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13日,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病逝,央视用3分46秒专门报道他的英雄事迹,以示纪念。他就是与黄继光、邱少云齐名的抗美援朝战斗英雄——胡修道。
1952年,年仅19岁的新兵胡修道,在上甘岭战役中,第一次上战场就创造了我军战史上单兵一天杀敌280余人的最高记录,至今无人能破。
一个新兵蛋子第一次在战场上真刀真枪跟敌人拼杀,一天内击退敌人41次从排到两个营规模的集群进攻,他一个人一天就歼敌280余人,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为了加强宣传效果而做出的过度渲染吧!不!这是真人真事!
胡修道,1933年12月出生于是四川金堂,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第12军31师91团5连战士。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特等功,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另外,朝鲜方面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还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金星奖章”。这是志愿军将士在朝鲜所能获得的顶级荣誉,尤其是“金星奖章”最为难得。
几百万志愿军将士,在抗美援朝战争打完后,获颁“金星奖章”的只有12人。这12位“金星英雄”分别是:彭德怀、杨根思、杨连第、伍先华、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杨育才、胡修道、李家发、杨春增、许家朋。
然而,这12人中从朝鲜战场活着回到祖国的只有3位:彭德怀、杨育才和胡修道。由此可见,这位活着回来的“金星英雄”何其难得,何其荣耀。
抗美援朝金星奖章
“金星英雄”胡修道的英雄事迹,最早是由第12军31师一名叫任红举的文工队成员,在战地上采访他后写成山东快书《金星英雄》传播开来的。
任老说:“当年在朝鲜,我们是战斗员、宣传员、救护员,‘三员合一’的文艺兵。”当年,他创作的山东快书《金星英雄》几乎演遍全军。
时隔多年以后,当年17岁的任红举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一次采访中,主持人问他是否还记得当年在上甘岭战地上,初见胡修道时的情形?任老先生是这样回答的:
“记得,太记得了,永远也不会忘。那天满天红光,右边天完全是红的,实际上是敌人的炮火,我知道这个仗打得很大。
指挥所里一个参谋走进来说:‘报告,李副军长,山上下来一个小孩,我们的侦查他消灭了280个敌人。’”
任红举讲述当年采访胡修道的情景
“我见到胡修道的时候,他往下走,满脸的灰尘,帽子和身上的衣服都是破的,我问他你叫什么啊?”
“我叫胡修道。”
“你是几连?”
“5连。”
“这样好不好,你把你打仗的事跟我先说好吧?我想抓材料。”
“连里派我们三个人来守这个阵地(597.9高地3号阵地),班长(李锋)带领我们就在这里守着打,打退敌人20次进攻后,班长牺牲了。”
“还有一个呢?”
“他叫滕土生,当时他的双手都打烂了,在里头(战壕里)趴着,拿头顶着运手榴弹……”
“我告诉你597.9高地在这儿,这儿还有矮一点的叫537.7高地,都是我们连守卫。当我这里把敌人打下去以后,突然看见537.7的背后有两个班美国兵,我决定要下去趁着机会,从背后把他们消灭了。
我把战壕里牺牲了的(战友)和伤员留下来的帽子摆了一堆,敌人一看,一个班,一个排,我们又变成多的了。迷惑敌人我才敢下去,我带了一大堆手榴弹。我就往下扔,他们背后挨打,突然间倒的倒,跑的跑,我看是没跑的了的……”
主持人问:“你不害怕吗?你问过他这个问题吗?第一次上战场,第一次面对死亡。”
“他说我有信心,我要当好中国人,要给中国人争光,我就是这样,不服!你把我打一个滚,我翻起来还要抱你的腿,我要把你摔倒,绝对不服!”
“当时采访他的时候炮弹就没停过,后来我跑到9号坑道,战地上没有纸,我是一路捡别人的香烟盒,在九号坑道用香烟纸一片一片写(胡修道)下来的。……”
胡修道的“封神”之战发生在1952年11月5日,那时已到了上甘岭战役的第三阶段。为了便于了解胡修道在上甘岭那场战斗的来龙去脉,我们先简单回顾胡修道上阵地前597.9高地经历了什么?
先说说一个小小的上甘岭,为什么打得那么激烈,一个3.7平方公里的小地方竟然会打成一场战役?
