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如果有人跟你说:“三年后买新车的人里面有一半的人会选择新能源车”,你大概率会对这个说法嗤之以鼻。
然而,三年后的今天,这个说法已经成为了事实。2024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多个月份超过50%。
同样的,如果告诉你,燃油车的时代即将落幕,还是有人满脸不屑,“电动汽车只是电瓶车”“燃油车不退市,永远选择燃油车”“电动汽车算什么新能源”“军队用了我才用”。
事实上,军队里面的电气化设备已经很多了,全电推进即将是国内大型舰艇的标配了,这时候,这些老司机就会换一副嘴脸,军用的和民用的不一样。
很多人总是把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划等号,总是把增程式和插电混动,排除在新能源汽车的行列,你说电动汽车有续航焦虑,那你买增程式啊,买插混啊,虽然增程式和插混,依然有内燃机,但是它们已经不能称为燃油车了,因为它们的驱动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燃油车是把汽油的化学能量,转换为热能,再转换为机械能,通过变速箱这样的传动机构,驱动车辆行驶,而插混增程式车型,是把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通过电机驱动车辆行驶,发动机驱动和电机驱动,有着根本的区别。
汽油内燃机发展至今100多年来,从14%到45%,热效率提升了31%,但从1960年2010年,值提升了10%,即使加上压燃技术,也只能达到50%左右的上限,已经达到瓶颈。热力学基本定律就像个无情的裁判,给内燃机的效率划了道红线。现实世界里,摩擦、散热、燃烧不完全这些"拦路虎",更是把效率提升的路堵得死死的。而目前新能源汽车采用的电机,一般效率都在97%以上。这怎么比啊?
我知道肯定有大聪明要问了,这增程式和插混,多了一道转化工序,怎么还能省油呢?能量守恒定律不生效啦?你初中物理老师看到你说这话,都要骂你一句当初好好听我的课,也不会在网上闹这个笑话了。能量守恒定律的前提是,在封闭的系统,没有外界干扰。车辆在路上行驶是封闭系统?跑高速和跑市区,发动机的热效率不变?别说内燃机最高的热效率只是停留在实验室的数据,就算它跑高速能达到最高热效率,在市区行驶它的热效率只有一半还不到,而增程式和插混,尽量让内燃机处在高效率区间运行,这就是它们省油的原因。因为国内车主用车基本上是以市区行驶为主,也就是说,大部分的燃油车,实际的热效率也就20%上下。
还有人可能想说,你这样算不公平啊,火力发电的效率你没算上啊。其实你要是非得这么严谨的话,石油开采出来,石油远渡重洋运输到国内,从原油加工成成品油,付出的资源和能量要不要算?
我就不跟大家计算的这么复杂了,火力发电厂虽然是35-42%的热效率,看起来和内燃机的热效率差不多,但是刚才也说了,大部分人的燃油车,也就20%的热效率,另外,现在发电厂的燃气轮机联合发电效率60%,热电联供能超过70%,燃气轮机+高温燃料电池+热电联供估计能到80%。更别提还有这么多的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核能发电呢?这效率你怎么比啊?而且人家这40%发电效率的火电厂烧的是煤,要是汽车烧煤也能达到40%的热效率,我就承认汽车的内燃机效率确实比发电厂高。忽略燃料种类来谈热效率,那我还可以举例风电和水电呢,连燃料都不需要,汽车内燃机怎么比?
政治学教过我们,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从现实来看,用电就是比用油便宜的多,家里有充电桩,一公里也就几分钱,用车成本几乎是燃油车的十分之一,这不就是社会效率的综合体现?
无论老司机们接不接受,承不承认,纯燃油车退出历史舞台,已经是必然了,燃油车会像现在的手动挡一样,成为部分人群小众的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