了,后来的人们对于林徽因最初的设计方案并不了解。之后,这套方案的图画在网上开始流传,也让更多人看到了这套国徽方案。
作为杰出的艺术家,林徽因的审美确实很出色,她的这版方案由大孔玉璧和五星、齿轮、嘉禾、国名组成,整体图案组织成汉镜的样式,象征光明。
红绶象征革命,红绶穿过小瑗的结象征“革命人民大团结”,其皱褶模仿南北朝造像。
比较有特点的是,中间的大五角星象征着党,下方四个小五角星围绕着它,分别象征着国内各个阶级的民众。为了这版方案,林徽因的小组忙了两个多月,可惜的是该方案被否决了。
虽然这个设计无论是审美还是寓意,都很不错,但回过头来看,它的落选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说白了,这版方案没有押题,就在中央成立小组,设计国徽等符号的时候,组织上也是广泛征集大家的意见,确定大体思路。
政协常委会结束后,组织上已经确定了国徽大致的设计思路,指出要以天安门城楼图案为国徽设计的主体形象。
林徽因的这个方案,并没有考虑到天安门城楼,而且一些复古的寓意,也自然而然把国徽与封建时期关联在了一起,这就有些不太合适了。
方案被否之后,林徽因并没有放弃,毕竟还有第二轮的审查。
知道了哪些不足之处,改起来就容易多了,他们的方案审美等各方面还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只要将其与天安门城楼图案结合起来,那么通过的可能性就很高了。
1950年6月17日,林徽因修改后的第二版方案正式提交,这一次她将金色五星、天安门作为主体图案,选择红、黄两色为国徽的基本色彩。
与此同时张仃小组提交的方案,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两个组的方案各有优势,审核组也难以抉择。最终周总理出面,结合了两个团队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还托人转告林徽因自己关于图案上稻穗等部分的修改意见。
林徽因听取这些建议,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最终推出了一个庄严雄伟的国徽图案,这版方案也得到了审核组的认可。
后来毛主席正式宣布,使用这版图案作为新中国的国徽。至此,林徽因终于完成了这项旷日持久的工作,为了这项工作她严重透支了自己的身体,家里堆满了各种资料图案,整日废寝忘食,在家中作画设计。
方案最终通过后,林徽因也彻底松了口气,遗憾的是这一系列的工作使得她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数年后这位绝世才女便因病早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