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只想问一句,那份丁克协议是真的吗?"
2011年深秋,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高等法院的审判大厅内,李天乐站在被告席上,面对着陪审团锐利的目光。这位毕业于北大的华裔女科学家,正因涉嫌谋杀丈夫而被起诉。就在刚才,检察官展示了关键证据——一份泛黄的丁克协议和一本电子日记。
她努力克制着颤抖的双手,目光却始终停留在投影屏幕上那熟悉的笔迹。五个月前,她曾在丈夫的电脑里意外发现了这些文字,而这个发现,成为了改变一切的开始。
李天乐记得很清楚,十年前她和王晓晔在教堂宣誓的场景。谁能想到,这对被誉为"学霸联姻"的模范夫妻,最终会走向这样的结局。更让人震惊的是,检方指控她在丈夫的饭菜中投毒长达四个月,而她的辩护理由竟然是......"
01
李天乐1971年出生在北京,从小就是那种让人艳羡的孩子。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独女,她不仅继承了父母优秀的基因,还在他们的悉心培养下养成了极强的好胜心。邻居老刘至今还记得那个场景:三岁生日那天,小天乐因为不满意大家给表妹的掌声比自己更热烈,竟然直接把蛋糕掀翻在地。这个细节或许暗示了她骨子里那份近乎偏执的争强好胜。
这样的性格让她在学习上势如破竹。1990年高考前,她突然身患重病,休学将近一个学期。面对父母和老师劝她复读的建议,她却倔强地说:"不用,我现在就能考上北大。"结果她真的做到了,以理科状元的身份被北京大学录取。本科毕业后,她更是以专业第一的成绩直接保送研究生。
在那个耀眼的精英校园里,追求者从来不缺。但在李天乐眼里,能配得上自己的,必须是各方面都要比自己强的人。直到遇见王晓晔,这个比她小一岁,出身普通工人家庭,却硬是凭实力考上清华研究生的男生。他们的初遇是在一场校园舞会上,当时的王晓晔正在和另一个女孩跳舞,那个女孩后来被证实是他的初恋情人秦怡
王晓晔展现出的优秀和执着深深吸引了李天乐。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一起规划着出国深造的未来。临行前夕,王晓晔特意给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推荐信,最终他们双双获得了录取通知书。没人知道,在登上飞机的那一刻,王晓晔在日记本上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有些事,需要十年才能见分晓。"
02
2000年秋天,王晓晔和李天乐几乎在同一周收到了毕业证书。他在华尔街一家软件公司担任工程师,月薪1.2万美元;她则成为跨国化工企业的研究员,月薪1万美元。表面看来,这对留学生的事业都异常顺利。但对李天乐来说,这种同在起跑线却略输一筹的感觉让她十分不适。
2001年的一个周末,王晓晔突然提出要去教堂。在婚礼前一天晚上,李天乐拿出一份打印好的协议:"我们约定十年内不要孩子,最好一辈子都不要。"面对王晓晔的迟疑,她直接说出了分手威胁。最终,王晓晔还是签了字,但他的眼神里闪过一丝李天乐从未见过的阴郁。
婚后的生活看似平静,李天乐却总觉得丈夫有事瞒着自己。每当她靠近他的电脑,他总会迅速切换页面。有一次,她无意中发现王晓晔的手机收到一条短信:"老师,想你。"但对方号码很快就被删除了。这些细节她都选择了忽视,直到2006年春天,一份意外的验孕报告彻底打破了平静。
王晓晔兴奋地说自己做了个梦,上帝说他们该要个孩子了。那一刻,李天乐恍惚看见丈夫嘴角掠过一丝诡异的笑容。她想起了那份丁克协议,但在美国法律和舆论的压力下,她最终选择了生下孩子。五年后,这个决定成为了她最后悔的事情之一。
03
2011年3月的一个周日,王晓晔临时回国照顾病重的父亲。李天乐独自在家,盯着丈夫书房里那台始终没来得及关机的电脑。她的手指在键盘上方停留了很久,最终还是点开了那个加密的文件夹。破解密码时,她的手在发抖——竟然是儿子的生日。
第一个打开的文档就让她血液凝固。那是一份2006年的记录:"计划终于成功了,避孕药已经被我换掉,她不会发现的。上帝托梦这个理由,她也信了。"李天乐强迫自己继续往下看,越看越心惊。原来从结婚第一天起,王晓晔就在策划这一切。他要一个孩子,不是因为爱,而是为了报复她的强势和任性。
她疯狂地搜索着更多文件,却在一个隐藏文件夹里发现了更令人崩溃的东西:几十张王晓晔和秦怡的亲密合照,最新的一张拍摄于上个月,照片里两人正在挑选钻戒。李天乐瘫坐在椅子上,她终于明白为什么丈夫总是特意避开她去实验室加班,为什么他的公文包里会有一张5.5万美元的珠宝发票。
李天乐像是忽然想到了什么,颤抖着打开了自己的实验记录。作为化学研究员,她接触过太多危险物质。在一页被撕掉的记录下方,她看到了"铊"这个字眼。这种无色无味的剧毒物质,会让人在极度痛苦中慢慢死去。她的手指划过这个字,又想起儿子天真的笑脸。就在这时,手机突然震动,是王晓晔发来的信息:"想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订了机票,三天后就回来。另外,我有个重要的决定要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