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5月16日,为了解决老挝问题,之前参加过第一次日内瓦会议(1954年那次)的中、法、英、苏等9国以及印度、加拿大等国为首的十七个代表团在日内瓦举行了第二次会议。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的陈毅亲自率领中国代表团到日内瓦,出席了这次会议。
整个会议都处在一个严肃的氛围中,充满了波澜起伏的斗争。这不光是关系到老挝一个国家,当时出席的各国中,既有东西方阵营的对立,也有各国之间彼此的矛盾。
第二次日内瓦会议,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在中国以及各方代表团的配合下,总算是圆满结束。
1962年7月,陈老总再度赴日内瓦出席了此次大会的闭幕会,并在会上发表讲话:
“在我们这个时代,国家不分大小,决定每一个国家的命运的,归根到底只能是这个国家的人民。”
也是在此次会议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一
1962年7月,陈老总赴日内瓦出席此次大会闭幕式期间,时任印度国防部部长克里希南·梅农曾登门拜访。
两人此次见面,名义上是为了老挝问题,但事实上就是,当时中印之间也有很深的矛盾,梅农此次过来,应该就是来试探中国的底的。
有关中印边界领土争端,始于二十世纪初。
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中国、英国以及中国西藏地方政府就英属印度以及中国的边界线问题展开讨论。
当时英方代表麦克马洪在越过中国悄悄与当时中国西藏地方政府协商,私下里搞了一本划界条文,强行将隶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领土划归英属印度。
也因为英印政府对这个划界条约保密,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并不知晓,直至1936年这个条约才被披露出来。
应该指出的是,当时英国搞出来的这个划界条约,不仅仅是中国西藏地方政府不答应,就连北洋政府乃至后来的国民政府也不答应。
不过,旧中国时期因为积贫积弱,中印始终处于一种有边无防的境地,这个争议一开始就被搁置了。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后,也宣布不承认这个条约,即麦克马洪线。
只是印度后来获得独立以后,依照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从1951年至1953年之间,数次强占麦克马洪线南面的领土,中印双方从1954年起开始协商边界问题,但印度始终不愿协商,并妄图凭借其军事实力,一点一点的蚕食中国领土。
至1959年以后,中印双方在边界地区冲突加剧,到1962年4月以后,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境内先后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远远超过过去英帝国主义殖民时期。
应该指出的是,在中印边境冲突加剧这件事情上,不光是尼赫鲁,时任印国防部部长的梅农也是一个强硬派。
克里希纳·梅农是印度外交家、民族主义者、反殖民主义者和中立主义的斗士,被印度时代周刊评为印度第二伟人。
早年梅农在英国留学,曾取得律师资格,但他在英国期间主要的活动就是为了争取印度独立自由,所以后来他和尼赫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47年印度独立后,任印度驻英大使,1952年回国,1957年成为印国防部长。
二
梅农所谋求的不光是印度独立,还想要印度成为世界有影响力的大国
尽管站在印度的角度上看,梅农一系列行为无可厚非,但他本身是文官出身,颇有些浪漫主义气质,他的很多政策和决定在印度国内备受指责。
梅农以文官出任防长,压制了一大批受英国影响的印军官,提拔了一大部分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军人上台。
客观上推动和加剧了中印边境冲突。
1962年7月,梅农代表印度出席日内瓦大会,上门拜访陈老总。
陈老总一见面,也没对他客气,上来就调侃:
“我们在讨论解除武装的问题,你怎么还带着‘武器’?”
梅农腿有点瘸,所以出行时离不开拐杖,陈老总见他拿着拐杖,有意无意的调侃。梅农是个自信心特别膨胀的人,特别是他认为印度军事实力很强,见陈老总如此说,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打击,竟然扭头就走。
陈老总个性就是风趣幽默,见梅农扭头就走,也是十分奇怪。
后来经双方再三解释,梅农这才又去见陈老总。
不过因为双方当时正处于冲突中,所以陈老总也没客气。
“你们的军队总在边境上闹事,要打就好好地打,多调点兵。西段地处高山缺氧,兵力不好展开,可在东段打。”
梅农回答道:
“不敢,不敢,你们元帅多,又有四百万军队。”
大概梅农是想说,我们也是兵多将多,打起来也不怵你们。
陈老总笑着说:
“如果一定要打,我们的军队喜欢打歼灭战。小心啊,我军惯用迂回、穿插、包围打法啊!”
