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城战区,通过多方向推进与密集火力打击,俄军部队突破多道防线,在战术部署上取得关键性进展。
俄军东部方向的突击部队切断连接红军城与康斯坦丁诺夫卡的重要补给线。西线部队在坦克与步兵协同作战下,突破泽列涅等多个重要据点的防御工事,推进区域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俄军部署包括TOS-1重型火箭炮系统、2S7"金钱"自行火炮在内的多型火力装备,对城区实施全天候打击。
俄军此次进攻采取"体系化打击"模式:先以远程火力系统瓦解防御工事,随后投入机械化部队突破薄弱环节,最后以步兵分队清剿残余抵抗力量。这种战术组合使俄军在较短时间内突破多道防线,并在地面推进中保持相对较低的装备损失率。
俄军火力打击强度逐步增强,单日炮弹消耗量突破1200发,包括152毫米口径高爆弹、航空制导炸弹以及火箭弹等多种弹药类型。这种持续性的高强度火力覆盖,造成防御工事的严重损毁,导致乌军指挥系统出现混乱。
乌军情报部门对俄军主力部队的位置判断出现重大偏差。乌军原本认为俄军距离红军城仍有8至10公里的缓冲区间,这促使其在防御部署上采取相对保守的策略。俄军突击群已经推进到距离城区仅2至2.5公里的位置,这种判断失误导致防御准备时间的严重不足。
乌军的后勤补给系统在此次战役中遭受重创。主要补给通道T0406公路网络在俄军火力打击下多处中断,铁路运输线路因为基础设施损毁而无法正常运转。乌军虽然试图通过调整运输路线,启用北部备用铁路和M30公路进行物资输送,但这些替代路线同样面临俄军的持续性火力封锁。军需物资运输效率大幅下降,导致前线部队在弹药、医疗物资等关键补给上出现严重短缺。
无法及时补充战损装备和轮换作战人员,前线部队的战斗力持续下降,进一步加剧防御态势的恶化。
超过400名全副武装的俄军步兵在装甲车掩护下,对乌军阵地发起多波次冲锋。俄军步兵分队采取小组推进战术,每组12-15人,在炮火掩护下快速推进,利用地形和建筑物残骸作为掩护,逐步蚕食乌军防线。
俄军采用人海战术背后反映其装备损耗的现实。在前期攻势中,俄军损失包括31辆主战坦克、47辆步兵战车在内的大量重型装备。装备维修保障能力不足,促使俄军转而依靠数量优势的步兵发起进攻。
仅在最近一周的战斗中,俄军阵亡人数超过280人,重伤人数达到460余人。在穿越开阔地带时,俄军步兵部队遭受严重损失。但俄军仍在持续投入新的兵力,保持攻势压力。
俄军步兵分队采用"蛙跳式"推进战术:在前方分队发起进攻的同时,后续分队利用已占领区域建立火力支援点,形成交替掩护的进攻态势。这种战术虽然推进速度较慢,但显著提高步兵的存活率。
乌军第150旅原本负责打击俄军后方补给线,以期缓解红军城正面战场的压力。但由于装备短缺和战场情报不足,这次行动从开始就陷入困境。
许多士兵身着破损的防弹衣,通信设备经常出现故障。部队在行动中多次出现通信中断,无法及时获得火力支援和战场态势更新。由于缺乏先进的反炮兵雷达系统,第150旅无法有效规避俄军的炮火打击。
在两周的激烈战斗中,第150旅部队伤亡率达75%,近900名官兵伤亡。一线作战单位的损失尤为惨重,多个排级单位几乎全军覆没。装备损失包括15辆M113装甲运兵车、8门M777榴弹炮在内的重要装备被摧毁或缴获。
红军城及其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完整的工业体系。位于波克罗夫斯克的大型煤矿群,年产煤炭超过800万吨,是乌克兰钢铁工业的命脉所在。
这一地区如果落入俄军控制,将导致乌克兰损失约30%的钢铁生产能力,严重打击乌克兰的战时经济和战后重建能力。当地的采矿和冶金设施一旦遭到破坏,修复成本将超过50亿美元,重建周期可能长达3-5年。
控制红军城将为俄军带来多重战略优势:切断乌军在东部战线的重要补给通道,进一步削弱其防御能力;占领该地区的工业设施,可为俄军提供战略资源储备。俄军已经制定详细的设施接管计划,包括组建专门的工程分队,确保关键基础设施在战斗中少受损害。
控制这一区域,俄军可以进一步扩大其在顿涅茨克州的影响范围,为未来的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俄军完全控制红军城后,将获得向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方向发起进攻的战略支点。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