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元生

钱信忠(1911-2009),出生于上海,1932年参加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15军团卫生部部长、八路军129师卫生部部长和第18集团军野战卫生部部长兼政委、第二野战军卫生部部长等职务。1950年任西南军区卫生部部长。1951年赴苏联学习并获医学副博士学位,后任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兼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卫生部副部长、部长兼党组书记。后历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会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兼党组书记。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9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46岁勇挑国家卫生部副部长重担

钱信忠既是早年学过外国医疗技术的医生,又是参加中国革命战争的我军卫生领导工作者,更是建国后我党培养出来的首批留学医学博士,可谓我们国家宝贵的医疗人才。毛泽东、党中央对他抱着信任和希望。

1951年8月,根据党中央决定,中央组织部选拔200人首批赴苏联留学,钱信忠幸运在此行列,作为医学研究生参加学习。1955年,钱信忠在苏联留学深造期间,国内公布了中央军委授予他少将军衔的消息。

到了莫斯科,钱信忠一行受到苏联方面的热烈欢迎和接待,学员们被分配到各自对口的单位学习。

“出国学习,特别是到比我们条件好的国家学习,并不是如有些人想象的那样舒适快乐,而是另一种‘战斗’。”钱信忠后来回忆道,“当时,我去苏联时已年近40岁,一点儿不懂俄语。到苏联每天晨练之后我苦读俄文。除学习专修课外,我还旁听了劳动卫生、流行病学课程。每周六下午有一位苏联学员娜塔莎的母亲,自告奋勇为中国留学生讲巴甫洛夫学说,我每课必到。”

刚开始,钱信忠在莫斯科第一医院学习外科,后来使馆工作人员告诉他,考虑到他回国后主要搞卫生行政管理,便让他改学卫生管理。于是钱信忠按组织决定,专攻卫生保健组织。很快到了写论文的阶段,为了系统总结过去卫生工作经验,1954年钱信忠回国召开专家座谈会,专程到天津、上海等地收集资料。当时只有北京、上海有较全面的卫生统计,他都一一收集整理,回莫斯科后发表了多篇论文。1956年,他撰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事业成就》,获得副博士学位。

“我的论文在苏联出版了,我将获得的稿费用于资助有困难的同志。由于我比较关心留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医学留学生们都把我当成老大哥。”钱信忠说。在苏联学习期间,留学生们远离祖国和亲人,历经四载,大家牢记党和国家的重托,不负历史赋予的使命,刻苦学习,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的培养。

留学不仅使钱信忠的医学理论与管理知识全面更新,而且为他后来能驾轻就熟地做好国家卫生行政管理和得心应手地进行医学科研、防病治病等组织领导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6年回国后,钱信忠担任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兼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1957年兼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同时兼任二机部副部长。

这期间,钱信忠的工作是主管防病治病、工业卫生和医学科研,旋即迎来艰巨挑战。

当时正值烈性传染病鼠疫和副霍乱的流行,钱信忠临危受命,带领工作组深入疫区实地调查,现场指挥,动员农民参与疾病预防工作,并采取阻断传染源的多种预防策略,在我国农村缺医少药、卫生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成功地控制了两个烈性传染病的流行。此外,他主管的防治疾病范畴还包括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防治。

钱信忠领导的防控血吸虫病工作也是其职业生涯作出的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南方广大地区饱受血吸虫病的危害,因其到处肆虐,而被称为“瘟神”。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调查显示,我国长江中下游各省有钉螺的地区面积达到148亿平方米,全国血吸虫病患者一千多万,有一亿人受到了感染。为此,1955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杭州会议发出了“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钱信忠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形成的“加强领导,部门协作,大兴水利,改造环境,调整作物,管水管粪,改进治疗药物,抓重点抓典型”等原则,突破了传统疾病防治的医学模式。他深入病区,听取专家的意见,找到了成功的防治措施,特别是充分发挥中共中央血吸虫病领导小组以及此后的中共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小组的影响和协调作用,对当时迅速控制疾病流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钱信忠倡导疫区建立疫情监测制度,如实记录报告疫情,为预防工作积累了大量翔实的科学历史资料。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料,他主编了《中国血吸虫病地图集》,共五卷,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医学资料宝典。

54岁担任新中国第二任卫生部部长

1965年1月4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批准了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名的国务院各部委领导人任命事项。钱信忠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成为继李德全之后的共和国第二任卫生部部长。

6月16日,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初步设想的汇报时,指出:计划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是老百姓,不要丧失民心;第二要打仗;第三是灾荒。不能脱离老百姓,脱离了老百姓则毫无出路。

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是毛泽东想得最多的。而解决老百姓疾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医拿药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国家卫生部。6月26日,毛泽东发出了“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重要指示。毛泽东认为,卫生部的工作只为全国人中的15%服务,而这15%主要还是“城市老爷”,广大农民却得不到医疗,他们一无医、二无药。医疗卫生工作应该把主要人力、物力放在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普遍存在的疾病的预防和医疗上。这就是著名的“六二六指示”。

