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法袍,两季制服,三四五六袖扣,翻阅七八本卷宗,离九点庭,还差十秒;十年磨键,九本笔记,八七六五号案,面对四三位代理,连开两日,再响一锤。这是我入职法院十一年来的日常写照。
一个普通的收案日,我受理了某娱乐会所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批量案件,连同其他承办法官共涉及26名劳动者工资纠纷。因春节假期临近,为解劳动者“薪”愁,我们决定立即开启“绿色通道”,立案一周便完成全部26个案件的庭审工作,在假期前撰写完判决书指日可待。
但与此同时,一个问题在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我是为了结案还是为了解决纠纷?答案显然是后者。判决结案并非难事,不易的是把“双难”转化为“双赢”,让纠纷不留“尾巴”。如果径直判决,劳动者及时拿到报酬的目标仍遥遥无期,“事未了”只会成为下一个纠纷的起点。因此,我们决定对案件加大调解力度。
经过与各方当事人多次沟通发现,案件调解的主要症结有两方面:一方面,该娱乐会所被公安机关查封、负责人被拘留、银行账户被冻结,实际履行障碍重重;另一方面,劳动者分散在全国各地,对企业积怨已久、沟通成本较高、调解意愿不强,说理工作任重道远。
但找到了症结所在,便能“对症下药”。我与其他承办法官从法理、情理、客观实际、技术保障等层面,秉持“逐个击破”的想法,不断在员工与公司之间沟通,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终于促成了各方达成调解。负责人家属愿意向外借款以支付工资,劳动者也愿意对金额作出部分让步。
“法官,张某某联系上了,他第一个同意调解。”“好的,我们马上启动线上调解,签字后当场履行。”“法官,毕某某、吴某等人看到张某某拿到了工资,也愿意调解。”“好,我们立刻联系技术人员加开网络端口。”“法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调解了,就是金额部分还有少许差距。”“有困难的案件,我们几位承办人再逐一电话联系当事人进行释法说理工作。”从上午9:00到下午14:30,从僵持不下到1人同意调解,再到2人、3人……最终完成了22个案件的调解工作。对于未能调解的4个案件,该会所也撤回了申请。自此,26个批量案件实现全部化解。
这便是法官办案背后的别样故事。有人说,法官是坚持真理的智者、是维护公正的使者、是热血不减的勇士,我常常想不起自己所为何事值得担此殊荣。唯独那天下午,哪怕只是坐在旁听席上捧着打包盒吃了顿迟来的并不丰盛的午餐,那份不逊于一起举杯的愉悦也能让我记住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