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24年,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和国家城市排水监测网(以下简称“国家网”)成立满30周年。为更好地展现国家网各监测站(简称“国家站”)的风采面貌,《净水技术》杂志社联合各个监测站进行专题宣传(栏目名:《净水技术》带您了解“国家站”),重点报道各监测站的背景情况、业务范围、检测能力、以及科技成果等方面,助力监测站品牌影响力提升及市场化发展。陆续收稿中,欢迎各单位向我社供稿并请持续关注。
基本概况
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上海监测站(以下简称上海监测站)前身是原上海市自来水公司水质科,是国内最早开展供水水质检测相关工作的单位,1999年上海实行政企改革,根据上海机构编制委员会的批复将上海监测站从原上海市自来水公司独立出来,整体划入上海市供水调度监测中心,作为其内设机构之一,隶属于上海市水务局所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作为本市供水行业管理单位之一,主要承担上海全市水源地、出厂水、管网水、二次供水、净水药剂等供水全流程水质的监测、监督管理与水质应急事件处置等工作。
实验室一景
上海监测站原站长陈国光带队赴汶川参与抗震救灾工作
上海监测站由上海市供水调度监测中心下属的水质科和总工程师室组成。现有管理和检测人员18人,其中包括:2名正高级工程师,7名高级工程师、7名工程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100%。
能力建设
原建设部于1993年组建了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上海监测站于1993年9月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并于1999年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的实验室认可。
组织开展监测站内部日常质量体系宣贯学习
上海监测站拥有多台国外先进分析仪器设备,如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仪、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仪、总有机碳测定仪、离子色谱仪、电感耦合等发射质谱仪、连续流动分析仪、原子荧光仪和低本底α、β放射性测定仪等。固定资产总值约3800万元人民币,实验室面积约为1800平方米,年平均分析数据14多万个。具备对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 206-2005)、上海市地方标准《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DB31/T 1091-2018)以及水处理剂等检测能力,实验室取得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认可能力范围包括生活饮用水及地表水、水处理剂共2大类、203项指标、226个检测方法。
主要成绩和特色工作
(一)以“优质”为核心,建设供水水质监测体系
上海监测站秉承“标准引领,水质优先”的核心理念,依据《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上海市供水管理条例》《上海市供水水质管理细则》《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有关规定,以水源地、水厂、管网和二次供水为监测主体,以全指标检测为主线,构建全市供水监测一张网,形成“三点一线、一网总览”的供水水质监测格局,依托实验室监测—在线监测—应急移动监测平台联动监测,对上海全市开展全方位的供水水质监管体系建设。
1.全过程监管。对四大水源地、水厂、管网和二次供水水质开展“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水质监管。以“应源施策、综合治理”针对四大水源地特点进行专项水质监测,探寻特征污染物及其形成规律,帮助水库探索优化运行方案;以“升级工艺、精准调空”把握水厂供水水质脉络,针对性提出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意见,监督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改造运行,把控出厂水关键水质指标;以“优化运行、提升服务”完善管网水和二次供水水质保障工作,通过在线技术和实验室抽查,保障城市供水“毛细管”运行安全有序。
参与青草沙水源地建库前水质调查工作
2.全指标检测。按照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以及地标《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定期开展地表水109项和饮用水111项全指标检测;定期组织全市供水企业以及各区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质量控制考核;开展水处理剂质量抽查,严格把控全市水质检测数据准确性和水处理剂质量。同时参与标准以外重点有机物指标开发工作,逐一解决了实际水样检测中基体干扰、痕量级浓度等关键技术问题,在行业内率先建成100多种新兴有机污染物检测体系,囊括新型消毒副产物、藻类代谢产物、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塑化剂、药物和个人护理用品、农药类等8大类,填补现有标准检测方法滞后于检测技术发展瓶颈,有效支撑本市饮用水中新污染的风险识别和水处理工艺发展控制研究工作。
在行业内较早购置安捷伦液质开展抗生素等新污染物检测方法研究工作,显著提升实验室的检测能级
