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四百年》的作者许倬云出生于江苏无锡,他生在大陆、长在台湾、工作在美国。得益于这种经历,他既可以以本省人身份理解台湾,也可以以大陆人身份观察台湾。
他不希望人们单纯把这本书当作资料书,而是希望人们能从书中看到台湾人所经历的苦难,了解到台湾人目前所面临的精神困境。
台湾以前原是和东亚大陆连接在一起的,后来海平面上升,二者才在地理位置上分隔开来。而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上台湾农业发展落后,它并不是大陆首选开发对象。
直到明朝覆灭,郑成功逃离大陆,在台湾建立反清复明据点。郑成功的到来给台湾带来了数十万汉人,他们推动了台湾的经济、农业发展,使台湾走出较为原始的刀耕火种生活方式。
郑成功也因此被人尊称为“开台圣王”。
郑氏政权延续3代,直至郑克塽,即郑成功孙子。他投降于清政府,台湾正式归入大陆中央政府管辖,被清政府并入福建行省下。
清朝嘉庆以后,清政府开放台湾,大规模移民入台。台湾人口也逐渐从20万发展到了200万人。
汉人们对台湾的开发,直接将台湾从新石器时代拉到了近代。
但因开发者分别来自三个族群,族群间为了抢夺资源时有斗争。“族群分野”从此深刻影响台湾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直至今日。
19世纪,为了打开中国门户,许多国家试图攻占台湾。为了抵抗入侵,清政府在台湾开启洋务运动,台湾由此步入现代化文明。
但清政府甲午战争失败,台湾被其割让给日本。台湾军民为了抵抗日本入侵,先后开展“台日战争”、“苗栗事件”、“西来庵事件”、“雾社事件”等抗争活动,都被日本血腥镇压。
日本将台湾打造成自己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工业原料供应地,还将台湾当作实验基地,展开各项农业改革与西方文化入侵洗脑活动。
日本还对台湾开展皇民化运动。为此他们实行粮食配给制度,不让不承认自己是皇民的台湾民众吃饱,只给承认自己是皇民的台湾人多发粮食。
部分台湾人被迫皇民化,但仍有绝大部分台湾人不愿接受皇民身份。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得以回归中国。台湾人翘首以盼等待中央政府的到来。
而国民政府忙于大陆上的阋墙之争,只让在福建的陈仪先来接收台湾。陈仪手下是草台班子,不会治理台湾。政令混乱与贪污腐败现象时常发生。
台湾民众的情绪也从失望逐渐变成愤怒。
1947年2月28日,台湾爆发了“二二八事件”,全省性暴乱抗争,台湾民众要求台湾高度自治,不要外派官员。
此合理请求被陈仪扭曲为“叛乱”,上传至南京政府。南京政府信以为真,派军队镇压。
“二二八事件”,在台汉人及台湾本土人死伤严重,给台湾民众造成深远的难以治愈的伤痕。
1949年,国民政府败逃台湾,开启“戒严”,“白色恐怖”时期,台湾人谨言慎行,处处受制。
自由和权利虽被限制,但国民政府对台湾的开发,仍是带来一定积极作用。
如农业改革、推行教育与推动经济发展,都提升了民众们的生活水平,台湾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实行的“宪政”也推动了台湾民主政治的发展,“民进党”由此而生。
后来李登辉担任国民政府领导人,他沉迷操纵权势,使得台湾产业升级折戟沉沙,永远停留在信息工业的阶段,直至今日。
同时为了清除党内对手,李登辉还主动帮助身为反对党的民进党发展。民进党由此成为与国民党分厅抗衡的大政党。台湾政党轮替从此成为常态。台湾的民主政治也看似走向了正轨。
可惜的是,台湾的民主只是表面的民主,“族群分野”的历史遗留问题,使得政党间竞争无法理性客观。
台湾的未来也成为了一团迷雾。
本书作者许倬云对台湾近些年的发展是有些唏嘘的,他也反思了台湾近些年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希望可以给大陆一定借鉴与警醒。
比如台湾经济产业的不合理发展,使得城市难以进行都市更新。
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大肆开发,也导致台湾生态环境被破坏严重。
许倬云还留意到台湾地区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比如中产阶级正在逐步消失,贫富分化严重。
他还反思了台湾的教育制度,认为众人只关注学校排名,从不关注学校实际的教学质量。
许倬云在反思台湾存在的这些问题时,多次强调“大陆也要警惕”、“不能重蹈台湾覆辙”等话,字字句句满含一腔热血爱国之心。
对于许倬云而言,大陆就是他的根。当被人询问他此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时,许倬云沉重叹息:“但悲不见九州同。”
他希望大陆人能理解台湾同胞目前所遭遇的困境,并对此施以理解和谅解。
至于以后,许倬云仍是满怀期待,他期待两岸能和平统一,期盼海峡两岸无波,人们友好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