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授衔时,出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曾担任过野战军王牌军军长的人,大多数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例如三野的20军、27军,以及四野的38军、39军、40军,其军长叶飞、许世友以及李天佑、刘震和韩先楚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但非常奇怪的是,在二野中,被公认为是王牌军的12军,当时却一个上将也没出。直到1988年,才终于出现了两个上将。
那么究竟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刘帅的重担
1945年,日军刚投降没多久,老蒋便为了抢夺抗战果实,从而开始向我军各地解放区展开了进攻。
而历来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的中原,更是成为了敌人的首要目标。之后,他们便先后发动了上党、邯郸战役。
面对气势汹汹的敌军,驻守在晋冀鲁豫地区的刘邓二人毫无惧色,沉着地指挥众人勇猛应敌。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党战役发动之时,毛主席被老蒋的三封急电邀到了重庆进行谈判。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敌人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明显是想借着“和谈”的名义,来拖延他们调兵遣将打内战的时间。
当时刘伯承非常担心毛主席的安全,也向中央发去了数封电报,劝说主席不要赴这场“鸿门宴”。
但即使对方没有诚意,主席为了全国百姓渴望和平的心愿,还是选择将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前往了重庆。
在临行时,毛主席还特意给刘邓传去了消息安慰他们,表示不要考虑他的安危,要放开打;他们打得越好,自己就越安全。
刘伯承收到消息后,心中自然是五味杂陈。他既牵挂着主席,又不想让主席失望。
为了让主席能平安归来,他沉下心来,开始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战斗中。
后来,各将士万众一心,拼死才将数万敌军击退了出去。
远在重庆的老蒋在见到我军的胜利果实后,也不敢再轻举妄动。最终,毛主席平安地回到了延安。
经此一事,刘伯承开始深切地体会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有多重大。而经过几场战斗后,他也明白了队伍的不足之处。
在抗战的八年里,我军一直以游击队的形式,分散在各个敌后区。
抗日胜利后,我军还没来得及恢复正规军建制,就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进攻。
虽然最后刘帅凭借着优秀的军事才能,指挥部队赢得了胜利,但我军伤亡也可谓不小。
于是在邯郸战役结束几天后,刘伯承便开始整训军队,并成立了后来大名鼎鼎的第六纵队。
而这支队伍就是二野12军的前身。
名将如云
之所以要将这支队伍单独拿出来讲,是因为刘邓当初成立它时,就是想将其培养成部队主力的。
这一点,从它的组成序列中就能看出。
第六纵队是由太行军区六分区机关以及直属队、秦基伟、向守志、韦杰以及石志本等支队为基础组建的。
而纵队下面又下辖三个旅:十六旅、十七旅以及十八旅;而其旅长也都是有名的骁将:尤太忠、李德生和肖永银。
这样一支名将聚集的部队,纵队的首长肯定也不能是小人物。
一开始刘邓二人确实商量过,是否应该选择一个足智多谋,善于指挥的“智将”来带领这支部队。
但大家应该也都能看出来,这些部队其实都是在抗日时期,活跃在太行山的分区部队,非常缺乏大兵团作战经验。
若是选择一位谨慎的司令员,肯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将这支部队锻炼成“雄师”。
但敌人可不会给你这么多时间。因此,带领这支部队的人也必须得是一位大胆果敢的战将。
最终,在一番仔细的思考后,刘伯承决定让“王疯子”——王近山,来担此重任。
而与他搭档的政委,刘邓两位首长则选择了杜义德。
这两个将军正好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身上都有一股不服输的愣劲儿,在战场上打起仗来也都有种不要命的“疯劲儿”。
其实细说起来,这两人之间还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恩怨”。
红军时期,在一次行军时,王近山刚俘虏的两匹战马因为刚受到了惊吓,死活不肯过浮桥。
当时正好杜义德就站在一旁,他见两匹马耽误了行军,一怒之下将其射杀了。
王近山也是个火爆的性子,他直接撸起袖子和对方争执了起来。
眼见两人即将要动起手来,警卫员连忙拉来徐向前,才终于平息了这场争端。
两位将军可谓“不打不相识”。而刘伯承也正是看中了他们这种胆识过人的气性,才决定将六纵交给他们共同带领。
那时的两人也没想到,他们会开启长达数年的合作生涯,从晋冀鲁豫到大西南,再到朝鲜,最后成为生死之交。
盖世功绩
从六纵后来一次次创下的佳绩来看,刘伯承当初的决策一点也没错。
王、杜二人上任之后,曾面临过数次敌人大军压境。
但二人从未有过退缩之意,始终秉持着“先打了再说”的作战理念,硬是在刀山火海中将这一万多人拉成了一支“王牌军”。
1946年,为了缓解陕北、山东解放区的作战压力,刘邓大军直接来了一招“围魏救赵”。他们率部疾驰千里,直接断了敌军的后路——陇海路。
老蒋怒不可遏,随即派遣了三十万大军开始进攻晋冀鲁豫军区。
而彼时我军只有五万人马。三十万对五万,兵力之悬殊让人骇然。
在这种险境下,王近山挺身而出,带着六纵担负起了主攻任务。
作战之前,他还特意立下了军令状:“我们六纵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应该承担最艰巨的任务!”
