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1972年1月10日,毛主席来到陈毅的追悼会,因为时间匆忙,他只穿了一件大衣,里面包裹着他来不及更换的睡衣。

此时正是北京一年当中最冷的季节,毛主席他老人家七十多岁的高龄,顶着寒风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缓慢的来到陈毅同志的骨灰盒前郑重地鞠了三个躬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

礼堂内,目光所及全是满地的花圈和挽联,这时毛主席突然被角落里的挽联吸引了注意,毛主席走上前去,看到挽联上写着: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陈毅追悼会现场

看到挽联上的内容后,毛主席心中顿时回忆涌上心头,想到他和陈毅一起经历过的艰难岁月,毛主席觉得这副挽联很好的表达了陈毅元帅的生前经历

随后毛主席便问了陈毅的妻子张茜是谁送来的挽联,经张茜那里得知此人名叫张伯驹

毛主席听到此名字,当即联系周恩来处理此事,并亲自关怀此人的工作落实问题。

张伯驹是何人?为什么能让主席嘱托周总理为他安排工作?他与陈毅元帅又有何关系?

出身名门 钟爱字画

张伯驹出生在一个清末望族的家庭中,其父亲张镇芳曾被袁世凯得到重用,多次参与袁世凯的政治活动。

由于张镇芳是中国盐业银行的创始人,因此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张家涉及商政两方面,这让张家在民国时期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

张伯驹在如此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按理说应该会和父亲一样从事政治或者是商业,但是张伯驹厌恶勾心斗角的官场,于是摆脱了父亲的束缚,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商场获得了一席之地。



张伯驹

张伯驹在银行工作时,看到了许多文物被抵押在了银行,借助工作的机会,张伯驹接触到了许多文物,并对里面书画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00年到1950年,是近代社会最为风雨飘摇的年代,在封建社会与现代文明的冲撞下,文物收藏界出现了相对繁荣的时期

张伯驹厌倦官场,对商场的事情又不感兴趣,于是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各种文物鉴赏方面。

1927年继承家族产业的张伯驹并没有走父亲的“老路”,而是做起了“古玩”。



张伯驹

人们常说“玩物丧志”,在外人眼里看来,张伯驹就是个“败家子”,连张伯驹自己都说,家里人并不喜欢他。

张伯驹对文物字画近乎到了痴迷程度。

1927年,张伯驹偶然在古董店看上了名为“从碧山房”的作品,此书法作品是康熙皇帝的亲笔,张伯驹想都没想就花了1000块大洋买了下来。后来他也自号“从碧”。

这是张伯驹收藏的第一件“珍宝”,也开启了他收藏“古董”的生涯。



丛碧山房

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件,张伯驹在回北京的路上遇到了自己昔日好友溥心畬,溥心畬是当时著名的画家,同时,和张伯驹一样,也是一个爱收藏的人。

溥心畬谈到自己的母亲,张伯驹了解到溥心畬的母亲病重,正需要一笔救急的钱,愿意将自己珍藏的《平复帖》抵押给张伯驹,希望张伯驹能解燃眉之急,借钱给溥心畬救助母亲。

张伯驹答应了溥心畬的请求,先将钱借给了溥心畬。

1938年1月30日,在溥心畬的母亲病逝一个月后,张伯驹拿到了《平复帖》。



平复帖

《平复帖》有“中华第一帖”的美称。在书法界被誉为“法帖之祖”,也被称为“镇国之宝”。

这也是张伯驹最珍爱的收藏品

张伯驹爱好收藏,这在民国时期人尽皆知,只要有好的字画,张伯驹就会花重金买下来,故而张伯驹在收藏界有着“民国第一大收藏家”的称号。

毕竟在收藏界好的东西有限,但收藏家很多,出手极好的字画基本让张伯驹买去了,长此以往就动了别人的“蛋糕”,就遭到了以文物牟取利益的文物贩子的记恨。

当时不仅是《平复帖》,李白的《上阳台帖》、蔡襄的《蔡襄自书诗》都被张伯驹收入了囊中。



蔡襄自书诗

上海任职 遭遇绑匪

后来因为日军侵略,张伯驹收到吴鼎昌邀请,前往上海盐业银行任职。

张伯驹任职期间,因做事风格、待人处事与上海腐败的业界风格不同,遭到了业界苍蝇李祖莱的妒忌,于是李祖莱想要打击一下张伯驹。

1941年6月5日,张伯驹在去银行上班的路上遭遇绑架,张伯驹的妻子潘素的消息后心中一阵恐慌,待潘素冷静下来之后开始准备赎金,等待绑匪开出条件,放走张伯驹。

次日,绑匪通知张伯驹家人,准备两百两黄金为张伯驹赎身,如果拿不出那么多黄金,就拿名帖《平复帖》来赎人。



张伯驹

当时张伯驹家里几乎所有钱都被张伯驹拿去购买字画了,哪里还拿得出两百两黄金。

潘素也明白了,绑匪的意图不是金条而是《平复帖》,潘素知道丈夫张伯驹平日里对这些字画看得比自己的命都重要。眼下也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思来想去的潘素决定联系绑匪称自己要想见一面丈夫,看丈夫是否安好,才能够送上赎金,绑匪只好答应。

潘素见到丈夫之后,便把事情告诉了张伯驹。

张伯驹明白了他们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当即告诉妻子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平复帖》交给他们,并嘱咐妻子家里所有的字画都不能透露给任何人,如果《平复帖》落到了外国人手中,你我都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妻子知道丈夫的决心后,回去开始筹备赎金。