在场的中国人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一个个都笑而不语。
话又说回来,陈老总是真正战场上打过仗的元帅,当然军事实力不一定就比国内其他将帅强,但最起码也比没上过战场的梅农强得多。
可那会儿梅农怕是根本就没听出来陈老总话里的意思。
客观的讲,梅农出任印国防部长,确实给印军带去了不少积极的印象,但他的军事思维其实不算强。
当时西方各国同中国军事交流很多(多数都是在抗美援朝时期),他们认为相比于印度,中国是个十分“好斗”的邻居,绝对不可能站着不动挨打。
梅农完全不一样,他认为中国人看上去就是个和平的农民,不会为喜马拉雅山山南边那块不毛之地打仗。
所以对陈老总的话,梅农也只是笑笑,没当回事儿。
三
不光是梅农,当时印度国内基本上也是持同样的论调。
印度获得独立以后,事实上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是忽视军队建设的,理由也非常干脆,他们认为自身遭到进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便是有威胁,那也可能只是来源于阿富汗,规模不会很大。
印度认为,与其自己担心被进攻,倒不如考虑考虑进攻别人,比如巴基斯坦。
尼赫鲁认为:
“没有哪一个大国会容忍另一个大国,取得英国过去长期享有的统治地位。如果哪一个大国竟敢作这种尝试,其他各大国就会联合起来予以严惩。大国间的相互竞争是使印度免于遭受进攻的最有效保证。”
至于中国,印度没有必要为了应对中国做军事上的准备。
不过当时印度虽然也有不少明智的军事专家认为,应该加强陆军建设,特别应该针对中国方面做准备,可并没有起到作用。
梅农1957年上任印国防部长以后,虽然给印军带去了新的活力,可基于同这些将领之间根本的理念冲突,所以他对军方这些要求也基本上是置之不理。
1962年10月,印度宣布要和中国开展,当时印军中不少人都是反对的,比如和梅农有矛盾的前总参谋长蒂迈雅。
可蒂迈雅那时已经被梅农解职,虽然还能出席印军事会议,但基本上也是个靠边站的人,这个一手缔造了印军的人甚至被小年轻考尔怒斥“老迈昏聩”。
事实结果毫不意外,也正如这位老将军所预言的那样。
这场由印度跳起来的冲突,最终还是由他们吞下了苦果,印军战斗力之拉胯,远远要超过我军的预计。
以至于当时指挥这次战役的张国华将军也忍不住感慨:
“这么容易的胜利,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
张国华后来被与他交手过的印军军官称为“中国的雪域战神”。
1963年2月9日,张国华奉令赴北京汇报战况,他的汇报让毛主席也忍不住高兴:
“井冈山(张国华曾是井冈山的老兵)同志,一打仗,你那个病就好了!你这一仗打得好,打出解放军的威风了。金兀术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我说,撼山易,撼解放军难!”
张国华很坦率的回答:
“部队打得很勇猛,如果停火命令迟到两个小时,我们就打到提斯浦尔了!”
也因为打了这场败仗,梅农战后备受指责,甚至于他在战争期间所犯的一些小错,也被印一部分国会议员拿出来抨击,致使梅农在当年不得不辞职了事。
至于被梅农提拔的,时任印军第四军军长地考尔,因为在战役中被我军歼灭了五个旅,事后毫不意外的被赶出了印军部队,后来他撰写回忆录,强行为自己的战败开脱,他认为战事失利主要在于“印军投入兵力不够多”。
印度军事评论家认为,考尔也就只适合当一个中下级军官,决不能让他升任团长以上职务。
有意思的是,西方对梅农的下台幸灾乐祸,因为这场败仗证明了他们对中国判断的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