很快,钱信忠就在卫生部内部组织了一次深入的学习讨论,并结合“六二六指示”,作出了一系列的贯彻部署:其一,由他本人和时任卫生部相关负责人各带一支农村卫生工作队,分赴地方蹲点,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调查研究和农村防病治病的实践,把一个县的卫生工作整顿建设好,从而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全国农村的卫生工作;其二,各业务司局2/3的人员也要参加下乡蹲点,由卫生部副部长和司局长带队分赴六大行政区进行面上的更为广泛的调查研究,以此来摸清全国各地农村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

在钱信忠的带动下,全国开展起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医药卫生人员下乡巡回义诊,积极推动了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建设,广泛培养半农半医、扎根农村的乡村卫生人员,即“赤脚医生”。20世纪70年代,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中国的这一经验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

1969年,在钱信忠的主持和协调下,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单位集体编著的《赤脚医生手册》正式出版。这本深紫色塑料皮封面的最为浅显的医学科普知识手册立刻成为风行全国的畅销书,各地的 “赤脚医生”几乎人手一册,这本书后来也被列入全球医学教育的成功案例。

钱信忠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组织卫生部在农村培训半农半医,巡回医疗,推行合作医疗保健制度。他还亲自率领农村卫生工作队到北京郊区县进行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和防病治病工作,并抓了建立、健全全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和农村卫生队伍的培训等工作。

后来,钱信忠向毛泽东汇报了卫生部的工作,得到毛泽东的赞扬。毛泽东再次教导他,要关心老百姓的健康,永远把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对他的工作抱有很大希望。

“在医学界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钱信忠解决公共卫生和医疗管理的同时,还领导开展了医学科研工作。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国传统的针灸疗法有了突破性进展和提高。“总结和发扬中医的理论和经验”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12年规划”中一项。钱信忠在担任卫生部副部长的时候,就负责主持这项医学科研工作。

当时,钱信忠把战争年代的情况和用现代医学理论研究针灸、中医学的想法向聂荣臻元帅汇报,聂帅说你的想法很好,你再跟总理讲讲。于是,钱信忠就向周恩来汇报,周恩来听了钱信忠的想法后说:“那好啊,搞吧,开展工作!”此后,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研究针灸理论、提高疗效、扩大治疗范围便形成了一个热潮。

1960年前后有人开始用针麻做手术,全国一流的神经生理学专家张香桐、外科名医黄家驷等也投入到针麻原理的研究。1964年上海医生裘德懋用针麻做切肺手术成功,1965年著名胸科专家辛育龄在北京结核病研究所针麻切肺成功,标志着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已基本成熟。

钱信忠把用针刺麻醉做开胸切肺手术的情况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同时汇报了对针刺原理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讲不清科学道理针灸就不能走向世界。周恩来说:“我给你这个任务,组织力量研究针灸止痛的原理,你要好好地抓,一定要落实。我们中国人能用针灸治病、止痛,也就一定能够讲出它的道理来。”周恩来下达指示后不久,钱信忠就召开了全国20多所重点医学院校的党委书记会。参会的书记们积极性都很高,会后很多非重点院校也搞起了针刺研究,在医学界形成第二次针灸热。这次大会成为祖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的第一个突破口。

1965年9月,钱信忠将研究针灸止痛的原理这个任务交给了北京医学院。北医党委书记彭瑞骢立即找当时在生理学教研室工作的韩济生,希望他能担起这项任务,完成总理的嘱托。于是,韩济生带领他的同事和学生,在“针刺麻醉”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开始不懈地努力和探索。

韩济生科研团队从针刺穴位能产生镇痛效果的客观事实出发,在整体、细胞、分子和基因等不同水平上,证明了针刺穴位可以促进脑和脊髓释放出5-羟色胺、内源性阿片肽等化学物质,从而产生镇痛作用。如何更精确地进行定量分析?如何产生更持久的功效?针对这些核心问题,韩济生科研团队的研究结果说明,中国针灸学中关于“在同一穴位用不同手法进行针刺可产生不同的疗效”的说法,是有其科学基础的,从而为提高针灸疗法的临床效果打下了基础。

韩济生科研团队经过30多年的潜心研究,深入阐明了针刺镇痛的机制。韩济生在科研上所做出的突出成绩,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他被世界卫生组织聘为科学顾问,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聘为科学评审委员会顾问,获国际脑研究组织和美国神经科学基金会联合颁发的“杰出神经科学工作者”奖金,是中国内地获此奖金的唯一一位科学家。这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终于对周恩来的心愿给出了初步的答卷。钱信忠因一直支持传统医学及科研工作,对韩济生科研团队取得的成果感到特别欣慰。

1962年上海工人王存柏“断手再植”手术,也是周恩来亲自抓的一个医疗战役,显示了我国在外科医疗、科研领域的先进水平。

当时,卫生部是半年之后从内部报告里得知“断手再植”这一消息的。因为从医学上讲,断手只是接上了、接活了,还不能说真正达到了目的,更重要的是还要恢复其功能。所以上海方面没有及时把情况报告给卫生部。到了1963年7月,王存柏的手已经接上半年了。经过功能康复锻炼,他的手不但能够提拿重物,而且能够写字。这就意味着,断手再接获得了完全的成功!

