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群聊中看到一位前辈对DeepSeek的提问,觉得很有意思,分享给大家。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主动拥抱AI才能紧跟时代浪潮。


我向Deepseek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高考地理科目被学生戏称为玄学,因为它既不像数理化那样有一个唯一的标准,也不像文科那样规整,你怎么来看待这个学科?

大概七八秒钟,他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高考地理科目被戏称为“玄学”,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学生对学科特点的困惑和误解,但也揭示了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的独特价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性看待这一问题:

一、地理的学科本质:“跨界”的复杂性

地理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既涉及自然科学的逻辑推导(如气候成因、地质演变),又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分析(如人口迁移、城市规划)。这种“跨界”特性导致:

1. 自然地理部分需要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思维(如大气环流、岩石循环),但答案往往需要结合具体情境,难以完全公式化;


2. 人文地理部分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答案具有开放性(如某工业区选址的优劣分析),类似文科论述题,但又需要数据支撑。


这种“半文半理”的定位,容易让习惯标准化答案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二、“玄学”标签的成因:认知偏差与方法错位

学生感到地理“玄乎”,往往源于学习方法与学科要求的不匹配:

1. 对“规律”的过度简化:试图用“万能模板”答题(如所有湖泊成因都套用“地壳断裂下陷”),忽视地理要素的时空特异性。例如2023年新课标卷中,要求分析巴基斯坦西南部洪灾的“自然原因”,若仅背诵季风气候模板,而忽略当地地形、植被等具体条件,必然失分。

2. 空间思维的欠缺:地理问题的核心是“空间关系”,需通过地图、遥感图像等工具建立立体认知。许多学生却停留在文字记忆层面,导致无法灵活迁移知识(如分析某区域产业布局与地形、交通的关联)。

3. 综合思维薄弱:真实地理问题常需多尺度联动分析。例如“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气候的影响”,需串联板块运动、大气环流、生物演化等跨章节知识,这对碎片化学习的学生极具挑战。

三、破解之道:重构地理学习范式

要消除“玄学”误解,关键在于把握地理学科的核心思维方式:

1. 构建“地理过程”认知框架:

  • 自然地理侧重“机制推理”(如热力环流→季风形成→降水分布);

  • 人文地理强调“因果链分析”(如政策引导→技术投入→产业升级→区域发展)。

例如分析“东数西算”工程,需关联能源分布、数据传输、区域协调发展等多重逻辑。

2. 强化“地理实践力”:

  • 通过案例分析(如云南咖啡种植区位变化)、GIS图层叠加分析等,训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 关注现实中的“非常规”现象(如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存在雪线),打破思维定式。


3. 掌握“地理表达”的尺度意识:

  • 宏观尺度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需关注整体规律;

  • 微观尺度问题(如城市热岛效应)要聚焦局部细节;

  • 学会在答题中明确界定分析尺度,避免答案空洞或偏离题意。

四、地理教育的深层价值:培养“系统思维”的启蒙学科

地理的“玄”,恰恰体现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它要求学生:

  • 在“确定性”(如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不确定性”(如厄尔尼诺的突发影响)之间寻找平衡;

  • 在“普遍规律”(如农业区位理论)与“地方性知识”(如梯田生态智慧)之间建立对话;

  • 通过“人地关系”主线,理解可持续发展这一人类共同命题。

这种思维训练,正是应对AI时代“复杂问题解决能力”需求的核心素养。当学生能用地形剖面图解释历史战役成败,用人口年龄结构预测城市养老压力,用遥感影像分析生态修复进程时,地理便不再是“玄学”,而成为解码世界的科学工具。

结语

地理的所谓“玄学”特质,实质是学科综合性与现实复杂性的映射。突破这一认知困境,需要从机械记忆转向过程理解,从模板套用转向逻辑建构,从知识积累转向思维跃迁。当学生真正领会“地理是唯一研究‘空间差异’与‘空间联系’的学科”(哈特向语)这一本质时,玄学迷雾自会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洞察世界的清明眼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