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斯拉公布去年业绩,全年销量出现了10年来的首次下降。作为曾经引领全球电车风向的老大,特斯拉的地位正在逐年下降。
作为特斯拉最大的挑战者,比亚迪还在高速增长,去年的全球销量大涨4成。按照这样的趋势下去,特斯拉全球电车老大的位置,很可能在2025年就要被比亚迪取代了。
2022年7月5日,工人在比亚迪西安工厂总装车间2号生产线上作业(视觉中国 供图)
虽然比亚迪早就是新能源车的全球销量冠军,不过,如果以纯电车来看,和特斯拉还有一定差距。
2024年,特斯拉卖出了179万辆新车,比亚迪的纯电车销量为176万多辆,二者之间还有2万多辆的差距。2024年,比亚迪的电车销量同比增长了将近20万辆,以这样的速度来看,如果特斯拉不能逆转目前的颓势,2025年就很有可能被比亚迪超越。
最近几年,特斯拉一直面临较大的增长压力,降价成为特斯拉刺激销量的主要手段。2023年,特斯拉靠降价勉强实现了全年销量目标,但是到了2024年,降价的效果也开始越来越弱,销量同比下降了1%,出现了10年来的首次下滑。和220万辆的销量目标相比,仅仅完成了81%。大幅降价还导致利润率下滑,去年特斯拉的净利润大幅下降了51%。
从全球范围来看,特斯拉的主要市场集中在美国、中国和欧洲,90%的特斯拉都卖向了这三大市场,去年特斯拉销量下滑,美国和欧洲市场下降幅度最大,销量分别同比下降5%和11%,中国市场其实还保持了8%的增长。这就意味着,去年抛弃特斯拉的其实主要是欧美消费者,中国消费者对特斯拉的追捧力度虽然不及过去几年,但是由于曾经的光环加持,加上大幅度降价,中国市场还是保持了增长。
《新闻女王》剧照
特斯拉销量不佳,既有电动汽车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也和特斯拉自身的竞争力下降有关。
以美国市场来看,由于中国电车没有进入美国市场,特斯拉在美国市场一家独大,巅峰时期占据了80%左右的市场份额。不过,虽然中国电车没有卷到美国,但美国和日韩的电车也在快速成长,给特斯拉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冲击。2024年,美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了7%,销量占比首次达到了20%,但在美国新能源车崛起的背景下,特斯拉的销量不增反减,在美国的市场份额首次跌破了50%,降至49%。
在欧洲,特斯拉去年的销量下降了将近11%,是去年降幅最大的市场。特斯拉在欧洲市场表现不佳,主要是因为欧洲电车市场整体下滑,2024年,欧洲纯电车销量同比下降了16%。
在全球电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欧洲电车逆势下降,主要原因在于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对于发展电车的态度并不积极,作为传统的燃油车大国,德国更倾向于保护本国的传统汽车产业不被新能源车挤压。德国在2023年年底提前终止了电车补贴,这使得德国去年的电车销量大跌近3成。在德国的带动下,欧洲去年的电车销量整体下降,最终也影响了特斯拉的销量。
《贺顿的小可乐》剧照
和美国以及欧洲市场相比,去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仍然保持了正增长。不过,如果和过去几年年特斯拉在中国的增速相比就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对特斯拉的追捧其实已经大幅降温。
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增速都接近40%,去年的销量增速只有8%,如果以这样的趋势,今年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就有可能进入负增长。如果特斯拉在欧美和中国三个市场全部负增长,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摆脱销售困境,2月5日,特斯拉在中国推出了史上最大力度的优惠活动,将Model 3最低降到了22.75万元,创下了历史最低价,不仅如此,还叠加各种优惠利率和充电权益等等。经过这一波刺激之后,预计会给特斯拉带来一轮短期销量增长。
不过,降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特斯拉的问题,特斯拉的核心问题不是价格,而是创新。特斯拉当年刚刚进入中国时,最低70多万元的定价,也阻挡不了中国消费者的热情,当年打动消费者的主要是靠酷炫无比的创新。
《一起来看流星雨》剧照
10年时间过去,特斯拉虽然说不上原地踏步,但是主力车型的迭代几乎停滞,Model 3发布已有9年,Model Y 发布已有6年,被寄予厚望的自动驾驶,又迟迟看不到实质性进展。在此期间,中国的电车快速崛起,各种智能化配置和功能层出不穷,曾经以创新和酷炫著称的特斯拉,不再独领风骚,全球电车市场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时代。
由于销量不及预期,加上创新乏力,投资者开始对特斯拉失去信心。去年年底以来,特斯拉的股价持续下跌,2个多月时间,特斯拉的股价距离高点已经蒸发了24%。值得一提的是,2月6日,比亚迪股价突然强势涨停,这也是公司过去3年半来的首次涨停,导火索在于,一方面,比亚迪的销量持续高速增长,1月份销量同比大涨了49%,而重要的是,比亚迪即将在近期召开智能化战略发布会,让投资者看到了比亚迪从电动化向智能化升级的希望。
特斯拉和比亚迪的电车王者之争,2025年将进入白热化阶段。如果比亚迪能够在2025年超过特斯拉,对于中国电车而言,这也是重大的历史性时刻。
十年前,特斯拉首次进入中国时,以极其惊艳的形象收获了中国消费者的高度赞誉,而当时国产电动车才刚刚起步。仅仅十年时间,国产电车就已经迎来了反超的机会,不得不说是一个不小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