钱信忠获悉这一消息,立刻飞到上海。他特意邀请了北京那些国内第一流的骨科专家、伤科专家到上海来实地检查。老专家们详详细细地听取了施行手术的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医生等人的汇报,再检查病人、测试功能,特别认真地看了手术之前的那张照片。

这时,有一位专家说:据我们知道,国际上好像还没有报道过这样的手术,这是非常罕见的!正因为没有先例,当时对这例手术也不知叫什么好。后来专家们说,换上异体的器官叫移植,那么自己的手断了再接上去,就叫断手再植吧!后来再准确一些,就叫断肢再植。

钱信忠回到北京,立即组织专家仔细查文献,证实国际上没有报道过,才确认这是全世界首例无疑。卫生部这才向新闻界公布了这一成果,并称断肢再植的成功“无疑是在医学界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为此,卫生部还召开了断肢再植授奖大会,34岁的陈中伟获得了奖状、奖金并记大功一次。(这项成果于1981年获得国务院国家科学大奖)

1963年8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施行成功一次重大手术接活一只完全轧断的手》的消息与陈中伟和康复后的伤者在一起的照片,并专门配发了一篇社论:《为什么断手再植能够成功》。同一天,上海的《文汇报》《解放日报》在头版刊登了长篇通讯。1963年8月7日,新华社发出了题为“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手术在我国获得成功”的电讯。至此,全世界都知道了发生在中国的医学奇迹!

68岁再任国家卫生部部长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钱信忠受到冲击,失去了工作。

1973年,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怀下,钱信忠恢复工作,主持五省防治疟疾的联防工作。“文革”结束后,钱信忠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

钱信忠感慨万千,他决心抢夺时间,以最大的精力干好工作,全心全意为保障人民的健康而服务,不辜负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殷切期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钱信忠再次被中央任命为卫生部部长兼党组书记。



◆钱信忠与医务工作者在一起。

钱信忠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卫生机构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这句话成了启动中国医改的第一句。此时,中国的各项工作都有待重建,经济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在卫生部门,以往医疗卫生体制的弊端已经尽显。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源短缺,“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已成为大问题;二是管理混乱,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1979年,就在钱信忠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后不久,卫生部等三部委便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此后,卫生部又开展了对医院的“五定一奖”(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工作。

这些对医院经营管理上的改革是有一定成效的,对推动医药卫生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但改革本身就是个试错纠错的尝试过程,肯定会存在问题。几乎从一开始,这项改革就争论甚烈,卫生部所属的《健康报》在1979年11月16日的《情况反映》中,就汇编了7篇持“不同意见”的文章,持反对意见者的主要观点,是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公益性,不应该强调其经济属性。

应该说,钱信忠是中国医改的开路先锋。他石破天惊的话语,推动了当代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71岁“终于实现了毛泽东有生之年未了却的夙愿”

1978年,钱信忠重新组织力量编写《医学百科全书》,确定上海医科大学等33个院校为主编单位。经过全国专家努力,93个分卷本于1992年全部出齐。1985年组织编纂综合本,共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传统医学》《军事医学》5部,均于1997年完成。《医学百科全书》1994年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其实,《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缘于毛泽东的一次讲话。1960年初,毛泽东看了上海医科大学编写的《医学卫生普及全书》后,指示说:“这套书我看很好,可在上海出版的普及本的基础上,编写一部我国的《医学百科全书》。”1965年,钱信忠担任卫生部部长后即在上海召开会议筹备编写,但由于“文革”被迫停顿。当看到历经劫难后,《医学百科全书》圆满出版,71岁的钱信忠无限感慨地说:“终于实现了毛泽东有生之年未了却的夙愿。”

1979年,钱信忠重新担任部长后,大力提倡发展中医中药事业,兼任由卫生部聘请的112人组建的第四届药典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11月22日至28日,药典委员会在北京召开本届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会议讨论修改了委员会章程、药品标准工作管理办法及工作计划。

1981年,钱信忠担任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5月至1983年12月,担任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1983年3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授予钱信忠首届联合国人口奖。



回首往事,岁月匆匆。跨入21世纪,钱信忠也步入90岁高龄。根据一些老同志建议,他思虑再三,决定总结回顾自己踏上革命征途,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成为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白衣公仆,前后78年的漫漫征程,把积累的一些资料,以文代史,再回报社会。

钱信忠将过去发表的文章、讲话、报告等文字记录经筛选汇集成《钱信忠文集》。

将军本色是医生。钱信忠说,出版《文集》的目的,是坦述自己热爱医学、热爱事业的点滴写照。这些史料作为历史和国情、事业发展的轨迹,客观地反映历史的经验教训,力求使人们能够从中得到教益,让人们领悟泱泱中华大国,是怎样在一穷二白的废墟上,经过几代人的奋力拼搏和求实探索,才构筑了今天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保障事业基础,从而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牢记经验教训,做好今后的工作。

2004年4月29日,《钱信忠文集》首发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时年93岁高龄的钱信忠出席首发式并致辞。2009年12月31日,将军部长钱信忠逝世,享年98岁。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