秦基伟将军在回忆录中言简意赅地总结道:“板门店谈判,桌上谈判的双方都在等着上甘岭的消息,谁的部队在上甘岭打得硬,谈判桌前谁的腰杆就硬,讲话底气就足。兵团、志司、军委乃至毛泽东主席都密切关注上甘岭的得失。”
1952年10月14日,美军调集了300门火炮,27辆坦克和40架飞机,对志愿军驻守的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进行猛烈轰击,上甘岭战役就此拉开帷幕。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志愿军和敌军(美7师和韩2师)进行惨烈的阵地争夺战,597.9高地和537.7高地在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中反反复复几度易手。
鉴于敌军对地表阵地的炮火轰击太猛烈,志愿军伤亡过大,无奈退守坑道。
美军炮弹壳堆积如山
自10月20日以后,志愿军依托坑道与已占领了地表阵地的敌军进行战斗,让敌军寝食难安。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双方战斗以坑道争夺为焦点,上甘岭战役进入第二阶段——坑道争夺斗争阶段,这是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打得最艰难的阶段。
有一次志愿军在后方采购了60000斤苹果,准备送给坚守在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结果由于敌军火力封锁太猛烈,最后只有一个苹果被送进坑道。那段时间有不少志愿军战士被活活饿死在坑道里。
10月30日夜,志愿军开始大反击夺回地表阵地,上甘岭战役由此进入恢复巩固阵地的第三阶段。
1952年11月1日,胡修道所在部队第12军31师91团前往上甘岭阵地换防。
91团团长李长生为避免阵地上同时存在多建制连队引起指挥混乱,将91团的9个连以“车轮战”的方式,一个连一个连,轮流投入战斗固守阵地。每个连打一天就撤下来休整,连长则留下来,作为后一个连长的顾问,如此往复。
1952年11月5日轮到胡修道所在的5连守597.9高地。
上甘岭战役简单来说就是围绕上甘岭村左右两侧那两座无名山头的争夺展开的。左侧那座无名山头被称为597.9高地,右侧那座无名山头被称为537.7高地。志愿军要守住这两座山头,不让敌军跨过去威胁后方的五圣山防线。
志愿军利用597.9高地周围的大小山头,构建了呈“v”形分布的编号为0~11的12个阵地。其中3号阵地是597.9高地的主峰阵地,由班长李锋带领新兵胡修道、滕土生坚守。
1952年11月5日,这天刚好是美国总统大选的日子,美军第18集团军司令官范弗里特和南朝鲜总统李承晚亲临前指督战。故而,敌军对上甘岭阵地发动了“一年以来最猛烈的攻势。”,这次进攻的重点是597.9高地。
敌军从凌晨3时开始对597.9高地进行猛烈的炮火轰击,经过长达两个多小时排山倒海般的炮火轰击之后,敌军步兵从5时40分起,兵分两路,对597.9高地发起冲锋。
眼看敌人往山坡上爬距离3号阵地越来越近,胡修道紧紧握住爆破筒,心里难免有些紧张,毕竟这是第一次在战场真刀真枪跟敌人拼杀,手心里都渗出汗来。班长大喊一声:“打!”胡修道奋力将手中的爆破筒甩出去,接下来他拼命往外投手榴弹、掷手雷、甩爆破筒。他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直到班长抓住他的手腕,这才知道敌人已经被打退了。
不久,两个排的敌人在炮火的掩护下,又对阵地发起进攻。滕土生负责输送弹药,胡修道和班长负责打,他们集中火力先打敌群两侧分散的敌人,迫使他们往中间挤,然后又朝敌群前方猛打一阵,在火力压制下前面的敌人被打趴下去不敢往前冲,这时从后面往前冲的敌人和前面的敌人挤成一坨。
就在这时候,他们往拥挤的敌群投掷手榴弹、手雷,一炸一大片效果非常不错。敌军被打得丢盔弃甲,四处逃命,这波攻击又被他们打退了。
打退敌军两次进攻后,处在3号阵地前面的9号阵地告急,班长被调去支援9号阵地。胡修道这时也打出精神头来了,他对李锋说:“班长你去,放心,我在这里保证人在阵地在!”
