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7日《安徽法治报》4版整版

原标题

起笔着墨向风华 实干为民映万家

——2024年安徽检察工作巡礼

本报记者 徐奥萍

时光荏苒,镌刻着奋斗的足迹。穿越2024年的安徽检察时光,时间长河奔涌激荡滔滔向前,澎湃着无限的发展活力,刻画出温暖的民生情怀。

翻开安徽检察的履职答卷,实干、为民、有为,是全年工作的最美底色。这一年,安徽检察机关受理各类案件19.7万件,“高质效办理好每一个案件”的承诺在“四大检察”的生动实践中落地生根;这一年,全省33件案件入选全国检察机关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56个集体、40名个人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105项工作经验被最高检推介,32项工作在全国性会议上作发言介绍,“安徽样板”的含金量正在不断提升;这一年,“检察护企”“检护民生”专项行动等相继落地落实,更多更优的“法治产品”“检察产品”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司法动能”……一串串鲜亮的数据,一个个鲜活的典型,一件件优质的“检察产品”,是我省检察机关以实干为笔,拿创新做墨,绘制出的生动答卷。

服务 着眼发展之需

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企业兴则经济兴。

2024年2月,最高检部署开展“检察护企”专项行动。省检察院闻令而动,精心组织实施,第一时间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细化行动方案,研究出台《深入推进“检察护企”专项行动九项措施》。一时间,各地检察机关争先吹响“护企安商”的号角,长按“护企键”,打出“组合拳”,不断增强“检察护企”的针对性。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检察院办理一起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职务侵占案时,帮助企业追赃挽损1000余万元,在深挖企业内部“蛀虫”的同时帮助企业排查廉政风险点;芜湖市弋江区检察院成立“松鼠检署”工作站,依法清理三只松鼠公司内部“蛀虫”14人,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930余万元……在这场“守护之旅”中,我省检察机关把“护”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高质效办案切实保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通过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对危害企业发展形势的犯罪加强打击力度,全年共审查起诉侵企犯罪案件1615件,办结1206件。


▲2024年11月15日,芜湖市经开区检察院干警前往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为企业员工普及商业秘密法律风险防范内容。

数据的背后是不断压紧压实的工作责任——

全省检察机关从严惩治以暴力、胁迫等方式强揽工程、垄断经营、欺行霸市等黑恶势力犯罪,持续加大对妨害企业管理秩序、侵害企业家人身财产权益犯罪的打击力度;

针对违法立案、违法查封、扣押、冻结企业财产、插手经济纠纷等问题,组织开展涉企犯罪案件专项法律监督行动,办理趋利性执法司法问题线索7件,办结5件;

充分运用大数据监督手段,加强对虚假诉讼的发现、审查和惩治。

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近年来,安徽“创新强音”正不断响彻全国。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我省检察机关不断加大力度,着力聚焦安徽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重大决策部署,2024年共起诉涉知识产权犯罪1234人,其中侵犯商标权犯罪421件,侵犯著作权犯罪83件。

“检察护企”的核心在于通过检察机关的努力,使每一个市场主体真实地体验到法治的温度。在这个过程中,我省检察机关一方面加强部门间联动,在安徽(合肥)法务区建立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一体化检察服务,与省高院、省公安厅制定《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证据指引》,强化行刑双向衔接。另一方面强化跨区域协同,部署全省检察机关牵头组织、参与长三角知识产权检察联盟多项活动。

检察护企,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去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准确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落实涉企犯罪羁押必要性审查全覆盖制度。同时,强化涉企民事裁判和执行监督,注重发挥抗诉刚性监督功能,加强审判监督和检察监督良性互动;加强对涉企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领域的监督力度,通过抗诉、再审检察建议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聚焦行政诉讼执行违法行为,及时提出监督意见;强化涉企社区矫正监督,建立多方协同机制打通跨省外出“绿色通道”,让涉企社区矫正对象“出得去”“管得住”,依法监督社区矫正机构保障涉企社区矫正对象请假外出超8100人次;开展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犯罪案件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检察专项活动,综合运用纠正违法、检察建议等监督方式及时准确监督纠正;建立健全全链条追赃挽损机制。

