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
第九届亚冬会期间,作为注册媒体记者和转播商工作的大本营,亚冬会主媒体中心已经正式启动运行。
主媒体中心分为主新闻中心和国际广播中心两个部分,为注册媒体记者和转播商的工作提供保障服务。媒体村里记者的工作日常是怎样的?赛事新闻如何制作?一起一探究竟↓
AI播报+云转播
亚冬会主媒体中心科技亮点多
总台记者 张程:本届亚冬会,来自亚奥理事会成员34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位记者同行,他们将会在这里抵达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主媒体中心,而他们也将会在这里度过紧张而又忙碌的全亚冬报道周期。那么我的同行们,他们是如何展开工作的?
总台记者 张程:这里就是记者同行们的工作区,在我身后,能看到有九块小屏,而在这个可以插耳机的接口处,可以收听到九个不同的频道。这也就意味着对于记者来说,可以选择关注自己想要去收看和收听的相关赛况,以及不同场馆的比赛消息。
第九届亚冬会主媒体中心媒体运行主任 吕壮志:在赛会期间,所有的中外媒体记者将在这里享受到IPTV的全流程覆盖。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个画面当中,有一位主持人正在用俄语进行播报。这是在亚冬会当中首次实现的单语种采访、多语种分发功能。这种AI技术,满足了中外媒体记者使用一种语言采访、多种语言分发的这种全媒体分发需求。
总台记者 张程:这里就是亚冬会赛事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主播机构工作的主战场了。前方摄像拍摄到的所有的信号和画面,都会在这里进行统一的采集。再由这边的主编辑站进行统一的剪辑,就可以一键分发,实现全球送达。
亚冬会执委会新闻宣传与媒体运行部广播电视转播专班负责人 刘巍:在这次赛会当中,为持权转播商提供的最大的服务,就是云转播服务。云转播服务就相当于他在家就可以在本地本国直接通过“云”收看或者编辑赛会的信号,这样就可以省去来回舟车劳顿,可以不用到现场,这是最大的亮点。
设计巧思
传递中国文化与“尔滨”温度
除了记者们的工作区,在主媒体中心的狭长走廊和休闲区,还专门设有包括书画、摄影、篆刻、冰版画、经典唱片在内的展位,让更多国内外媒体记者领略黑龙江的冰雪魅力与艺术文化。
总台记者 张程:媒体本就是连接亚洲各国的桥梁与窗口,这些诚意满满而又细致入微的巧思与设计,让更多亚洲媒体同行,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尔滨”这座城市的温度与气质。
总台记者 张程:这里是致敬“音乐之城”的老唱片展,共计展出上百张经典CD唱片。哈尔滨不仅是“双亚冬之城”,也是“音乐之城”。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 芦海娇:我的这方印是将冰雪文化与篆刻艺术相融合,我篆刻的内容是“同亚洲、共未来”,而且每个字当中都有我们的一些小设计,“亚”字里面是亚冬会的会徽;“洲”字是用了象征哈尔滨的三朵雪花;“共”字是两个运动员的姿态去打冰壶的状态;“来”字将“哈尔滨”这个英文标识跃然于笔画之上。
唱片收藏家 衣军:这里面哈尔滨的元素是非常多的,包括这些留声机。那么通过这些收藏,可以知道哈尔滨这个音乐城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冰版画具有黑龙江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是我国不少北方城市冬季的一项艺术活动,也承载着“冰城”独有的厚重历史文化。近年来,冰版画艺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正日益增强。
冰版画创始人、黑龙江省艺术设计协会副秘书长 朱晓东:这届亚冬会也创作了一些亚冬会题材的冰版画,因为冰版画诞生在北方寒地特有的气候条件下,有冰才能做冰版画。所以,表现黑龙江的地域文化和黑土文化,更接近于艺术本身。
好文共赏请转发 有话要说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