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1999年在美国的一家权威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关于恐龙的文章,与人们认知中的恐龙有所不同的是,它身上带有羽毛。
这一文章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文章中插入的复原图来看,说它是恐龙可又不怎么像,说是鸟也极为牵强,当时发表这篇文章的作者给它命名为“辽宁古盗鸟”。
但是仅仅过了两年,这项令美国专家引以为傲的重大发现就被推翻了,中国专家发现的另一块化石和“辽宁古盗鸟”的尾巴对上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辽宁古盗鸟”是如何出现的呢?中国专家发现的这块化石又来自什么动物呢?
«【·辽宁古盗鸟的发现·】»
从“辽宁古盗鸟”这个名字也可以得知,这块化石最初是在中国辽宁西部的白垩纪地层发现的,但是后来却被文物贩子所得,辗转多手流落到了美国。
化石显示,辽宁古盗鸟具有鸟类的羽毛和恐龙的骨骼结构,尤其是前肢类似现代鸟类的翅膀,而后肢和尾巴则类似小型兽脚类恐龙,如驰龙科。
这种特征符合科学家长期以来的猜想,即鸟类起源于小型恐龙。
化石的认证也需要非常严谨的流程,美国专家在得出此结论之后还特意邀请了学界内的很多权威专家共同研究,但其中却避开了中国的专家。
之后美国专家还对这块化石进行了各项审查,因为它的长相实在是前所未有。
在这块化石被展出的时候,人们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疑问,就是这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化石,而主要是由两块化石拼接而成的,拼接缝正好是在尾巴和身体分离的地方。
化石的形成需要经历十分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出现断裂损毁也是时常发生的事情,那么专家是如何把这鸟的身子翅膀和恐龙尾巴认定是同一块化石的呢?
美国专家也知道这是“辽宁古盗鸟”上极大的一个“漏洞”,于是就对这两块化石进行了全方面的化验。
结果表明这两块化石的确是来自同一地层,这样的巧合并不多见,虽然不能证实它们可以拼在一起,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不是同一块化石。
关于造型奇特这一点,此前甚至还发现过比它长相更加奇怪的生物,这也不能证明“辽宁古盗鸟”的虚假。
于是在多位美国专家的共同鉴定下,“辽宁古盗鸟”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想要认定一个物种绝非易事,需要经过层层的审查,但想要推翻一个科学成果也简单,那么“辽宁古盗鸟”是如何被推翻的呢?
«【·恐龙尾巴的原型·】»
在当时的化石研究领域,有一个颇有争议的议题,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中国的科学家徐星就一直在研究这方面的化石。
“辽宁古盗鸟”的外形是鸟的身子和恐龙的尾巴,它被认为是介于恐龙与鸟类之间的过渡物种,这对于徐星一直在研究的课题来说是一个“好消息”,相当于是非常有力的证据。
而徐星也受邀参观了存放于美国的博物馆中的“辽宁古盗鸟”标本,徐星在看到这块化石的时候,第一时间没有欣喜,而是感到疑惑,像是被拼接过的。
但是这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然而在2001年,徐星的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却印证了他心中的疑问。
血腥也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也一直在研究辽西的兽脚类空恐龙化石,每年大约有2个月左右的时间要在辽宁西部作野外研究。
1999年的12月,徐星在辽宁发现了一块恐龙化石,刚巧也是尾巴的部分,而他在面对这块化石的时候总感觉似曾相识。
这才想起来与自己前不久刚参观过的“辽宁古盗鸟”化石中恐龙尾巴的一部分十分相似。
这属于是非常巧的巧合,有些化石在被发掘出来之后往往是有正反两面的,而徐星恰好得到了另一面。
之后徐星就联系了当时发表文章的美国权威杂志,在经过专家们的鉴定之后,证实中国科学家徐星等人的结论是正确的,“辽宁古盗鸟”并不存在,是由两块不相干的动物化石拼凑而成的。
虽然证实了“辽宁古盗鸟”不是真的,那么徐星发现的这块恐龙化石和被拼错的恐龙化石,它是谁呢?
2001年的元旦,徐星在英国的一本权威杂志上发表了一片文章,人们发现了世界上最小的恐龙,命名为赵氏小盗龙。
而徐星发现的恐龙化石正是来自于它。
经过徐星等人的还原,这块化石还是不是十分完整,但是也能大致看出它的轮廓,它只有30厘米左右长,爪子细长,尾巴也很长,身体四周有不怎么清晰的羽毛痕迹。
«【·化石的科学意义·】»
化石是古生物遗体或其活动痕迹经过矿化作用后保存下来的地质遗存,它和普通的石头虽然都属于地质构造的一部分,但它们在形态、成分和形成方式上存在显著不同。
当生物死亡后,其遗体需要迅速被泥沙或其他沉积物覆盖,以避免被分解或破坏,这样的环境为化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在沉积物中,生物体的有机物逐渐分解,而矿物质会进入生物体的空隙,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层不断累积,动物遗骸所在的岩层承受的压力逐渐增大,从而形成岩石。
化石形成后,通常会被埋藏在地层深处,然而,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地壳运动可能使这些化石重新暴露在地表,最终被人类发现。
化石是地球历史的珍贵见证,它们帮助科学家了解古代生命的演化过程,化石也是人们和那些远古生物“见面”的为数不多的方式。
然而化石的研究工作并不简单,这些石头不像是活体的动物,能够直观地给人们提供生物的全貌,了解它们的习性等等。
化石有的可能只是暂缺不全的碎片,只能看见动物的骨骼,想要复原它们十分不易,因此每一块化石身份的确认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细致严谨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可以利用更加精细的技术手段,提高化石鉴定的准确性,确保我们对地球历史的认知更加严谨和可靠。
参考:
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家揭穿一起科学骗局》,2000-5-22
中国新闻网《恐龙学家徐星:研究成果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2012-6-15
央视网《《未亡的恐龙》第五集《振翅高飞》(探索·发现2005-80)》,2005-4-25
中国科普博览《“我发现化石了?”“不,你没有。”》,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