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七,打工人迎来返程高峰,春节档票房大战也基本尘埃落定。

舆情搅动档期风云

春节档的六部电影都有各自的拥趸摇旗呐喊,路人观众根据接收的反馈决定选择哪部电影,因此春节档的舆论之争向来激烈。

在2025春节档电影片单发布会上,所有电影的主创齐聚一堂,为春节档造势,还发起了“好观众公约”观影倡议,呼吁文明观影、保护知识产权。然而从初二开始,多部电影的枪版资源开始陆续流出,保护知识产权依旧任重道远。

好在盗版问题只是今年春节档的一个插曲,并没有对大盘造成影响,但是舆情问题却不容忽视。

大年初三,面对排片和票房下降的局面,《蛟龙行动》的出品人于冬在路演时抨击“在豆瓣上打一分的都是黑水”。次日,于冬锥心泣血讲述重金投资《蛟龙行动》的初衷,呼吁影院在后春节档给这部影片更多的排片。真是其情可悯,字字有痛。


初六《射雕》豆瓣开分之后,话题#射雕疑似被恶意打分# 登上微博热搜。这两件事都指向同一个问题——目前通用的中国电影评分体系,可信度到底有多高?

豆瓣评分不需要购票验证,这点一直为人诟病,没看过作品就评价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也给了“黑水”可乘之机。猫眼、淘票票等平台需要购票才能打分,在真实性上有优势。但平台同时又参与电影的出品和发行,属于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公信力不足。

豆瓣评分在老片和文艺片领域有一定参考价值,但遇上春节档这样商业片扎堆的情况,牵扯太多利益纠葛,往往出现迟迟不能开分的情况。

因此。建设一个真实可信的电影评价体系,对于促进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很有必要。


脱离作品本身,以道德大棒进行文艺评价的情况今年仍有不少,舆论场上“二极管”发言依旧污染着评论生态。

像有不少言论指责《封神2》中的角色姬发“恋爱脑”,最后引得导演在路演中不得不回应澄清。

观众想看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电影发展格局,就要改变动辄以“魔改”和“夹带私货”为罪名的保守主义评判论调。

部分电影的评价较为两极化,这就导致一些在网上真实发声的观众受到围攻,“粉丝自嗨”和“收钱黑”成了最常见的两顶帽子,动辄开展人身攻击。

必须承认,由于各人的审美趣味不同,针对同一部作品,往往出现“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情况。凡是从作品出发的评价,即使不认可,也没必要互相攻击。求同存异,应是文艺评价基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