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哪吒2》比当年的《你好,李焕英》还要烂!”

昨天,多家央视官方公众号报道了《哪吒2》目前已经超过《长津湖》《战狼2》等一众“前辈”作品夺下影史票房第一的桂冠。

而且《哪吒2》本身也受到了全国观众的欢迎,甚至有许多城市地区为了让没有买到票的观众能观看“魔童”,专门开设了“2000人影厅”。

可就在观众一片叫好、实际成绩也卓越的《哪吒2》声名大噪之时,却传出了不好听的反对声音,而且居然是来自“国家智库”这样的官方媒体。

他们痛批:“恶意丑化传统故事,没有审美、没有教育意义,全部体现了文化自卑!”



世人皆醉,唯“智库独醒”?

“国家智库”的这篇文章发表于今日早晨,标题为“《哪吒2》脑子和屁股都有问题”,而且开篇还提到了当年的《你好,李焕英》。

可读起来却有很多不对的地方,开篇说到了:“因为工作需要去看了《哪吒2》,没想到比当年的《你好,李焕英》还烂。”

这更像是以一个人的主观视角来写,不像是一个大V官方的角度,一些读者评论:“号被盗了?”“哪吒2骗你钱了?”亦或是“你是不是投资了《蛟龙行动》?”



而且如果按照作者的说法,认为这部电影没有故事内核,不仅没有传递任何正面的价值观,甚至连一些基本的美好情感也未能传递。

这些观点让所有人感到非常困惑,因为《哪吒2》的故事核心在于命运的抗争和勇气的传递。

可“国家智库”的小编似乎并没有理解电影中的这种深刻情感,反而全程对电影进行了负面评价,称其为“尿点满满”。



实际上,电影中的每一处细节,都在向观众传递一种对抗命运的力量。哪吒面对困境时展现的勇气和坚韧,正是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核心精神。

电影通过哪吒的成长和奋斗,传递了一种坚韧的信念,告诉观众无论遇到多大的挑战,都要勇敢向前。这种精神和价值,才是电影最为重要的内核。

“智库”小编还认为《哪吒2》在影片中对主角形象进行了“丑化”,从而传递了文化自卑的情感。



在电影中,哪吒这一角色的“丑”并不是字面上的丑陋,而是对英雄形象重塑。

这种形象的设计,恰恰让观众看到了更加真实和接地气的一面,而不是一味追求完美的偶像化形象。



电影中的其他角色,诸如太乙真人,确实被塑造成了相对不那么完美的形象,但这种设计并不是为了让观众对其产生反感,而是为了强调人物性格的娱乐性。



而“智库小编”对于“文化自卑”的评价,公众也有不同的看法。

发出文章的“批评者”才是最有问题的地方

《哪吒2》无疑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品,它不仅在视觉效果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在文化的传承上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电影中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但它并没有死守传统,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和创新。



如果说《哪吒2》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那恰恰是因为它敢于打破传统框架,寻求新的可能性。

“国家智库”的这篇文章中,批评者试图通过种种论点,来说明《哪吒2》的种种缺陷。

深扒之后其实就会发现,“智库”之所以能说出这样的话,并不难,根据资料显示,“国家智库”杂志的创办机构是一家由美国研究院主张并评价为“全球顶级智库”的杂志社,并不是我国官方智库!



但其实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智库”是否是中、美支持赞同的智库,而在于批评者的眼光是否足够宽广。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最重要的是它能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感受与思考,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对错评判。

对于《哪吒2》这样的作品,我们更应该从中看到它在情感、文化、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否定。



事实上,作为中国原创的电影,《哪吒2》不仅在国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票房成绩,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认可。

这不仅仅是票房的胜利,更是文化自信的胜利。电影的成功,意味着中国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上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这种文化输出,不仅仅是影片本身的传播,更是一种文化理念的传递。而一些过于强调电影“丑化”角色或“低俗”的批评,其实忽略了电影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文化价值。



其实,《哪吒2》在国外也十分出名,甚至引得外国友人“集体破防”!

哪吒的成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一些西方影评人的反应则显得格外尖锐和不满,他们对中国电影的崛起表现出明显的焦虑。

这种焦虑,源自于国产电影逐步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的事实,这不仅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意味着全球电影市场格局的潜在变化。



随着全球观众口味的逐渐多样化,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电影作品将有更多的机会跨越国界,产生共鸣。

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来自东方的优秀作品,打破文化壁垒,影响全球观众。

信息来源:
国家智库官方账号——《哪吒2》,脑子和屁股都有问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