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将时间向前推进几十年,越过南北战争,向地球另一端转动。位置在黑海,黑海相当于海上火药桶。围绕在不大的海域空间,从来没有消停过。不管是沙皇还是苏联,估计从来没放弃过,将黑海划归己有变成内湖,还想占据出入口。被别人卡脖子总是一件令沙皇不愉快的事。所以,黑海舰队也是沙皇发展的重点。

介绍第二代时,我们稍微提到了一下“彼得大帝号”的主炮,它的火炮可以归类为“第一代”火炮(或称为“1867年型火炮”)。但随着“棱柱型”火药(压制成棱柱形)的出现,火炮进入了新的一代。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1877年型火炮”。这些火炮的炮管长度增加到30到35倍口径。为了不浪费先前制造的火炮,决定将旧火炮“加长”,并且将铅包弹换成了带铜环的弹药。

根据《布拉西海军年鉴》(1896年版)中描述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级右侧侧面图和甲板平面图。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为黑海设计的四艘铁甲舰系列。叶卡捷琳娜二世型铁甲舰是俄罗斯帝国海军的一个系列,包含四艘船——“叶卡捷琳娜二世”(Ekaterina II)、“切斯马”(Chesma)、“锡诺普”(Sinop)和“常胜者格奥尔吉”(Georgi Pobiedonosetz)。虽然这些船是同一系列的,但它们在设计上有一些差异。

“常胜者格奥尔吉”号的舷侧视图



在“叶卡捷琳娜二世”和“锡诺普”上,安装了1877年型305毫米火炮,炮管长度为30倍口径。该火炮的设计由奥布霍夫工厂于1878年开始,第一批样品于1880年制造完成,1882年进行了试验。总共生产了21门火炮,分布如下:

• 铁甲舰“叶卡捷琳娜二世”:6门

• 铁甲舰“锡诺普”:6门

• 铁甲舰“亚历山大二世”:2门(波罗的海)

• 铁甲舰“尼古拉一世”:2门(波罗的海)

• 铁甲舰“甘古特”:1门(波罗的海)

• 铁甲舰“12使徒”:4门

让我们看一下黑海。在“叶卡捷琳娜二世”型铁甲舰上,主炮被成对地布置在三个305毫米的梨形炮座内。向前看有4门主炮。前炮的射击范围为155°(从中心线的125°到一侧的30°,另一侧为30°)。后炮的射击范围为202°(每侧为101°)。火炮的最大仰角为15°,最小俯角为2°。



该火炮发射重331.7公斤、长度为2.8倍口径的铸铁弹。穿甲弹由硬化铸铁制成,炮弹的装药由褐色火药组成,重121—123公斤。该火炮在6°仰角下的射程为5093米,最大射程为9150米。在1852米的距离上,穿甲弹可以穿透厚达186毫米的钢铁装甲。此外,弹药中还包括重390—394公斤、装药73.7公斤的散弹。这些炮弹已经配备了金属环。

叶卡捷琳娜二世号

该系列的首艘铁甲舰于1883年6月14日(26日)在尼古拉耶夫海军造船厂奠基。两周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ROPiT造船厂又奠基了另外两艘同型铁甲舰。根据1883年10月3日(15日)海军部发布的命令,首艘铁甲舰被命名为“叶卡捷琳娜二世”。另外两艘的名字分别为“切斯马”和“锡诺普”,这两个名字于1883年9月30日(11月12日)获得确认。

1883年8月底,海军部长I.A.谢斯塔科夫下令海军技术委员会(МТК)对铁甲舰的设计进行修改——将装甲延长至舰体全长(如同当时法国铁甲舰的设计),并将305毫米主炮的数量减少至四门,改为安装由法国“福尔吉和尚捷”公司设计的炮塔。同时,决定将中口径炮的数量从6门增加到14门,安装在甲板炮台上。

