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军律师.
如需帮助可关注,私信必复。
起诉是指当事人就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判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起诉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一、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
必须是与所起诉的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也就是说,原告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了争议,这种侵害或争议是具体的、特定的,而非抽象的或与己无关的。
比如,在合同纠纷中,签订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因对方违约而遭受损失,那么该当事人就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有权起诉。而如果只是与合同双方有某种间接关系,如合同一方的朋友,一般不能作为原告起诉。
二、有明确的被告
在起诉时必须明确指出被诉的对象是谁,要能够提供被告的具体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等。如果被告是法人或其他组织,还应当提供其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信息。
被告信息并非需要上面列举的完整信息,只要能识别其唯一性即可,其他信息可以通过委托律师或法院调取。
比如,甲欲起诉乙拖欠货款,就需要清楚乙的身份信息,若只知道乙叫“张三”,但无法提供其他具体可识别的信息,导致法院无法确定被告的唯一性,就不符合起诉条件。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要明确向法院提出自己希望通过诉讼获得的具体权益或结果,如请求被告支付货款、赔偿损失、承担违约责任、停止侵权行为、确认合同无效等,并且诉讼请求应当明确、具体、可执行,不能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
需要陈述案件的基本事实情况,包括纠纷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等,以及支持自己诉讼请求的法律依据和道理。事实是指客观发生的、与争议有关的实际情况,理由则是原告基于事实和法律规定,对自己诉讼请求合理性的阐述。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起诉的案件必须是属于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范围可以受理的民事纠纷,如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纠纷等。像劳动争议纠纷需先经过劳动仲裁前置程序,对仲裁结果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而一些涉及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纠纷,一般属于行政诉讼的范畴,不属于民事诉讼受理范围。
必须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管辖权包括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等,例如一般的民事案件可能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但重大涉外案件、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等可能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地域管辖方面,可能根据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侵权行为地等确定管辖法院。
周军律师提醒,只要同时符合以上条件,人民法院就会受理当事人的起诉,如果有哪些问题不清楚,可以咨询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士,以便更好的保障您的合法权益。
知法守法,希望大家都能充分使用法律武器,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普及法律常识,帮您维护权益。
点赞关注分享,让亲友都得到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