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土地流转合同即将到期,现有一家公司有意承包,此次合同签订想要谨慎一点,怕又出问题。” 爱国村党支部书记丁铱带着涉及 100 余户家庭、共计 500 多亩土地的流转合同来到中兴镇司法所,希望司法所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中兴镇司法所在接到诉求后,迅速与村居法律顾问对接,为该村委及农户提供坚实的法治后盾,不仅对承租新公司的实力、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合同条款细节进行充分审核,还积极与原公司协商流转费结算和土地还耕等事宜,帮助流转合同成功签订。


近年来,中兴镇立足“乡村振兴桥头堡”发展定位,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2024年,中兴镇陈滧公路高科技农业发展带纳入崇明长三角农业硅谷“一核一带两区”总体布局,新引进耕旺蝴蝶兰等六个都市农业项目,依托高科技农业发展带、新兴文创带两条产业带建设,积极盘活低效产业资源,全方位、全要素支持保障太和水好时节、中樱广福里等牵引性、带动性强的项目。新兴领域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企业及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呈多元化增长态势。为有效应对这一形势,中兴镇司法所积极整合各类法治资源,全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法治屏障,持续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一、公法服务提质增效,护航“新”产业

一是风险前置排查,盘活闲置资源。在打造陈滧公路高科技农业发展带的前期资源整合阶段,配合镇相关部门依据《土地管理法》、《乡村振兴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开展闲置资源清查行动,对沿线的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坑塘水面及农房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摸底,形成资源清单库,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土地用途,确保农业项目用地的合法性与稳定性,让沉睡资源在法治框架内“活”起来、“连”起来,实现有效整合与利用。二是创新服务体系,延伸覆盖网络。积极创新推进“平台+机制+品牌”特色法律服务链条,全力打造具有中兴镇特色的家门口“兴+”法治工作服务体系,以现有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为基础,增添与乡村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法律服务内容,并建立起 24 小时“不打烊”的线上法律服务工作群,将家门口服务网络延伸至基层各个角落,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的覆盖。三是整合多方资源,提升法治意识。通过组织召开产业带、商业街区、民宿等座谈会,汇聚专业法律顾问、相关执法人员等多方力量,积极开展与乡村产业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培训和法律咨询活动,显著提升企业主的法治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为乡村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二、法治宣传精准发力,助力“新”发展

一是多部门协同合作,助力企业发展。联合商会、银行、派出所等部门,每季度定期开展金融、法律、助企招聘、“瀛盾” 护企等综合性服务活动,全方位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此外,会同城运中心、综合执法中队开展 “两违” 整治宣讲活动,实现辖区全覆盖,有效杜绝企业主在改建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二是夯实宣传队伍,实现精准普法。构建 “2+N”队伍矩阵,以镇“星火普法宣讲团”“巾帼法治宣讲团”为核心,下设普法宣传、法律援助等多个法律服务志愿者工作队,常态化开展精准式、菜单式普法活动,为新经济新业态群体提供专业、贴心的普法服务,切实增强新业态群体的依法维权意识。三是加强培训教育,丰富宣传形式。精心编制并发放《乡村新产业法律实务手册》,其内容紧密围绕乡村特色产业需求,涵盖电商、农产品、旅游等领域的法律要点。同时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早市、法治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全年共开展各类法宣活动 23 场,参与人数达 1200 余人,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三、多元调解守正创新,筑牢“新”屏障

一是完善机制,织密联动网格。依靠“12345热线”“110接处警工单”“兴联动”小程序等为抓手,织密矛盾排摸“网”,建立“三所联动”工作群,用数字信息技术打通服务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第一时间发现矛盾,防止升级。二是整合各方资源,强化联动协作。以“三所+”为核心,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作用,强化“三所+”与陈家镇法庭之间的紧密联动协作,利用法庭的区位和专业优势,在重大矛盾化解、法治宣传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为乡村新兴领域的和谐稳定保驾护航。三是发挥村居作用,组建调解智囊。充分调动村居调解员、法治带头人、法治明白人等基层力量的积极性,变矛盾被动上交为干部主动 “说法”;同时,引入条线部门的专业力量,并吸收各条线掌握土地政策、环境保护、综合执法、企业代表、有威望的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调解志愿者等组成 “智囊团”,对于涉及金额大、调解难度高的新兴领域纠纷,及时启用 “智囊团”,借助其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提高调解质效,共同为乡村新兴领域的和谐稳定保驾护航。


中兴镇司法所供稿

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综合编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