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教育强国纲要,校长分9个方面撰写学校全面工作计划

育时代新人,筑教育新篇:2024—2025 学年度下期学校工作计划



点击右上角关注【教育好文】,遇见更多教育类文章和材料

本文字数6008字,阅读需要8分钟,交流发言需要30分钟左右

订阅后购买本专栏进入第一篇文章阅读到文章末尾提取本专栏全部电子文档。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度下期,学校工作紧密围绕《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 年)》,高举旗帜,坚守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理念,扎根教育实践,积极探索创新,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践行 “教育兴邦,人才强国” 使命担当。【结尾有金句,结合春节后开工激励全校士气】

二、工作目标

(一)党建引领强根基

强化学校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员政治素养与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党建工作机制,推动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坚强战斗堡垒,确保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

(二)德育铸魂育新人

构建完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与内容,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法治观念与社会责任感,培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全人格,塑造新时代青少年精神风貌。

(三)教学提质促发展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实现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

(四)教师发展增活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一批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营造教师专业成长良好氛围。

(五)学生成长启新程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身心健康、艺术修养、实践创新等方面协同进步,激发学生潜能与兴趣特长,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与未来发展。

(六)家校共育聚合力

健全家校共育机制,加强家校沟通合作,提升家长教育理念与能力,凝聚家校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七)技术赋能创智慧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路径,创新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打造智慧校园。

(八)安全稳定筑防线

完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安全隐患排查与安全教育,提升师生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校园安全稳定,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九)后勤保障优服务

优化后勤管理与服务流程,提升校园环境品质与设施设备保障水平,加强食堂管理与卫生保健工作,为教育教学提供坚实后勤支撑。

三、工作实施

(一)党建引领:红色引擎驱动教育发展

一是思想建设铸魂补钙

完善党员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定期开展主题党日、党课学习、政治理论研讨等活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教育强国战略部署。利用线上线下学习平台,推送学习资料与专题课程,如 “党建云课堂”“党员学习微刊”,确保党员学习常态化、深入化,增强党员政治认同与理论素养。

二是组织建设强基固本

优化党组织设置与工作架构,加强党小组建设,明确职责分工,提升工作效能。实施党员先锋工程,设立 “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在教学科研、德育管理、后勤服务等岗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如 “教育帮扶进社区”“校园文明先锋行”,彰显党员先进性与奉献精神。

三是党建融合协同育人

推动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党建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与考核评价体系。开展 “党建 + 学科教学”“党建 + 德育活动” 等项目,如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经典研读,在主题班会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现党建与育人工作同频共振、相互促进。

(二)德育铸魂:多元育人涵养品德修养

一是课程育人深化拓展

优化德育课程体系,整合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课程资源,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如 “传统文化与品德修养”“青少年生涯规划与品德成长”。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社会实践等形式,增强德育课程吸引力与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与道德观念。

二是活动育人创新实践

丰富德育活动形式与内容,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 “五四精神传承”“端午爱国主义教育”“六一红色文化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文化长廊、主题广场等文化阵地,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创新意识与审美情趣。

三是协同育人凝聚合力

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亲子活动,如 “家长教育大讲堂”“亲子阅读分享会”,提升家长教育水平与亲子沟通能力。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如 “社区环保小卫士”“博物馆文化讲解员”,拓宽学生德育实践空间,形成家校社共育良好格局。

(三)教学提质:精研课堂提升教育质量

一是课程改革扎实推进

落实新课程标准,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整合优化,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如

【需要完整电子版请先关注“教育好文”,可获取本专栏全部材料的电子文档(都是结构漂亮、娓娓道来、金句不断的精彩讲话稿),您还可以在本号遇见更多学校教育管理的公文材料、汇报材料、校长讲话、计划总结、管理制度等学校公文类文章和学校管理能力提升课程,成为超级会员可以看到所有文章和课程,期待您加入教育好文超级会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