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也是走亲访友的日子。到了我这个年纪,做的事情少了,但思虑却多了,因此感悟也更多。今年的春节,因为有时间陪伴父母和走访亲戚,过年的方式与以往有所不同。这两天我去看望了一位姑姑,感触颇深,因此想在这里分享一下春节走亲戚的感悟。

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春节走亲戚;第二,走亲戚的观感;第三,走亲戚的真正价值;第四,习俗变迁背后的文化;第五,结论和建议。



一、春节走亲戚

往年春节我通常比较忙,走亲戚的次数不多。但今年时间相对充裕,我有了更多时间陪伴父母,也有了一些空闲去走访亲戚。其实,我走亲戚也不多,主要是父亲的兄弟姐妹和母亲的兄弟姐妹。不过,由于有些亲戚住得比较远,甚至相隔几千里,大部分时候只能通过电话拜年。而那些住在附近的亲戚,如果同在一个城市,平时还能见见面;但如果不在一个城市,比如相隔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就需要开车去拜访了。

今年,我和哥哥一起去看望了我的姑姑。这位姑姑原本住在我们的老家,后来到了离老家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我记得小时候经常去她家玩,今年正好有时间,就和哥哥一起去看了看她。这就是我今年走亲戚的基本情况。

二、走亲戚的观感

在前往姑姑家的路上,我感受到山东乡村的变化。最明显的对比在于公路与村落的样貌——公路由国家投资建设,标准高、设施完善:柏油路面宽阔平整,两侧种植着整齐的松树,在山东乃属较高水平。公路和公路两旁的村落形成对比。公路由国家出钱,所以建设标准较高。而村落是老百姓自己住,有钱的人家自己翻修,有的家庭则维持着旧屋原貌,有的房子几十年不变。这是我看到的村落的基本情况。

在去我姑姑家的路上能看到一些以前比较熟悉的村庄。我走的这条路和以前走的路不太一样。这条路是国道改造的,有点像高速公路,以前走的是那种乡间土路,尽管也是柏油马路,但是比较窄,沿路的条件比较差,而且很多是从村庄里经过。这走这条路基本上都是在村边而过,公路条件好。刚才提到了很多村子,名字很熟悉。假设没在这生活过,可能对这个村落就没有那么大的印象,但是像我有小时候的记忆,就会有些回忆。

我曾经在青岛工作过,八九十年代从青岛到烟台的路上都是坐公交车,或者长途汽车。路上要花五六个小时,几乎每过一个村庄停一次,能看得到这个村庄的景象。通过这次回家走亲戚能看出来,农村的建筑物变化不大。特别是我途经很多村,过去没有这种公路就是走乡间小道。房子参差不齐,能够通过房子能看出村里谁家富谁家穷。富裕家里的房子一般都建得比较富丽堂皇,院墙比较新,房屋比较新,房型都差不多,都是尖顶斜坡。这种山东民居的特点是大部分家庭都是一进门左右三三间,有的是左右4间,有偏厢房。他们的差别就是房屋新旧,有钱的房屋新,没钱的房屋旧,这是我在沿路的观感。

农民主要是靠种地,种地能解决温饱问题,现在粮食价格并不高,化肥、种子农药的成本比较高,所以挣不了几个钱。过去致富的都是经商的。我记着我的姑姑当时是养兔子,再就是办小工厂,办小的加工厂,生产一些袜或者服装。但是目前来看这种家庭作坊式的工厂,普遍效益不行。因为第一设备不行,第二质量不行,第三规模不行,所以总体来说农村现在想富裕不太容易。



三、看望亲戚的感受

这次我探望的是一位86岁的姑姑,她是我父亲的妹妹。父亲有五个姐妹,这位姑姑排行老幺。走进姑姑所在的村庄,扑面而来的是熟悉的气息——除了几栋新建的楼房,整个村子仿佛定格在三十年前:主街依旧,胡同未改,姑姑家的老房子也保持着原貌。她的两个儿子在村里盖了新房,但都已搬到县城发展,一个开饭店,一个经营服装厂。由于疫情和其他原因,我近几年没能每年都来看望姑姑。这次终于有了空闲,便和哥哥一同前往。到村时,姑姑不在家,我们在门口等候,与村民闲聊。村里人的淳朴令人感动——他们热情指路,甚至主动帮忙寻找姑姑的去向。这种真诚的助人之心,正是山东乡村的独特魅力。

