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从小饱受战争影响,求学过程中也充满坎坷,因为战争影响,中学读连续转了3次学校。

1945年,21岁的黄旭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一次偶然的机会,黄旭华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泛黄的《舰船构造》,这让他如获至宝,制造舰船的种子开始在心底萌芽。这个来自广东汕尾的渔家子弟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将与这种改变海战规则的国之重器产生宿命般的联系。



1958年的北京秋夜,34岁的黄旭华接到一纸调令。在海军舰船修造部会议室,聂荣臻元帅的讲话振聋发聩:"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当时黄旭华掌握的资料,有两张模糊的外刊照片和一件华盛顿号核潜艇的儿童玩具模型。面对艰巨的任务,黄旭华没有退缩,反而勇敢的站了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更是对自己和团队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期夕。造不出核潜艇,我死不瞑目。”

在葫芦岛试验基地的日日夜夜,科研人员创造性地提出"水滴线型"艇体方案。为验证结构强度,他们在车间搭建起1:1木制模型,用铁锤敲击模拟水压冲击。

1957年后三十年,黄旭华就像人间蒸发般消失在亲友视线中。父亲临终前在报纸上看到"黄总设计师"的报道,老泪纵横地叮嘱家人:"三哥的事情,是国家大事,莫要打听。"当94岁母亲通过央视《面对面》节目认出儿子时,这对母子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隔世重逢。



在荒岛基地,科研人员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试验场没有暖气,寒冬里绘图的手要反复呵气才能保持灵活;粮食短缺时期,他们用榆树叶掺玉米面充饥。黄旭华的女儿直到初中才知道父亲的工作单位,婚礼上的缺席成为父女间永远的遗憾。这种集体性的牺牲,构成了共和国核盾牌最深沉的精神底座。

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堆积如山的草稿纸上演绎着流体力学方程,用最原始的手段攻克着最尖端的科技壁垒,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也正是黄旭华的矢志不渝的努力,实现了当初誓言,使我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黄旭华也成为了我国“核潜艇之父”。

1988年,我国核潜艇首次进行极限深潜试验。作为核潜艇总设计师,早已过花甲之年的黄旭华坚持随艇下潜至极限深度,这是中国核潜艇首次极限深潜试验,也是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总设计师首次随艇深潜。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黄旭华在深潜试验成功后写下的诗句,道出了这个特殊群体的精神境界。

当西方同行惊叹于中国核潜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时,他们看不见的是计算室里不灭的灯火,是试验场上带血的绷带,是无数个家庭默默承受的别离。

在南海某军港,新一代核潜艇正在整装待发。这些凝聚着智慧结晶的"深海利剑",继承着第一代核潜艇的基因密码。从091型到094型,从解决"有无"到追求"卓越",中国核潜艇事业在黄旭华等奠基者铺就的道路上不断超越。



2019 年,黄旭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等众多荣誉。黄旭华激动的说道:"这份荣誉属于所有核潜艇人,他们中九成人的名字永远不能为人所知。"

毅然捐出了国家给予的 2000 万元奖金,设立 “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新一代科研人员。

如今,核潜艇之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国人。他所展现出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以及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在各自的领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