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甘肃总队酒泉支队首个非遗版春节(二)丨非遗文化进军营 济济一堂贺新春

中国甘肃在线讯(文/图 张俊 袁思豪 韩凯 穆信渊 赵雨豪报道)在这万象更新的新春佳节里,流传在各单位驻地的“非遗文化”也受到武警甘肃总队酒泉支队的邀请,让官兵与非遗之美进行了一场近距离体验交流。

气势恢宏——蒙古“搏克”展雄姿

“你们知道‘搏克’在蒙古语中是什么意思吗?”“对了,就是摔跤的意思,位列蒙古族三大运动之首。”来自肃北县文化馆的专业老师,为肃北中队的官兵们用视频的方式讲解了蒙古族的各项民俗文化,现场展示了古朴而庄重的“卓德格”和“策日布格”(蒙古搏克中摔跤选手穿着在身上的特制服饰),为大家教授如何编制马鞭。在老师演奏的葫芦丝曲目《放马山歌》下,官兵试穿“卓德格”,手挥马鞭,仿佛置身历史悠久的“那达慕”。









活灵活现——篆刻军营“木雕画”

敦煌木雕画,源于唐代,以敦煌石窟壁画为原型,通过木雕形式再现,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敦煌市文化馆的木雕老师带着各类木料和刻刀来到敦煌中队,与官兵共同刻画新春喜悦。老师为大家讲授了木雕画的悠久历史和制作技巧,带领官兵一起作画。“刻刀要握紧,不然力度不容易控制。”老师手把手带领大家用刻刀作画,一幅幅大漠景观跃然“木”上。







锣鼓喧天——喜庆“社火”齐欢乐

“正月初二出社火,敲锣打鼓迎新年”,来自敦煌市月牙泉镇的“青春·乡遇”社火队,在锣鼓鞭炮声中,来到了敦煌中队,为官兵们带来社火表演。他们身着特殊服饰,手拿锣鼓,舞狮跳跃、祥龙翻滚,举手投足间尽显传统文化之美。官兵们掌声雷动,为这份与众不同的节日祝福纷纷点赞叫好,年味也在民俗文化的衬托下愈发醇厚。



余音绕梁——玉门“陶埙”悦身心

埙,是我国最古老的闭口吹奏乐器,在古代主要为诱捕猎物所用,曾在玉门火烧沟遗址中被发掘,而玉门陶埙制作技艺也被列为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日,玉门市文化馆的陶埙制作传承人来到了玉门中队,为官兵讲解陶埙知识并现场展示制作技艺。“我们制作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埙上打孔的位置,这样才能确保可以吹奏出不同的音阶。”大家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纷纷上手进行制作。“这是老师带着我一起制作的陶埙,我也是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了,我将永远珍藏这份特殊的新春‘礼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