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里,难得的清闲,琢磨起了今年的访村计划。2025年是农历蛇年,蛇年走访的第一个村如果是带有“蛇”字的村庄或许更有意义。

然而,蛇在农村实际生活中是一种极凶恶的存在。阴森恐怖的目光,尖刀般的毒牙,灵活敏捷的攻击力,人一见到它,那是一种刻在基因里的不寒而栗。因此,使用“蛇”字的地名并不多,若要比起刚刚过去的“龙”,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以龙为名的村庄比比皆是,而涉蛇的村名却少之又少。

少,真少,平顺县目前的151个行政村中就没有,如果扩大到2020年前的262个行政村也没有,再细微到更小的自然庄,或许有,由于没有仔细考证,就不知道了。


平顺县村名中尽管没有带“蛇”的,但是意思相近的却有一个——蟒岩村。由于农村知识水平的原因,“蟒”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简化写作为“虻”岩,直至现在,仍旧是处在混用阶段,并且老百姓坚信“虻”和“蟒”就是一个意思。

在我们一般人的认知里,蟒是蛇生长到更大的一个阶段,也即蛇大成蟒。平顺县蟒岩村的村名中直接以“蟒”为名,比蛇更大,也真是胆量十足。不过,蟒岩村虽贵为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中的一员,却因人口较少在2020年合并到了石城村。

正月初五,天气不错。那今年的访村行动就从石城村的蟒岩开始吧。


蟒岩位于石城西北边的黄花沟内。从石城去蟒岩,需要经过源头村进入黄花沟,再经过龙门寺往前约一两公里,在沟的东边出现了第一条支沟,看似极狭小的沟口,那便是进入蟒岩村的通道。

初入狭,随着窄窄的山沟蜿蜒曲折攀升,复行约一公里后,蟒岩村到了,相比起入口来说,豁然开朗倒是有一些,其实仍狭,沟底最平整的地方也不过十几米的宽度。车子停在沟底,村子就在山沟里东西两边陡峭的山坡上。

下车,抬头,一种压迫感扑面而来。石头,除了石头还是石头。石头山,石头路,石头屋……蟒岩村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卧在山沟之中,石头山是他硬朗的骨骼,石头路是他蜿蜒的血管,石头屋则是他抵御岁月的铠甲。一阵恍惚,是我穿越到了古代,还是这个村子穿越到了现在?整个村貌一如先民最初来时的光景,仿佛时间就从来没有在这里经过。


这里最早曾是石城村的山地,当初有人来这里定居时,或为避乱,或为种田,并不集中。在山间,随处你一家我一户,因此留下了上碣、油坊岩、后岸、下沟、东岸、胡家洼、耿家濠等多个小地名。

清中期,胡姓的人家来到这里,居住在洼上的山洞里,开荒种田,留下了胡家洼的地名;一户姓耿的人家从外地要饭来到这里的,暂居后又逃荒于外,那一块就叫成了耿家濠。然后是岳家、马家、陈家、赵家、石家、郝家和王家,陆陆续续迁来,慢慢形成了小小的村落。

在小村落西去半里路远的山腰有两个岩洞,其中较大一个上下分三层,高近12米,东西长40米,深有5米余。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个岩洞的顶层住着一条巨蟒,十余丈长,水桶般粗细,不知吃了多少个来往行人,村民深受其害。勇敢的村民长期观察巨蟒的生活习性,在它经常下山喝水的路上埋下了铡刀,利刃朝上。巨蟒再一次经过时,被刀刃割开了腹部而死。据说,在巨蟒的肚子里剥出衣服纽扣就装了满满一箩头。


因岩洞,因蟒,小村落便叫成了蟒岩村,最初是石城村的一个自然庄。上世纪四十年代,为了加强抗日,蟒岩独立设村,成立了党支部以及村公所。

蟒岩地理条件特殊,急山陡水,没有多少平地。建房是就地取材,形成了石头墙石板顶的石房子。人们又用石头垒起了高高的挡墙,尽量使院子大一点,扩大有限的生存空间。你家和我家之间,是石头砌起的小路或条石铺就的石阶,上下左右互通。石房石阶,在山坡上一层一层,错落有致,排列有序,被外人戏称为“小布达拉宫”,一点都不假。

许多人热衷于“City Walk”,其实那是他没有领略过在乡村行走的好。漫步在蟒岩村中,若不是偶尔的一两声鸟儿鸣叫惊扰,你几乎可以听到云彩从蓝天上飘过的声音。


把乱七八糟的心思完全放空,把绷紧的肌肉和神经彻底放松,就在石径间漫无目的的徜徉。如果感觉有点累了,那就干脆坐下来,闭目小憩,随便哪一块石头石板都行。完全不必担心灰土,石头铺就的小院,甚至石径、石阶,一切都被蟒岩人收拾得那么干净,仿佛没有染上一点尘埃。

清晨,第一缕阳光艰难地越过山头,洒在蟒岩村石头堆砌的屋顶上。屋内,主妇们早已起身,灶火正旺,锅里煮着的玉米粥散发着质朴的香气,袅袅炊烟缓缓升腾,与山间的薄雾交织在一起。男人们扛着锄头,踏着石板路走向田间,那坚毅的步伐仿佛在诉说着与这片贫瘠山地抗争到底的决心。

蟒岩村石厚土薄,每一分田地都是在山间垒岸挑土,人造出来的。全村约60余户,170余口人,耕地仅百十亩,人均仅约半亩山地。从山里刨食不容易,没人不珍惜好环境。蟒岩人长期生活在这里,养成了干净整洁、爱护自然的好习惯和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优良品质。


凭着吃苦耐劳锻炼出的好手艺,一两百年的历史中,蟒岩人开山垒石建房造地,改造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自然的人类遗产。2016年12月,蟒岩村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关于蟒岩村进入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民间还有一个小故事流传。话说蟒岩村根本就没有申报和准备国家级传统村落的资料,验收组的人员本来是去黄花村验收,在黄花沟里走错了路,误打误撞来到了蟒岩村。结果是上错花轿嫁对郎,验收组的人员彻底被蟒岩村的自然天成给征服了,遂决定,就它了。

当然不会有这么随便的事情,只是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蟒岩古村落的名至实归。


2020年,蟒岩村与石城村合并,对外称石城村。历史上蟒岩就曾是石城村的自然庄,现在又回归了历史。蟒岩村民大多移居到了石城村的居民小区,老屋成了春种秋收时回来的暂居地。

蟒岩更静了。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如果困了累了,蟒岩就是一处净土,可以让疲惫的心灵找到了栖息之所,我想,这便是它独特的魅力所在吧。愿时光温柔以待,让这份美好永远延续下去。

不信,你来试试。


小编微信:jdn0355,欢迎添加,探讨晋东南地区有关问题,或添加关注本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