胡修道和滕土生守着3号阵地,又打退了敌人几次进攻之后,指挥所里传来紧急命令,10号阵地没人了,敌人攻得正急,连长命令他们过去支援10号阵地。
胡修道和滕土生冒着枪林弹雨,从一个弹坑跳到另外一个弹坑,先敌一步登上10号阵地制高点,狠狠地打击敌人。这时,排长郭三旦从9号阵地过来支援他们,可是就在排长刚进洞的一瞬间,一发炮弹落在身旁把他炸成重伤。
胡修道赶紧用干粮袋给排长包扎伤口,但无济于事,排长牺牲前嘱咐胡修道:“死也要守住阵地!”
他们又打了一会儿,有几名战士过来支援10号阵地,他们说连长命令你们快回3号阵地,这里由我们负责,于是胡修道和滕土生又回到3号阵地。他们一起打退敌人几次进攻后,滕土生身负重伤被送下火线,这时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人在坚守。
战斗英雄胡修道
后来,10号阵地上的战友都牺牲了,胡修道当机立断,哪里敌人攻得急就去哪里打,他一会儿在3号阵地打,一会儿在10号阵地打。事后胡修道说:“有时我一个人负责一个阵地,有时负责两个阵地。”
久攻不下,气急败坏的敌军结集了两个营的兵力向597.9高地发起最猛烈的集群冲锋。胡修道也杀红了眼,不顾一切拼命向敌群投掷手榴弹、手雷、爆破筒……
黄昏时分,敌军又对597.9高地发起多梯队集群攻击。胡修道向敌军投出最后一颗手榴弹后,抱着必死决心端起轻机枪向敌群扫射,就在这时援军终于赶到,敌军这波冲击又被胡修道和战友们打垮,这是胡修道第41次击退敌军的进攻了。
以上是胡修道在上甘岭597.9阵地一天内击退敌军41次进攻,一个人毙敌280余人,最后全身而退成为活着的“金星英雄”的经过。
胡修道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胡修道成就这一壮举可谓致胜有道
从外部条件看,助胡修道成就单兵王者的制胜法宝有三:坑道、手榴弹、炮兵。
一、坑道
志愿军在597.9高地构筑了大量“坑道工事”,大坑道3条,小坑道8条,简易防空洞(猫耳洞)30多个,此外还有战壕、交通壕。
这些“坑道工事”为坚守地表阵地的战士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比如在敌人步兵数十次轮番冲击下,坚守在597.9高地12个阵地里的战士不断出现伤亡,这时在坑道里待命的战士就可以很快地冲上来进行补充。如果不是这些战士及时补充支援,胡修道哪怕再厉害,一旦周围阵地落入敌手,他坚守的3号阵地也保不住,他也不可能活着下来。
比如,黄昏时分,敌人在胡修道被替换下阵地前的最后一波攻击,正是因为战友及时从坑道里冲上来才一起击溃了敌军。
二、手榴弹、手雷和爆破筒
敌军采用人海战术、添油战术,发起大规模冲锋时,如果不是阵地上存放了大量手雷、手榴弹、爆破筒,单靠步枪、机枪根本就打不过来。特别是阵地上只剩胡修道一人,敌军蜂拥而上时,必须要用手榴弹、手雷和爆破筒对敌造成大范围杀伤,才能有效压制敌军的集群冲锋。胡修道在阵地上,一人一天就投出了数以百计的手雷、手榴弹和爆破筒。他在战友牺牲后,他一个人打退了敌军几十次进攻,靠的就是手雷、手榴弹和爆破筒的巨大威力。
手榴弹
志愿军战士手持爆破筒
三、炮兵的有力支援
胡修道能从敌军发动“一年中最猛烈的进攻”中活了下来,离不开志愿军炮兵的有力支援。
这一天,敌军共投入了五个步兵营兵力,在大量飞机、坦克和火炮的掩护下,用人海战术对597.9高地发起40多次集群攻击,规模从一个排到两个营不等。如果没有炮兵的火力支援,单靠阵地上的步兵根本守不住,这点在上甘岭战役第一阶段,地表阵地反复易手,最终我方被迫退守坑道已经验证过。
那时我方驻守597.9高地的步兵人数,比胡修道他们守阵地时要多得多,都没法守住阵地,可见敌军火力之猛烈。胡修道守阵地时,部队采取小兵群战术,一个阵地放2~3个人,597.9高地12个阵地,总共也不过区区数十人。如果没有炮兵提供火力支援,胡修道很难活下来。
据统计,在上甘岭战役中,敌军伤亡人数中高达70%是被我方炮火杀伤的。