3.全方位防控。按照“防控结合、预防为主”的中心思想,制定供水水质应急监测预案,依托应急移动水质监测实验平台,完善水质预警及应急处置体系。在高峰供水期间开展青草沙、金泽两大水库的藻类专项监测;全力保障进博会、花博会等重大活动供水安全;在疫情期间,制订并下发疫情防控期间水质保障的措施方案,疫情期间上海全市出厂水和管网水的水质合格率均符合国家标准和上海地方标准。
依托一台大型水质应急监测车开展水质应急检测工作
(二)以“科研”为载体,推进供水标准体系建设
上海监测站围绕水质监测全覆盖、供水管理全过程,始终以行业技术需求与管理需求为导向,立足岗位专业技术优势,不断提升科技能力与业务水平,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实施科技信息、人才资源、仪器设备共享,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服务生产实践。成立至今,先后承担或参与近50个国家层面、上海市以及局级以上科研攻关项目,取得很好地业绩。曾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水务海洋科技进步特等奖等30多项奖项,团队个人入选上海领军人才、上海东方英才青年项目、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
组织开展上海供水行业水质检测从业人员劳动技能竞赛活动
组织开展上海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检测技术培训
近年来通过持续完善供水行业标准管理体系建设,组织制修订《饮用水中N-二甲基亚硝胺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净水厂用煤质颗粒活性炭选择、使用及更换技术规范》《生活饮用水用聚硫氯化铝》等7部上海市地方标准,完成《上海市供水水质管理细则》《上海市公共供水水质信息公开管理办法》等5部管理办法修订,翻译并出版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准则》(第四版)1书以及相关团体标准7部,为供水行业填补技术标准空白,为行业监管提供依据。其中牵头编制的上海市地标《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为国内首部水质地方标准,为供水行业体系规划、工艺改造、水质监测和卫生监督提供了依据,奠定了上海供水行业在全国的引领地位。
未来展望
(一)持续强化水质精细化监管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城市供水水质保障工作经验与做法,进一步完善本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络体系,探索研究水库无人船水质监测技术,全面掌握库内水质变化情况,确保原水水质安全;探索研究本市“用户龙头水监测优化计划”,切实提升居民用水水质安全和用户满意度。
(二)推进智能供水系统建设
打造供水保障知识库。在完善信息系统基础上,开展供水设施资料库、突发事件库和运行管理库等的开发和建设工作,最终形成用于供水安全保障的知识库。完善预报警功能。通过模型预测、大数据挖掘等辅助手段进一步完善风险预警自动捕捉、事故原因自动诊断、关键要素自动提取的智能化报警体系。减少误报,精准定位,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三)持续深化开展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继续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供水行业实际出发,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进一步在行业党建、楼宇党建、区域党建中借力,统筹党建资源,建强党建体系,为上海精细化智能化供水事业的发展注入“红色正能量”。进一步以助力上海供水行业发展为根本,深化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持续做好党建共建工作,继续坚持做好临港对口服务工作。将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学习教育贯穿始终,推进整改工作再发力,以管党治党责任的落实推动各项工作责任的落地,着力为推动供水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凝心聚力的好氛围。
(四)拓宽育人路径,建强人才队伍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着力锻造堪当供水事业高质量发展重任的干部人才队伍,形成干事创业、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持续优化队伍结构,加强青年人才选树培养,通过挂职锻炼、交流学习、专题培训、师徒带教等人才引育工作机制,着力打造一支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持续建设好同济人才产教融合基地,借助高校的专业优势和人才资源,为供水行业的技术创新和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来 源: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上海监测站,仅 供分享交流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和原作者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排版:《净水技术》编辑 李滨妤
审核:《净水技术》社长/执行主编 阮辰旼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跳转)
《净水技术》2025年活动计划
《净水技术》刊务理事会欢迎广大水务企业加盟合作
详情可咨询市场部 :孙编辑 1590087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