“如果只剩下一个旅,那我就当旅长;如果只剩下一个连,我就当连长。即便全纵队都打光,我们也算对得起太行山的父老乡亲了。”
正所谓强将底下无弱兵,王近山的话一出,六纵的所有战士全部齐声响应。
后来,惨烈的大杨湖战斗打响后,六纵队成团牺牲,但战士们的攻势依旧不减。
最终,我军以顽强的毅力击垮了敌军的精锐第三师,并活捉了师长赵锡田,夺取了最终的胜利。
经此一战后,六纵彻底威震全军。自此,这支部队也成为了刘伯承元帅的心头肉。
后来刘邓挺进大别山,渡过汝河时,依旧是六纵充当了开路和断后的艰难使命。
当时王近山因为旧疾复发,被送到了后方休养。因此总指挥就换成了杜义德。
即便如此,六纵的虎师精神依然未削弱半分。
面对对岸的伏敌,肖永银率领十八旅勇猛冲进敌人的炮火中,以血肉之躯为大部队杀出了一条血路。
面对身后的追兵,尤太忠则带领十六旅担负起了断后的职责。战士们与敌人激战一昼夜,牺牲了数千人,奋力掩护了大部队转移。
从这以后,六纵在刘伯承的心中就占据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当时六纵一直担负着艰险的任务,但刘帅却始终坚持跟着这支部队走。这对于所有战士来说,都是无上的认可与骄傲。
王近山复出后,便立即带着部队在襄樊打了一场漂亮仗。
历史上任何攻打襄樊的战役,都是先攻山后攻城。
但王近山却根据实战经验,最终选择反其道而行。他直接“刀劈三关”,直接带着所有战士长驱直入,一举攻占了襄樊,活捉了国军高官康泽和郭勋祺。
毛主席得知后大喜,随即亲自发去电报表示祝贺,并给予了高度赞扬。
后来在淮海战役中,六纵依旧锐气不减,在大王庄与华野七纵默契配合,最终消灭了黄维兵团。
不久后,中野被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六纵也被改编为12军,王近山被任命为军长。
后来,12军又参加了渡江战役以及解放大西南战役,打了数不清的恶战硬仗。
建国后,他们又被委以重任,奉命奔赴了朝鲜战场。
纵观12军的军史,可谓战绩赫赫,名将众多。
但奇怪的是,到了1955年,王、杜二人仅被授予中将,剩下的其他人也没有一个上将。
很多人疑惑,难道是因为授衔授错了吗?其实并不是。
从二野的战斗史就能看出,不管是陇海路战役,还是挺进大别山,这支部队一直充当的都是牵制作用,很少有与敌人正面争夺地盘的时候。
后来部队为了渡过汝河,不得已丢下了大量的重型武器,从此战斗力更是被大大减小。
可以说,二野是所有部队中牺牲最大,贡献也最多的队伍。这也导致虽然将士们实力强劲,但还是不如其他部队军功高。
不过真金不怕火炼。建国后,12军各将士都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岗位开始发光发热。
到了1988年,原12军的两位将军尤太忠与李德生,因为贡献突出,均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二人能在和平年代得到这么高的晋升,也算是众望所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