约半小时后,姑姑和姑父坐着拖拉机回来了。令人惊讶的是,86岁的姑姑竟能矫健地从车上跳下——要知道她几年前还因脑血栓住院。两位老人至今仍坚持劳作,种地瓜、花生和玉米,自给自足。虽然生活条件一般,但他们不愿拖累子女,相互扶持,活得坚强而独立。所以很多在城里的有点毛病的,各种各样问题的,我就在想人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我每次到我姑姑家里去,姑姑都会热情接待,什么好吃给什么,什么好吃带什么。我有几次都觉着没法去了,他们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把好东西都留给我这个侄子,我们去以后觉得于心不忍。其实他们给的很多东西,我们现在已经吃不上,但是他们也要给,这是表达他们的心情。

这次我特意告诉姑姑:"以后我来看看您就好,不用准备东西。您健康快乐,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姑姑和姑父虽是农民,但他们的见识、心态和待人接物的尊严令人敬佩。他们不愿占人便宜,活得顽强而有尊严。我们聊了挺长时间,姑姑非得做饭给我们吃。我们说时间来不及了,聊聊就挺好。今年倒是听我的了,像原来那样过年到家里不吃点饭喝点酒,就觉着不算做客,特别是侄子到姑姑家里去。今年还有一个特点,姑姑提出又叫我带花生油带花生米,我们都没有带,这一点她慢慢接受了。我跟她讲年龄大了,我们来看您健健康康就很高兴,不需要给我们准备什么东西,要不然我们会不好意思来的。看到他们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临别时,我们依依不舍,但心中充满温暖与感动。

四、关于农村走亲戚的思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意识到去看望姑姑、舅舅、叔叔等亲戚的真正价值是什么。这些亲戚,曾经是我们父母的兄弟姐妹,在我们小时候给予了很多帮助,一家人关系亲密。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去探望他们,看到他们健康地生活,心中感到高兴,因为从他们身上能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因此,走亲戚不仅是亲情的体现,也是对过去回忆的追寻,是对亲人的眷恋和对难以割舍的亲情的一种表达。通过走亲戚,我们表达了对他们的尊重和感恩,同时也让他们感到自豪和高兴,因为他们曾经帮助过我们,而我们作为晚辈去看望他们,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慰藉。

因此,年轻人如果在春节期间有能力,应该去看看这些亲戚朋友。我们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东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让他们感受到有人关心他们,有人记得他们曾经的帮助,并在他们年老时给予一些回报。这种互动让他们感到欣慰,这也是我在春节期间的一个深刻感受。我思考为什么在农村过年比在城里更有年味,原因在于农村过年有放鞭炮的习俗,有更多走亲访友的机会,有与亲朋好友共度的时光,这些都能唤起我们从小到大的回忆,加深了亲情和思考。年味不仅仅是吃喝和鞭炮,更是欢声笑语和回忆。即使我们给老年人带些东西,他们的生活质量可能不会因此有太大改变,但我们的探望能从他们眼中读出喜悦和欣慰,这是他们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一种回报。

这就是我今天对走亲戚的反思。通过走亲戚,我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升华,仿佛回到了小时候,那时他们给我们几毛钱的压岁钱,我们就能欢欣鼓舞。这是我今天的一个感悟。



五、结论和建议

通过走亲戚,我观察到了农村的变化,并得出了两个结论。

第一,我们走亲戚的同时,实际上也在观察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到社会的进步。

第二,我们走亲戚,实际上是在体验情感。通过看望姑姑、舅舅等亲戚,我们能够看到他们的生活状态,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尽管现在老年人普遍长寿,但人生无常,因此去看望他们,让他们感到高兴,这是我的想法。

为此,我有两个建议。

第一,如果春节期间有时间,尽可能去看望那些老年人,带点东西或给点钱,让他们感到欣慰,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第二,如果平时比较忙,可以把春节的时间留出来,哪怕只是去坐一会儿、说两句话,他们会把一年的记忆和一生的回忆带给你,我觉得这是非常宝贵的一件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