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黄旭华同志治丧工作委员会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 岁。

“此生属于国家,此生无怨无悔”

1926年,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小镇,小学毕业时,全面抗战拉开了序幕。黄旭华在炮火和动荡中走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

“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海边出生的黄旭华,以造船系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学术成长由此起步。

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一批人挑起开拓我国核潜艇的重任,黄旭华是其中之一。

彼时,面对苏联的技术封锁,毛主席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听了这句话,更坚定了我献身核潜艇事业的人生走向。”黄旭华说。

1958年,34岁的黄旭华接到一项绝密任务:研制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他未曾想到,接下这份绝密任务后,黄旭华三十年没有回过家,家人不知道他在外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

面对家人的不解,他只留下一句:“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黄旭华在核潜艇建造现场

1965年,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启动,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在辽宁葫芦岛成立,黄旭华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

十年磨一剑。黄旭华及其同事们荒岛求索,在世界核潜艇史上写下光辉篇章——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编入海军进入战斗序列。

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辽阔海疆从此有了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我是总师,我必须上艇!”

1988年,中国核潜艇迎来首次300米深潜试验。这个深度被称为“生死线”,此前多国试验中曾发生艇毁人亡的惨剧。62岁的黄旭华力排众议,坚持亲自上艇:“我是总设计师,我要对100多名参试人员的生命负责!”

这个试验有多危险呢?

“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比我们的好得多,设计的深度是水下300米。结果1963年进行深潜试验,不到190米就沉掉了,什么原因也找不出来,艇上129个人全找不到。”

“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潜入水下数百米后,承受的水的压力是1吨多。100多米长的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

深潜试验当天,南海浪高1米多。艇慢慢下潜,先是10米一停,再是5米一停,接近极限深度时1米一停。钢板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发出“咔嗒”“咔嗒”的响声。黄旭华却镇定记录数据。

核潜艇到达了极限深度,然后上升,等上升到安全深度,艇上顿时沸腾了。

试验成功后,他即兴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的诗句。正如他所说:“我们终于可以挺直腰杆,向世界宣告中国有了自己的核潜艇!”


▲1988年4月30日,黄旭华深潜归来

“土办法”造就国之重器

彼时的中国一穷二白,连核潜艇长什么样都没人见过。2025年的春节,当我们被DeepSeek算法大模型的计算能力和推理能力震撼的时候,很难想象那个时候的黄旭华先生只能带着团队用最原始的算盘、计算尺和秤砣,从零开始推导数据,甚至靠“解剖”玩具潜艇模型寻找灵感。

1958年,中央组建了一个29人的造船技术研究室,大部分是海军方面的代表,黄旭华则作为技术骨干入选。1959年苏联专家撤走了,全国没人懂核潜艇是什么,黄旭华也只接触过苏联的常规潜艇。

“没办法,只能骑驴找马。我们想了个笨办法,从国外的报刊上搜罗核潜艇的信息。我们仔细甄别这些信息的真伪,拼凑出一个核潜艇的轮廓。”但准不准确,谁也不知道。

恰好,有人从国外带回了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儿童玩具。黄旭华如获至宝,把玩具打开、拆解,发现玩具里排列着复杂的设备和他们构思的图纸基本一样。

“我当时就想,核潜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不需要神话尖端技术,再尖端的东西,都是在常规技术的基础上综合创新出来的,并不神秘。”

黄旭华至今保留着一把“前进”牌算盘。当年还没有计算机,他们就分成两三组,分别拿着算盘计算核潜艇的各项数据,若有一组的结果不一样,就从头再算,直到各组数据完全一致才行。

还有一个“土工具”,就是磅秤。造船最基本的需求是:不能沉、不能翻、开得动。核潜艇发射导弹,要从水下把导弹推出去,这一瞬间发射的动力、水的压力与浮力,都会挑战潜艇的稳定性,就需要船的重心准。

黄旭华便在船台上放了一个磅秤,每个设备进艇时,都得过秤,记录在册。施工完成后,拿出来的管道、电缆、边角余料,也要过磅,登记准确。黄旭华称之为“斤斤计较”。

就靠着磅秤,数千吨的核潜艇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靠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儿,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4年“八一”建军节,交付海军使用。黄旭华把自己最好的年华刻在了“核潜艇”上。

2013年,87岁的黄旭华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写道:“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面对荣誉,他却说:“我这一生没有虚度,我做了我应该做的事。”

2019年9月29日,获颁“共和国勋章”的黄老在发言时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这份光荣属于核潜艇战线的每一个成员。”

黄旭华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深潜”一辈子,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他也用一生诠释了“国之脊梁”的含义。

从山东青岛的军港到南海的深蓝,他研制的核潜艇如同移动的长城,守护着14亿人的安宁。这位99岁老人最欣慰的,或许不是荣誉加身,而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新一代“海洋追梦人”正将他的精神写入新时代的蔚蓝史诗。他的精神,也将成为新一代“山东造”工程师的精神丰碑!

黄老,一路走好!

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北海舰队、人民日报等

(大众新闻编辑 王珺羽 策划 王建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