法治,是企业的最大需求。一年来,全省检察机关坚持问题导向,落实“有呼即应,无事不扰”工作要求,主动下沉一线,倾听企业心声,精准对接企业法治需求——

畅通“企业家约见检察长”绿色通道,认真听取企业法治诉求,依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对涉企“挂案”动态清零,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着力解决立而不侦、压案不查、疑罪从挂等问题;

组织开展“检察官进企业百日体悟”“量身定·清风行” 警示教育等系列活动,派出检察官走访、入驻企业,在检企互建中提升服务精度;

建设覆盖三级检察机关的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大数据监督模型,实现千余条线索全流程可视化监督。

回应 对接民生之盼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2024年2月,最高检在全国检察机关部署开展为期11个月的“检护民生”专项行动,明确11项行动重点,不断强化民生司法保障,充分运用检察“力度”提升民生“温度”。


▲桐城市检察院善用“六尺巷检察听证法”办理陈某民事执行监督申请案。

如何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件关乎人心向背的民生案件?为此,省检察院及时研究制定《全省检察机关开展“检护民生”专项行动方案》,既精准落实,又因地制宜,绘制出一份安徽“行动图”。

淮南市检察院支持省消保委对一销售“口水油”的火锅店实际经营者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获判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金共计512万余元;省检察院挂牌督办、芜湖市检察机关办理的“3·20”跨省倾倒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系列案,追缴公益诉讼损害赔偿金2256万余元;淮北检察机关对134件当事人虚构劳动关系骗取社会保险系列虚假诉讼案进行监督,并向人社部门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均被采纳,督促追回社会保险基金392万余元……2024年,全省检察机关紧盯“安危冷暖”“衣食住行”等民生需求,全面履行检察职责,以“三个善于”引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涉民生案件。


▲2024年3月,池州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人员使用无人机进行实地调查。

聚焦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省检察坚持对严重暴力犯罪的高压态势,积极参与扫黄打非、涉枪涉暴整治等专项工作,起诉涉黑恶犯罪等严重暴力犯罪3652人。依法守护人民群众“钱袋子”,深入开展“断卡”“断流”“拔钉”等专项行动,起诉电信诈骗、集资诈骗等犯罪9096人。严厉惩治毒品犯罪,主动参与禁毒综合治理,贯彻落实最高检“七号检察建议”,打击寄递违法犯罪活动,起诉涉毒品犯罪嫌疑人。聚焦食品药品安全,我省开展“检护质量安全”专项行动,起诉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807人,办理公益诉讼877件。

将目光再拉远一些,过去一年,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在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社会保障方面,在服务“三农”与乡村振兴领域……一次次躬耕实践和高质效的检察履职,将老百姓的“民生愿景”一步步绘制成“幸福美景”。

每一个群体都是一份牵挂,他们的安危冷暖始终挂在检察机关的心头。一年来,全省检察机关紧紧抓住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堵点问题,强化检察履职,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淮南市八公山区检察院对区域内城市盲道建设开展专项监督,检察官现场用卷尺测量盲道设置情况。

要保障劳动者“劳有所得”,更要“劳有法依”。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我省检察机关连续六年开展“检察蓝”助力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印发《关于常态化高质效开展“检察蓝”助力根治欠薪专项行动的通知》,推动发挥“四大检察”职能,助力根治欠薪工作,确保农民工及时足额拿到工资。同时,探索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检察监督工作。起诉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106人,支持农民工起诉讨薪3585件。

特殊群体更需要法治温情和关怀,聚焦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等群体的权益保护,我省检察机关也给出了具体而微的回应。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我省既注重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惩治,又关注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共批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1806件2220人,起诉2378件3210人,制发“督促监护令”1124份,办理涉未成年人民事支持起诉147件。倾心守护“半边天”,会同省妇联开展“巾帼暖人心”专项活动,开展救助困难妇女“皖风送暖”活动,持续加强对冒名顶替婚姻登记、侵害妇女土地权继承权等案件的监督,办理相关行政监督案件239件。常态推进守护“夕阳红”专项行动,重点加强对赡养纠纷、养老诈骗等案件的监督,办理涉老年人权益保护案件1234件。