张伯驹与妻子潘素

在孙耀东的帮助下,凑够了赎金,将丈夫张伯驹从绑匪那里赎了回来。

事后,张伯驹为答谢孙耀东的帮助,送给了自己收藏多年的《蔡襄自书诗》以表答谢,孙耀东以“与子同袍,岂曰无衣”婉拒了。

从此孙耀东与张伯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结识新友

1951年,解放全国以后,张伯驹夫妇因为没有正经的工作,无奈之下给自己的朋友陈毅写信,诉说心中难解的心结。

陈毅了解张伯驹的处境,觉得张伯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在保护国家文物方面也做出了诸多贡献,于是决定帮助张伯驹。



陈毅

1957年的夏天,陈毅受邀参加了一场明清书画的鉴赏会,陈毅虽然是元帅,却爱好诗词歌赋,对书画类的作品也颇为感兴趣。

陈毅元帅看到展览会上的书画时,心中十分欣喜,对所展出的字画也是连连夸赞。

陈毅问工作人员这些字画都是谁展出的,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作品都是张伯驹捐助的,陈毅元帅知道后很想见一见这位“收藏家”。

不久以后,陈毅派人将张伯驹请到家中谈论书画及诗词。



张伯驹与潘素

陈毅元帅不知道的是,早在1950年,张伯驹因知道陈毅元帅的事迹,于是就去拜访陈毅,但不巧,陈毅元帅去了南京。

距离上一次张伯驹拜访,已经过去了七年。

二人见面交谈了片刻,从诗词书画谈到国家历史,从古代谈到近代。二人意趣相投,无所不谈。这让两人都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直至谈到深夜,张伯驹该离开了,他也不愿离去。兴许还没聊尽兴,陈毅元帅也不愿他离去。

陈毅将军拿出一盘围棋,决定和张伯驹对弈一局。



陈毅

陈毅是当时公认的围棋高手,而张伯驹曾经也从事过围棋方面的工作,自然棋艺也不在话下,二人也一直对弈到天亮。

任职吉林 好友病重

1961年,张伯驹夫妇在陈毅的帮助下,前往吉林工作。

临走前陈毅又与张伯驹夫妇见了一面,把他们接到家中,彻夜长谈

陈毅说道,你把你收藏的全部书画都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党和国家都由衷地感谢你们夫妇二人。

张伯驹也向陈毅做出了保证,去吉林工作后,一定会为国家尽心竭力地工作,不负陈毅元帅对他们的一片苦心,一定会将一腔热血洒向吉林的工作岗位上。



张伯驹

令二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一面竟成了永别

1971年,张伯驹在吉林的境况越来越差,走投无路的张伯驹夫妇二人只能又回到了北京。

此时的张伯驹已经到了古稀之年,再加上没有工作,张伯驹无奈只能变卖了自己所剩的家产勉强度日。



张伯驹与潘素

张伯驹返回北京后,提笔写信给陈毅,信中没有向陈毅提到自己的窘境,只是告诉陈毅,自己回来了,以及对陈毅的慰问和思念之情。

此时的陈毅已经病重,无法下床。他看到这封信后,赶忙让自己的下属去慰问,下属去了张伯驹居住的地方,看到张伯驹的居住环境,知道这位老者过得并不好。

下属告诉了张伯驹陈毅元帅病重,无法亲自前来。



陈毅病重

张伯驹得知情况后,心中十分担心陈毅,奈何自己身份特殊不能前去探望 。

陈毅从下属那里得知了张伯驹的情况后,也是坐立不安,自己也很想帮助张伯驹,但自己已经病重,于是就写了一封信给周恩来总理,想请他帮帮自己这位昔日好友。

好友病逝 送联悼念

1972年,张伯驹得到一个令他无比沉痛的消息,陈毅元帅因病去世了,张伯驹心中十分悲痛,想到以前他们在一起的种种画面,他一度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追悼会当天,张伯驹不能到场送别这位老友,于是就写下来这副挽联,来表达对好友最真挚的悼念。



张伯驹

正是因为这副挽联,改变了张伯驹晚年的生活。

挽联在追悼会上被毛主席看到,毛主席是知道张伯驹这个人的,也知道他在保护文物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

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张伯驹将数件文物都无偿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馆,这些文物对于博物馆而言都是厚重的,馆长决定奖励张伯驹夫妇20万元,但张伯驹夫妇拒绝了,只拿走了一张“奖状”。



奖状

后来这张奖状被张伯驹放在家里的一个角落里,上面落满了灰尘。

可见张伯驹对名利金钱并不在乎。

这些文物都是陪伴张伯驹走过颠沛流离岁月的,张伯驹后半生本可以用他们来支撑,但是最后为了国家无偿献出,这样的精神令人值得赞扬。

张伯驹还曾经送过毛主席一件收藏品《上阳台帖》,毛主席看到后十分喜爱,毛主席也是喜欢文学的人,曾经也写过许多诗篇,流传至今。



上阳台贴

收到这份礼物后,毛主席思来想去,决定将《上阳台贴》捐献给国家,因为毛主席觉得这件礼物有着不凡的意义,张伯驹得知后,再一次将自己所有藏品都捐赠给了国家。

毛主席号召所有领导人,如果收到这样的礼物,务必要捐献给国家。

追悼会结束两天后,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张伯驹接到了中央文史研究馆的通知,担任史馆馆员。

1982年,张伯驹突发恶疾被送往医院,几日后,张伯驹因病情恶化,最终离世。



张伯驹

回看张老的一生,从世家公子到闻名于世的艺术家,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在中国最动荡的年代,保护了国家诸多的文物,他传奇的一生也值得被后人所记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