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25年,日本将核污染水排放到海洋中,这件事再一次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自从2011年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日本东电一直在使用冷却水来给核反应堆降温,但是这些水最终转化成了核废水,这是一种很难处理的核废水。自2023年起,日本已将将近80,000吨受污染的水排入太平洋,并计划在今年分七批再排出56,600吨。排海30年,这听起来似乎是“长远大计”,但如此作为,实在让人无话可说。既然知道被污染的海水会对海洋生物以及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为什么还非要将其排入海洋?

经济效益是否真的比健康与环境更为重要?

一切都要从2011年3月11号日本东部的大地震说起。这次9.0级的地震直接引起了福岛第一核电厂的核泄漏。日本东电为了防止反应堆发生爆炸,必须向反应堆内注入冷却水,结果,当水与核反应堆接触时,水变得“与众不同”,充满了放射性物质,变成了完全被核污染的水。被核污染的水无法随意处置,储存起来也是个大问题。

一开始,日本人想办法把这些污水装进坦克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坦克越来越满,土地也就无法容纳了。所以日本的东电,干脆把“处理过”的核废水,直接排放到海洋里去。这个决定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因为被污染的水中含有64种放射性物质,比如氚,铯137,碳14等等,这些让人谈虎色变的东西,根本无法用水来清洗。





日本自决定排放核废水那一天起,就受到了邻国以及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特别是中国和韩国等东亚国家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抗议浪潮。为何?所有人都担心,这些辐射会对海洋造成污染,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海里的虾、蟹都被污染了,人吃了会有什么后果?

但是,日本的决心很大。自2023年以来,日本已将近80,000吨的核废水分10批排入海洋。日本还计划在2025年再排放56,600吨。这些污染物的总量,足以填满几十座坦克。

而日本则以“科学”为借口,宣称废水是经过处理的,而且放射性物质的浓度达到了国际标准。就连 IAEA都被请来作证,称排放“安全”。可问题在于, IAEA每年都能从日本那里得到大笔资助,其所谓的“安全报告”究竟可信不可信,还有待商榷。



面对国际上的反对,日本也做出了一些“妥协”的姿态。例如,到2024年,日本同意派遣中国,美国,法国等国的专家到福岛排放地点附近水域进行独立取样,对核污染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样品中的放射性物质水平不会超过标准。虽然测试结果看起来是“合格”的,但这只是一次测试,而且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的,这能说明什么?这就好比你去菜市场买一条鱼,老板说这条鱼很好吃,但是你只看了一片鱼鳞,就能确定这条鱼没有问题吗?

与此同时,日本不但没有停止排污,反而加快了排污速度。日本对外宣称自己是“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同时不断地将“处理过”的核废水倾倒入海中。在国内,日本政府以经济压力为藉口,声称储存污水的费用太高,无法承受。这样的“甩锅”行为,让许多国家、许多人都很恼火,但又无可奈何。

核废水一旦排放到海里,是无法回收的。虽然国内的检测结果表明,放射性物质并没有超标,但那只是暂时的,以后会发生什么,谁也说不准。特别是放射性元素,其半衰期可达数千年,其效应可持续数百年之久。

对消费者而言,最大的担忧是:日本海鲜是否还可以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市场上流通的日本海鲜,只要能上货架的,基本上都是经过严格放射性测试的,应该不会有问题。但也有不少人不确定。毕竟,核污染所造成的后果不同于一般的食物中毒,它可能对健康造成长远的威胁。有些人说,食用日本海产品就好像拿自己的前途做赌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