▲桐城市检察院针对宅基地纠纷问题开展民事执行案件调查核实工作。

全省检察机关还注重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权益,落实军地检察协作意见,扎实办好涉军案件,共起诉危害国防利益犯罪7件13人,办理涉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权益、英烈保护等领域公益诉讼案件98件。

智慧 赋能实践之效

数字战略“一子落”,检察监督“满盘活”。

身处大数据时代,当我们在谈论数字检察工作时,谈的是什么?或许可以这样一组数据让人更为直观地感受其魅力——

2024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投入办案实践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789个,新研发模型332个,发现疑似线索30万余条,研判线索4万余条,智能办案14259件,其中,涉及司法诉讼监督制约案件6952件,社保、医保等民生热点案件3192件,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案件3607件,制发各类检察建议2315件,提出抗诉290余件,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2562份,直接为国家挽回损失超1.4亿元,监督4亿国有资金正常运行。

随着数字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如今,大数据在检察办案实践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去年以来,全省三级检察机关联动落实数字检察战略,坚持模型推广和创新两手抓,强化业务主导和技术支撑机制建设,在数字检察理念引导、数字检察规模化办案、模型创新突破、工作机制健全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可以说,数字检察的“革命性”影响正在彰显。

数字检察工作演进的逻辑,是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再到推进系统治理。在明光市,检察机关履职中发现网络直播带货销售“老中医补肾丸”等三无产品的线索,经查,上述商品均非法添加了西地那非成分。明光市检察院以此案为切入口,开展从个案到类案的分析研究,针对网络直播销售减肥食品乱象,在省检察院指导下创建了“网络直播违规销售减肥食品危害食品安全监督模型”,累计发现相关线索50余件。

管中窥豹,从明光市放眼全省,各地检察机关积极投身数字检察的火热实践,争相探索大数据法律监督,涌现出一大批“新起之秀”。我省指导培育《督促整治未成年人滥用药品类案监督模型》等38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上架最高检平台向全国推广。截至目前,上架数排名全国第七,长三角地区第二。淮北市检察院的《外卖商家违规行为公益诉讼监督模型》在全国900多个检察院得到应用,芜湖湾沚区院的《国家司法救助特殊困难群体线索筛选模型》在全国300多个检察院得到应用。在推进本省模型推广应用的同时,我省还积极与外省联络,推进模型互用,与黑龙江、北京、山东、湖北、江西等地互换数据和线索,实现全省模型应用市及以下检察院全覆盖,“四大检察”业务条线全覆盖。


▲岳西县检察院干警对一起司法救助案件开展回访工作。

据了解,作为科技赋能“检察护企”“检护民生”专项行动的有力抓手、有效载体,我省在去年推广应用的监督模型中,涉及“检察护企”的有124个,涉及“检护民生”的达185个,省检察院集中向两个专项办移交线索4500余条,直接赋能“检察护企”“检护民生”专项行动。

为了避免基层缺技术、缺人才、缺经费等瓶颈,我省还探索建设全省共享共用数字检察法律监督平台,一站式解决各种问题,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发挥集约效益,为全省三级检察机关大数据办案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平台已经归集数据2亿余条,固化400余个法律监督模型。

回望来路自慷慨,再赴征程气如虹,过去一年,是收获满满的既往节点,更是朝气蓬勃开启新篇章的闪亮起点。

步履所向,皆为前方,朝气蓬勃的新征程正徐徐展开,安徽检察也将把握好“三个善于”深刻内涵,继续做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更好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在执着坚守中护一方发展,于岁月更迭中护民生温暖。

第8275期

安徽检察新媒体出品

审核丨吴贻伙

来源丨安徽法治报

编辑丨李昂

投稿邮箱丨ahjcxmt@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