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是蛇年新春首个工作日。泰州市委书记在“新春第一会”上发出“新春三问”:

省委寄予厚望怎么办?

民生新期待怎么办?

标兵渐远、追兵逼近怎么办?

我们很少看到一位设区市的市委书记公开地提出如此振聋发聩、“直击灵魂”的问题。紧迫感之弦一下子拉满了。

这三个问题,既是对泰州发展短板的清醒认知,更是对破局路径的精准锚定。2024年,泰州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这座苏中城市如何以“蛇行千里”的姿态,在长三角一体化中闯出新天地?



从“中部支点”到“幸福水城”

“省委对泰州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我们怎么办?”

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提出的第一个“怎么办”,是一个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的破局之问。2023年,江苏省委对泰州提出明确要求:打造“中部支点城市”,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

“经济总量如何突破,产业转型如何加速?”这是泰州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关乎城市发展命脉的核心问题。

通过官方发布的2024年全市经济发展数据,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年,泰州经济发展是有诸多亮点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2024年泰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规划总量目标,这是泰州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年过去,泰州的“支点效应”已初见锋芒。

“产”的硬核突破:生物医药产业是泰州的“王牌”。2024年,中国医药城(泰州医药高新区)产值突破1200亿元,集聚扬子江药业、阿斯利康等龙头企业。2月5日正式开工的卡文迪许原料药制剂一体化项目更将填补高端原料药领域的空白。

泰州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强调“产业是泰州担纲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的根本支撑、核心所在”,强调“致力构建以‘大海新晨’为标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做大做强大健康、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两个地标性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智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代表“晨光力量”的未来产业。目前,“中国药城”已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晨光力量”是泰州极富创造力的一个全新提法,代表在积极培育代表的未来产业方面,泰州要发力抢跑。这些未来产业虽然目前规模相对较小,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望成为泰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水”的生态答卷:作为“水城”,“水”是极具泰州特色的一篇大文章。以“江河湖海”辉映幸福水城,是推进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举措,是彰显城市特质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抓手。幸福水城不是单纯的概念,而是产业实力的进阶、城乡品质的提升、居民生活的改善,是具体可感的。

“文”与“人”的融合:泰州既有江淮海三水交汇的自然禀赋,也有璀璨耀眼的文化星河。千百年来,这片土地孕育出北宋教育家胡瑗、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等名家先贤,挥洒出施耐庵的水浒、郑板桥的水墨、梅兰芳的水袖人文“三水”,标注了泰州在中华历史文化坐标中的独特地位。“文”与“人”的融合,就是要深化人文经济学实践研究,做好“文化+”文章,推进人文“三水”和旅游深度融合,促进人文“三水”与科技、传统制造、服务业、体育等领域的跨界融合,推出更多有新鲜度、有话题度的文化产品“新爆款”。

“产、水、文、人”四篇文章,“产”的文章是打头的。近年来,泰州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明确了打造“一个产业体系、四个特色产业集群”总目标。在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泰州仍在加快步伐,全力破题,提升经济在全省的占比和贡献:

推动传统产业“发新芽”,提升科技含量促进高端化,依靠数字赋能促进智能化,利用低碳技术促进绿色化,在化工、机械加工、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的深度转型中催生一批新质生产力;

促进新兴产业“长成林”,突出抓好“中国药城”和“世界船都”建设,扎实推进在手的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着眼未来产业“快生根”,加快培育合成生物、细胞和基因技术、前沿新材料、新型储能等成长型未来产业,努力抢抓未来发展先机。



从“补齐短板”到“幸福模版”

“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怎么办?”

姜冬冬的第二个“怎么办”,直指民生和城市建设。“人民群众的朴实愿望,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姜冬冬说。

“民生福祉如何增进,人才活力如何激发?”这是泰州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民生保障方面,过去的一年泰州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教育:“家门口的名校”。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建4所附属学校,新增学位1.5万个;职业教育“双元制”改革覆盖80%中职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提升至65%。

医疗:“长三角医疗副中心”。泰州市人民医院晋升三甲,与上海瑞金医院共建肿瘤诊疗中心;基层医疗机构“15分钟健康服务圈”覆盖率100%,县域就诊率达92%。

养老:“一碗汤的距离”。截至2023年底泰州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4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30.5%。但即便已处于重度老龄化社会,但泰州依然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泰州做对了什么?数据显示,截至去年8月底,泰州有养老机构158家、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9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412家;上门服务类的服务商26个、适老化改造类11个、机构运营类103个、平台运营类9个;“祥泰颐养”养老服务联盟,汇聚各行各业750家线下服务商;全市通过培训考核的养老护理员7000余人,再加上4000名上门服务助老员、160名银发顾问、2.5万名老年服务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照护颐养”普惠工程、“安居颐养”改造工程、“美味颐养”覆盖工程、“乐邻颐养”互助工程、“智慧颐养”示范工程的扎实推进,以市、区(市)、街道(乡镇)、城乡社区到家庭5级养老服务网络为抓手,统摄养老服务发展,泰州构建起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

“以前担心老了没人管,现在社区食堂、护理站全都有,子女在外地也放心。”一系列的民生实事获得了广大市民的高度评价。在2024年泰州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中,教育、医疗得分分别提升12%和15%,养老满意度居全省第二。

但民生福祉的增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远都是在进步之中。这正是市委书记姜冬冬提出这个“怎么办”的出发点所在:不足之处在哪里?应该如何进一步改善和精进?

