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寒潮继续影响我国多地,甚至感觉穿上羽绒服还是不够暖和。感觉到冷的原因,一方面是来自降温,另一方面也许是来自羽绒服的质量问题。在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的《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羽绒服虚假宣传问题备受关注。很多消费者反映:买回来的羽绒服有的用假羽绒“以次充好”,有的在充绒量上“信口雌黄”。
不过大家不用紧张,一旦发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及时反映、及时维权,还是能够得到妥善解决的。据《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过去一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超过176万件,同比上一年增长32.62%,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2.8亿元。
2024年消费者的投诉热点除了我们刚刚提到的羽绒服虚假宣传问题,还涉及套取国家补贴消费乱象、车辆统筹保险陷阱、先享后付隐患等多个领域。针对此些乱象,中消协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消费者又怎么去“避坑”呢?
国补消费市场乱象:
商家“套补”侵害消费者权益
国家补贴政策本是为了让利于民,但部分商家却通过虚标价格、拖延发货等手段截留补贴,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中消协发布案例显示,消费者马先生在某电商平台使用400元国补购买手机后,发现同款手机降价700元,平台却以“国补商品不参与价保”为由仅补偿300元。经消协调解,商家最终追加补偿400元差价。
还有的消费者在某电商平台自营旗舰店购买电视,但是商家迟迟没有发货。消费者称这台电视原价7299元,国补补贴后到手为5791.2元,目前该电视已涨价,客服称如果等不到就让消费者退货,但是国补资格无法恢复。消费者认为延迟发货是商家的原因,退货后国补资格丧失不应由消费者承担。
对此中消协表示,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明确补贴政策细则,细化国家补贴商品价格计算的规则,防止商家虚标定价或通过涨价等方式套取补贴,侵害消费者利益。同时平台应当建立完善的售后保障机制,明确国家补贴价格保护相关政策。
中消协投诉部李志:与此同时我们建议,建立补贴名额恢复机制,对于未实际完成交易的订单,应当自动返还消费者补贴名额,让补贴真正惠及消费者,有效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需求。
车辆统筹保险陷阱:
虚假宣传、理赔难问题突出
中消协表示,2024年,一些汽车服务公司冒充正规保险公司销售“统筹保险”,消费者购买后却遭遇理赔难、退保难的问题。典型案例显示,消费者林先生通过某App购买车险后,发现保单竟是某运输公司的“统筹服务”,退款时还被索要高额手续费。经消协介入,商家最终全额退款。
中消协投诉部 李志:“车辆安全统筹”也一般限于运输企业内部互助,与保险公司相比,此类公司的风险补偿能力及资金安全性相对较低,消费者购买“安全统筹名义的保险”存在理赔难度大、统筹公司跑路风险高、不受政府监管等多重风险。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汽车商业险时谨慎识别,避免选择此类产品。
“先享后付”消费存在隐患:
诱导贷款、关闭功能繁琐
“先享后付”作为一种支付方式,在职业技能培训和电商行业中应用广泛,尽管看似便捷,但消费者在使用该功能时却遭遇了一些隐患和挑战,引发了不少投诉。
中消协投诉部 李志:
一是培训机构以“先学后付”名义诱导办理消费贷。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先学后付”的名义,诱导消费者未充分了解借款条款情况下办理“消费贷”。
二是网购平台“先用后付”功能关闭难。部分网购平台将“先用后付”设置为默认勾选,并自动成为后续付款方式,且关闭的步骤复杂烦琐。三是“先用后付”存安全性隐忧。
典型案例显示,消费者孙女士被某培训机构诱导签订分期合同,事后才发现被办理了贷款,所谓的“先学后付”其实就是分期付款。另一消费者陈女士因网购平台默认开通“0元开通会员先用后付”功能,险些被自动扣费,所谓的“0元开通”也并非不收费。
中消协投诉部 李志:培训机构应明确告知条款风险,平台不得默认勾选“先用后付”,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一键取消或便捷的设置入口,简化“先用后付”功能的取消步骤。此外,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对培训和电商行业“先享后付”业务的监管,确保其透明公平经营。
预付式消费纠纷依旧多发:
商家跑路、退款难成顽疾
中消协发布典型案例显示,消费者鲜女士为孩子支付1.7万元书法课程费用后,培训机构突然关门,剩余110节课时无法兑现。中消协表示,2024年广大消费者针对预付式消费投诉的主要问题包括:不签署书面合同导致事后维权难,经营者虚假承诺随意降低商品或服务质量以及设置不公平格式条款等。
中消协投诉部 李志:建议立法规范预付资金管理,从明确经营者资质要求、规范合同内容、强化履约担保机制、加强预付资金管理、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完善费用退还机制、设立冷静期制度以及建立信用惩戒措施等方面进行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