我军炮火虽然没有敌军那么猛烈,但也足够让敌军喝一壶了。美军第7师一名上尉曾对他们的随军记者说过:“中国军队的炮火像下雨一样,每秒钟一发,可怕极了,我们根本没有藏身之处。”
当时15军给45师配属了七个炮兵群,75门各型号火炮以及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喀秋莎火箭炮。这些火炮隐藏在597.9高地背后的五圣山上。
喀秋莎火箭炮齐射的壮观景象
在历时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这几个炮兵群一共打出了约40万发炮弹,这个数字有多恐怖?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两大战役加起来打的炮弹,总共也不过30万发而已。一个上甘岭战场面积不过3.7平方公里就打了那么多炮弹,密集的落弹量,对敌军步兵造成的杀伤之大可想而知。
另外,由于我军炮兵阵地在五圣山上,其海拔是597.9高地的将近两倍,这就形成了以上视下的视野优势和制高打击优势。
因此,我军火炮的落弹量尽管远远不及敌军(190万发),但是有效打击要优于敌军,对敌步兵杀伤巨大。
当然,炮兵之于胡修道,可以说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因为当敌军步兵抵近山坡,发起集群攻击时,由于山体的遮挡,我方炮兵必须依靠前线通讯兵在敌军展开集群攻击时,提供打击坐标和呼叫炮火支援。
这就得在保住地表阵地的前提下,才能保持前线通讯畅通,也就是说阵地在我方手里,咱们炮兵的眼睛才不会瞎。
当我军火炮把敌人炸得七荤八素时,胡修道和战友们正好可以利用机枪、手榴弹等“查漏补缺”狠狠收拾敌人。
火炮支援固然功不可没,但胡修道一战“封神”最主要还是他本身有兵王潜质,他能顶住敌军41轮攻击活下来,绝非偶然或者幸运。
第一,他打仗脑子灵活,走位风骚,善用谋略。比如,当身边的战友纷纷倒下,阵地上只剩他一个人时,他凭借良好的大局观和大心脏,机断行事。他一会儿在这打,一会儿在那打,一方面避免被敌人锁定,另一方面迷惑了敌人,让对方误以为志愿军还有多个火力点在发扬,守备力量不弱,进攻时就有所顾忌。
又如,他看到另外一个阵地背后有两个班的美国兵,他机智地用牺牲的、受伤的战友们留下来的军帽,在阵地上摆成一个班,一个排,来迷惑敌人,然后才走下阵地,用手榴弹从背后猎杀掉两个班的美国兵。
胡修道给战友传授投掷手榴弹诀窍
第二,他虽然是新兵,但是操习能力强,是个多面手。战友们牺牲后,他们留下的各种武器还在阵地上,自动步枪、机枪、手榴弹、手雷、爆破筒等,胡修道都能熟练使用,足见其优秀!
第三,胡修道信念坚定,战斗意志坚韧,心理素质强悍。
阵地上只剩他一个新兵时,照样打得从容不迫,丝毫不怯懦。反观敌军的精神头就差远了,比如有一次一个连在进攻,胡修道扔了一颗手雷过去,正好把他们的指挥官炸死了,剩下的士兵顿时一片混乱,居然溃退下去了。
敌我双方的战斗意志以及对胜利的渴望,在这一刻体现出巨大的差距,这也就注定了敌人无法攻占上甘岭的结局。
“冰雕连”129名志愿军战士宁可冻死也不退缩,美军官脱帽致敬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有敢于用胸膛堵枪眼的黄继光,有被烈火焚烧纹丝不动的邱少云,有在长津湖畔冰天雪地里潜伏六天六夜被冻成冰雕,但仍然保持向前射击姿态的冰雕连。志愿军这种钢铁般的战斗意志,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战争无法取胜的根本原因。
更何况到了抗美援朝战争后期,志愿军开始换上苏制武器,双方武器代差在缩小,如果继续打下去,后果可想而知,所以他们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在停战协议书上签字。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抗美援朝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