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月咏幻】
知名艺人徐熙媛(大S)于日本旅游期间,因流感并发肺炎,骤然辞世,享年48岁。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不仅令亲友和粉丝悲痛万分,也引发了公众对流感及其潜在风险的广泛关注。
日本流感季通常从9月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春天。根据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1月底公布的数据,自2024年9月2日至2025年1月26日,日本国内累计流感病例据推算已达到约952.3万人。尽管大S去日本时流感已经过了高峰期,但今年流感季还有个特点是与支原体肺炎的流行重合,很容易病情加重。
大S的离世,也掀起了对日本医疗体系的诸多讨论,特别是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质疑。有人认为,正是由于分级诊疗制度和医疗资源分配的问题,才导致大S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那么,日本对流行病的医疗方式是否有问题?外国人在日本就医的体验和本土人员的差距大吗?
新冠高峰期的分诊
之前在新冠疫情高峰期间,日本应对疫情的方式,特别是分诊制度的实施,就受到了不少争议。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为了应对医疗资源可能出现的挤兑,日本将分诊制度与其他防疫措施相结合,对患者进行了分类管理。
在疫情高峰时期,日本的制度是轻症患者居家隔离,远程诊疗。为了避免医院交叉感染和医疗资源挤兑,以电话、网络等方式接受远程医疗指导和健康监测。笔者的朋友2022年在东京确诊后,所有行动都没有任何限制。只有病情加重时,才会被安排到指定医院就诊。
同时,在疫情高峰期间,只有日本厚劳省指定的、具备隔离条件和救治能力的医院,才可以收治新冠患者。
出处:日本厚劳省官网
但是自从2024年3月底以后,新冠被日本政府指定为5类传染病,相当于定义为了普通病症。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日本在新冠高峰期采用的分诊制度正式宣告结束。
出处:日本厚劳省官网
因此,从制度上来说,在日本就诊新冠或者流感,并不需要分诊。最关键的区别在于,政府不再强制干预医疗资源分配和患者的行动,而是交由个人和医疗机构的自主判断。所有医疗机构都可以接收新冠患者,无需政府指定。
对于患者来说,也无需承担额外的医疗费用(除常规的10%-30%自付费用外),住院费用和治疗药物费用也不再由政府补贴。此外,政府不再发布“基本的対処方針”等强制性指导方针,转而提供参考信息,供个人和企业自行判断和决策。
简而言之,新冠疫情期间的特殊政策已经取消,医疗体系回归常态化运作。
日本的分诊制度
理论上来说,日本的分诊制度仅限于特定的病情和特定的医院。
普通的医院,如果患者没有预约,只需要走进医院大厅,自然会有导诊员来和你沟通,并且给你导诊单,填写自己的信息,接下来只需要交回单子,就可以等后续叫号了。笔者在留学期间,在日本的乡下和东京都去医院门诊临时看过病,也没有被卡过的情况。
真正和所有人印象中的“分诊”沾边的,是一些比较尖端的医院和特定的科室,才会对分诊/转诊有要求。
例如东京都立大久保医院和岐阜大学医院,都只是告诉患者,建议先去其他医院,如果其他医院觉得需要到大医院,再给你转诊介绍信,你拿着介绍信再去这些医院。但是最核心的点是:如果你是急诊,没有介绍信的话顶多多收你约7000日元(合不到350元人民币)的额外费用,但并不会拒绝治疗。
一些非常专业和救急的医院,如下面这间德岛县立中央医院,就会特地标记出,本院属于高度急性期医院,基本上就是非常严重的情况,别的医院医生判断必须去这里就医,才会转诊过来。
总结来说,如果你是普通疾病,在日本基本不太存在必须要去小诊所看了再转介绍给大医院的情况。那些必须要转诊介绍信的医院是少数,且在急救的情况下也会接收无介绍信的患者。
即使没有加入日本医保,外国游客在紧急情况下也能获得同等医疗服务。拨打急救电话后,救护车会将患者送往最近的医院进行急救,无需担心因未参保而被拒诊。
笔者在日本留学和工作的日子里,曾经遇到过脚部挫伤和身体麻痹不便移动的情况,此时直接叫救护车,也都能够顺利到达医院,并没有因为国籍或者保险问题而被拒绝接受医疗服务。
普通人在日本就医
上面说了,哪怕是外国人,在日本就医的时候也不会有制度上的困难。你如果没有日本的医保,无非是在医院支付的时候需要支付全款,而非无法就医。
但是如果有日本医保的话,就只需要交三成医疗费用就好。根据日本法律,在日居留超过三个月的外国人必须加入公共医疗保险,与日本国民享有同等的医疗福利。也就是说,如果你长期居住在日本,在所在地的政府有人口登记,比如在市役所或者区役所有住民票,就可以获得加入医疗保险体系的资格。
日本作为一个长寿老人极多的国家,其医疗制度的核心在于“国民皆保险”,即所有在日居民,无论国籍、职业或收入水平,都必须加入某种公共医疗保险。这项制度使每个人都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享受到医疗服务,且无论什么国籍都适用。
日本的医疗保险体系主要分为两种,相当于是职工社保和普惠社保。前者面向正式职工,后者面向所有人员,包括小孩和学生等不参与社会劳动的人员,以及收入水平较低的人群。再上了年纪之后还有高龄医疗保险。
社会/职工健康保险(社会保険/健康保険):主要面向公司职员、公务员等受雇佣者。保险费由雇员和雇主共同承担,每月从工资中扣除。购买了这个保险的人,就医后报销比例通常为70%,剩余30%由个人承担。大型企业通常会自行成立“组合管掌健康保险”,而中小企业则加入“全国健康保险协会”管理的健康保险。
国民健康保险(国民健康保険):主要面向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农民、退休人员、无业人员以及未加入社会健康保险的居民。保险费由个人承担,根据前一年的收入水平计算。报销比例通常为70%,与职工健康保险相同。低收入人群可以获得保费减免或其他经济援助。
为了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日本还设有“高额疗养费制度”,即当患者一个月的医疗费用超过一定上限时,超出的部分可以获得更高比例的报销,甚至全额报销。该上限根据个人收入和年龄进行调整,确保不会因高额医疗费用而导致经济困难。
就笔者个人在日本期间多次就医,以及和同在日本工作生活的朋友交流得到的结论,可以确认的是,除开新冠高峰期间的医疗资源崩溃,在大多数时候,日本的就医体验都不太有障碍。
结语
结合到目前为止的经验来看,外国人在日本就医最大的障碍,似乎只有语言了。基于厚生劳动省的数据,外国人在日本就医中产生的最多的问题如下表所示。最多的是诊疗费用的问题,第二和第三分别是语言沟通问题和翻译问题。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绝大多数民众并不能说一口流畅的英语。哪怕是日本的医生被认为是精英中的精英,默认受教育水平极高,也不一定能够在专业环境下使用英语。因此在日本就医,要么是多年在日本,生活中已经熟练使用日语的,要么就是有日语相当不错水平的人和患者同行帮助。
因此如果患者本人日语水平不够,身边也没有此类人员陪同,那在日本的医院就很可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医疗服务。笔者也希望在此提醒各位网友,如果是去日本旅行,尽量还是至少确保自己能够随时找到日语辅助人员,避免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难以处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