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网友们找到了面对长辈的“新生存哲学”——自黑。

在影院看哪吒 “我命由我不由天”,回到家却张口闭口自称“老奴”“舔狗”“985 废物”......

这届年轻人到底咋啦?是躺平弃疗了,还是另有所图?


年轻人沉迷自黑,甘当“老奴”?

过年回家,免不了要面对亲戚的“灵魂拷问”。

从前流行犀利回怼,今年大家却开始搞自黑。

“工作几年了,工资肯定很高吧?”

“还完花呗、信用卡,剩的钱还够吃土。”

“怎么还没对象?”

“像我这种废物,单身光荣,帮国家减轻人口压力,给地球减负。”

“什么时候买房?”

“买了,梦里有一套,就是还没交房。” ......

以前回家,想让大家看到自己衣锦还乡,过得很好;如今回家,要告诉全天下“我是废物”,能活一天是一天。


自我矮化式玩梗,已经成了年轻人的上网必备技能。

看到开豪车住豪宅的“少爷小姐”,立刻自称“老奴”。

“社畜搬砖”的每一天,都在当“癫婆预备役”。


努力学习考上985,毕业找不着工作,原来自己其实是“985废物”。

不止是干啥啥不行,还体虚易猝死,“脆皮大学生”的一生,真真是如履薄冰......


继“孔乙己”之后,越来越多网友发现自己原来是“烂尾娃”。

让父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在刚开始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里都表现优异,最后却没能上名校,或者毕业后做了一份普通的工作。

我的人生烂尾了,很遗憾。

但想想大家都一样,笑一下算了。


从前,还常听见网络上对于“屌丝”“逗比”等自称的批评,觉得这样的自称是一种文化堕落;如今大家却都已习以为常,欣然加入。

从前,大家会因为被叫“打工人”而不爽、觉得有种被贬低感,如今却在简历特长栏写下“擅长当牛做马”。


年轻人为何会陷入自黑成瘾的状态?


为何沉迷自我矮化?

首先是影视毒奶带来的精神PUA。

如今的影视剧,尤其是一些霸道总裁题材的作品,正在批量生产“人下人”角色模版。

财富和地位的巨大落差被无限放大,实习生跪地给总裁系鞋带都是常规桥段,“穷酸人配不上爱马仕”成了普遍价值观。

观众一边骂着剧情悬浮,一边却不自觉地模仿这类角色定位玩梗。

正如符号驯化理论:重复曝光的角色关系,终将内化为现实行为脚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的言行举止。


其次是焦虑转码的“赛博放血”。

当现实焦虑突破心理阈值,年轻人会将这些焦虑转化为黑色幽默。

他们试图用这种戏谑的方式消解内心的无力感,用玩梗释放对自身能力、发展前景的焦虑。


通过自我矮化式玩梗,提前降低他人期待,本质上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将“月薪三千”写在微信签名,把“不会接话”刻进微博ID,其实是一种预防性自我污名化。

主动降低社会期待值,反而能为自己获得一定的容错空间,避免在面对外界的批评和压力时受到更大的伤害。


在群体中,共同的玩梗行为又能增强彼此的认同感。

当你说“鼠鼠我啊”,立刻有人接“真的蚌埠住了”,这是Z世代的加密社交。

在“发疯文学”“癫婆文学”等黑话体系里,自黑玩梗的程度甚至成为了衡量是否是“自己人”的标准。

越是荒诞自贬,越能彰显自己在群体中的身份,从而在特定的圈层中找到归属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我矮化式玩梗也是年轻人在用另一种方式重构自身的话语权。

他们以幽默夸张的表达重新定义自身形象,在自嘲中获得掌控感。

在社会既定评价体系下,年轻人常处被动地位。

当主流评价体系将年轻人定义为“躺平”“摆烂”时,他们干脆抢过这些标签贴满全身,喊出“他们说我是废物?好,我就是超级废物!”

这种“预判你的预判”的方式,符合福柯的抵抗性主体建构理论。他们用自黑来完成精神夺权,试图在被定义的困境中掌握自己的话语权。


然而,这场看似欢乐的玩梗自黑背后,却隐藏着“精神塌方”的风险。


玩梗背后是精神塌方?

如今大众审美趋向物质化、功利化,人们习惯以财富、地位来衡量成功与魅力。

在这种环境下,年轻人通过自我矮化式玩梗,表达对“成功”的向往与自身 “失败” 的认同。


“开库里南的摇子vs骑共享单车的做题家”这类对比视频的爆火,就暴露了集体潜意识中对财富的盲目崇拜,在财富图腾面前,一切尊严似乎都可以被抛弃。

当全网玩“少爷老奴”梗时,本质上是在虚拟空间中演练“如何优雅下跪”。


虽然大家的出发点是为了搞笑,但玩梗也潜藏着危害。

它可能会引发身份认同危机和价值观扭曲,让人丧失奋斗动力。

神经学研究证实,长期自我贬低会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

更可怕的是认知闭环,当你反复说“我是废物”100次,大脑会真的相信这一自我定义,从而陷入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


自我矮化式玩梗也可能演变为网络暴力、伤人伤己。

正如戈夫曼的污名理论,自我矮化会降低外界作恶的心理成本,让自己更容易受到他人的伤害和攻击。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这种自黑现象还可能导致奋斗观的集体溃败。

当“努力无用论”成为共识,社会也将失去创新动力。


你我皆凡人,活在人世间。

玩梗虽然快乐,但也要有度。

重拾自信与追求,才是年轻人该奔赴的方向 。

而如何引导年轻人走出这种自黑的负面情绪,也是家庭、学校、社会都需要共同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毕竟,年轻人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将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走向。

作者:来士普

责编:律也人



hi~inker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社群

请扫码加小印 回复【入群】

- 欢迎关注少禾成长视频号 -

双色拼色把整个时尚感拿捏的妥妥的,戴上就是时髦精!

猫眼石的镶嵌会让耳饰在阳光下呈现如猫眼般的光带,如果出门度假,或者遇上了好天气,一定要戴上拍个美美的照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