“必须以发展的思维来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发展经济,进一步做大‘蛋糕’,加大民生投入,补齐民生短板,把泰州建设成为老百姓想要的美好模样。”归根结底,依然是城市的发展,产生更充沛的“源头活水”。

从城市层面来说,“产城人”三者关系互为因果、密不可分,必须融合发展。更强的产业,带来更好的城市面貌,滋养更广泛的幸福人生。“城市品质如何提升,生态优势如何彰显?”这是泰州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建设幸福水城,就是泰州的目标。泰州沿江临海,三水交融,既有大江风貌,也有里下河风光,是著名的水城水乡。如何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把一个生活富裕、美丽宜居、活力迸发的幸福水城照进现实、带向未来?这是老百姓的期待,也是泰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谋划。

泰州市委六届十次全会提出,以“江河湖海”辉映幸福水城,是推进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举措,是彰显城市特质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抓手。

“江”就是以百里长江为纽带,建设产业先进、兴旺发达的现代化滨江城市带,绘就一幅扬子江城市群中部支点城市生态与经济的“百里春江图”。提升沿江地区辐射带动力,强化沿江地区协同发展、联动发展,高水平建设沿江产业带、交通带、城市带、生态带,致力成为重特大产业项目的承载地、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带、牵引腹地发展的发动机。

“河”就是以千年凤城河为内核,建设商贸繁荣、人文荟萃的中心城区,打造老泰州的城市记忆地、新泰州的人文会客厅、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示范区。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努力打造更优质的发展空间、更深厚的文化空间、更宜居的品质空间、更有生机的功能空间。

“湖”就是以十里溱湖为依托,建设风景秀丽、生态优美的康养名城,打造近悦远来的泰州“东大门”。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用心用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海”就是以万亩垛田花海为标志,建设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经济活跃的绿色发展示范区,让田园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充分发挥生态资源集中、自然风貌独特优势,统筹谋划好绿色空间打造、绿色旅游发展、绿色产业培育,实现“生态越美丽—发展越兴旺—百姓越幸福”的良性循环。



从“居中思维”到“拼抢突围”

“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快,我们怎么办?”

姜冬冬的第三个“怎么办”,“危机感”、紧迫感扑面而来。

身前的常州和南通,地区生产总值双双突破万亿大关。2024年,常州GDP总量10813.6亿,相比前一年增量近700亿元;南通2024年GDP为12421.9亿元,增量超600亿元。而泰州2024年增量只有289亿元,还不到常州、南通的一半,差距确实在进一步拉大;而增速,泰州又没跑得过身后的淮安与宿迁,两市增速位居全省前两名,确实在奋起直追。

泰州怎么办?

在2月5日的“新春第一会”上,这个问题被摆到了明面上。这表明,泰州不仅重视问题、直视差距,还要把危机感直接转化为己巳蛇年的“拼抢战术”。

怎么拼抢?

这个会的主题说得很直白: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大抓经济、大抓产业、大抓项目。

“大抓经济、大抓产业、大抓项目”不是口号,而是泰州2024年的行动纲领。“必须清醒认识到,泰州作为追赶型城市的地位一直没有变,我们没有任何躺平躺赢的资本,没有任何松劲松懈的资本,必须跳出‘居中思维’,拼尽全力,苦干实干,以更好更快的发展迎头赶上。”姜冬冬表示。

在具体行动上,泰州强动能、扩开放、治顽疾“三箭齐发”。

强动能:从“中国药城”到“世界船都”,再到“晨光力量”。传统优势产业是泰州的基本盘,致力打造具有重大影响力、核心竞争力的“中国药城”“世界船都”和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推动优势产业未来化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以“大海新晨”为标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扩开放:从“接轨上海”到“反向赋能”。泰州农产品占上海市场供应量15%,成为“上海菜篮子”核心基地;上海瑞金医院泰州分院年接诊量超50万人次。此外在跨江融合“双向奔赴”方面,泰州还频频下出“妙手”棋:泰州企业反向布局上海,扬子江药业设立上海研发中心;与上海张江共建“长三角生物医药协同创新示范区”飞地项目;泰州港与上海港实现“通关一体化”,货物吞吐量增长20%。

治顽疾:从“泰周到”到“泰好办”。营商环境好不好,拿什么样的牌子不算数,部门自我评价不算数,企业家和老百姓说了才算数。姜冬冬提出了“四个到”:

要随叫随到,让企业随时找得到人、办得了事,第一时间回应和解决好企业诉求;

要不叫不到,无事不打扰,非必要不检查,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要说到做到,言出必行、有诺必践,以看得见的利好和最直接的实惠助企发展;

要面面俱到,坚持无微不至、做到极致,努力形成营商环境看泰州、八方企业来泰州、优秀人才聚泰州的生动局面,让“走,去泰州”成为广大企业家、投资者的共同心声和实际行动。

一步步扎扎实实,真抓实干让蓝图落地。在打法上,姜冬冬提出“全域全员招商”:构建全域全员全力服务招商新格局,致力招引一批具有战略性、引领性、支撑性的“重特大”项目,集聚一批科创型、成长快、爆发力强的“小而美”项目,以项目大突破推进发展大跨越,力争全年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1050个、新开工600个、新竣工420个。

2024年,泰州以“蛇行千里”的韧性,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拼出了一条生路。但姜冬冬的“三个怎么办”将是接下来2025年的一道新考题。

本文来源:凤凰网江苏、泰州发布、泰州日报等

创客公社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联|系

文稿相关问题反馈,请联系:zhangtianyi0510

加入城市读者群,请联系:chuangke-jun

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huangke-jun

【重磅报告】

丨 丨 丨 丨 | 丨

【江苏创投圈年度活动】

丨 丨 丨 | | |

【江苏高校创业图谱】 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