战列舰“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塞瓦斯托波尔,1902年。



到12月,海军技术委员会批准了装甲延长的设计,但由于该法国公司炮塔的试验尚未充分进行,决定不做武器变更。延长装甲带后,铁甲舰的排水量增加到10145.85吨,吃水深度增加了0.13米。塞瓦斯托波尔舰只的装甲由“C.凯梅尔与公司”提供。除了为尼古拉耶夫海军造船厂制造的137块装甲板外,该公司还将为塞瓦斯托波尔的铁甲舰制造265块装甲板,工期为两年。与尼古拉耶夫不同,这些舰只的机械设备则在英国订购。

1886年初,“叶卡捷琳娜二世”开始进行下水前的准备工作。由于缺乏在狭窄河流(如尼古拉耶夫海军造船厂的英古尔河)中下水大型舰船的经验,决定参考国际经验。下水设备参考了1885年在英国下水的“本鲍号”铁甲舰和法国的“福尔米达布尔号”铁甲舰。

“叶卡捷琳娜二世”以及同型舰“切斯马号”在塞瓦斯托波尔的下水仪式原计划由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及皇室成员亲自出席。然而,春季时沙皇一家前往克里米亚度假,并在5月参观了塞瓦斯托波尔。由于这一原因,“切斯马号”比正在等待皇室出席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号提前下水,尽管“凯瑟琳二世号”的下水计划原本在前。

主炮的试验揭示了一些设计缺陷——首先是305毫米主炮的长度不足,以及炮管离甲板的高度不够(约1.2米),导致在射击时火药气体对舰体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性影响——上甲板的肋骨出现了裂纹。此外,在某些射击角度下,主炮射击时,47毫米的炮塔开口舷窗无法关闭,这使得无法有效防御鱼雷艇的攻击。

1889年5月,“叶卡捷琳娜二世”号进行了航速试验,达到全速14.3节。航行与炮术试验中暴露的许多设计缺陷,随后在服役过程中得到了修复。

凯瑟琳二世号拆解



1907年秋,“叶卡捷琳娜二世”号被从黑海舰队中除名并解除武装。经过数年的闲置,它被出售并最终拆解。

“锡诺普号”

“锡诺普号”的服役时间稍微长一些。1906年曾提议对“锡诺普号”、“切斯马号”和“乔治·胜利者号”进行重大现代化改造,计划安装四门现代化的305毫米口径,炮管长度达到40倍口径的炮塔,此外还要安装120毫米速射炮。甚至已经订购了这些炮具。但是,这些计划并未实现……

“锡诺普”号战列舰



1918年1月,“锡诺普号”参与了反对乌克兰民族委员会的“鲁姆切罗德”起义,并协助在敖德萨建立苏维埃。从1918年4月起,舰船被存放在塞瓦斯托波尔军事港口。1918年5月1日,它被德国军队占领,之后于1918年11月24日交给了英国盟军,并由他们转交给了白军海军。



1919年2月19日,该舰被解除武装,1919年4月22日至24日,在撤离克里姆的盟军指挥下被彻底损坏并炸毁。4月29日,舰船被红军乌克兰方面的部队占领,但在6月24日又被白军重新夺回。1920年11月15日,塞瓦斯托波尔被红军占领后,“锡诺普号”未能重新服役,1923年它被交给国有基金拆解和回收金属。1925年11月21日,它正式从俄罗斯革命海军舰艇名录中除名。该舰在1922至1924年期间被拆解为金属。关于“锡诺普号”被沉没在雅尔塔并且声称被巴拉德的水下探险队发现的说法,并不属实。

战列舰主炮炮座安装于金属厂车间



当然,也可以看看波罗的海的“亚历山大二世号”和“尼古拉一世号”,但意义何在呢?那些舰船的武器完全一样。

“亚历山大二世号”

“亚历山大二世号”开始建造于1883年11月17日(采用旧历日期),并于1885年6月18日正式奠基,1887年7月14日下水,1891年夏季实际完成建造。到那时,采用黑火药的30倍口径炮已经显得过时。

1894年,“亚历山大二世号”作为波罗的海舰队实战舰队的一部分,开始了它的首次“真正的”远航,航行了1039海里。1895年5月5日,舰长尼科诺夫上校指挥“亚历山大二世号”开始航行。6月初,舰船前往“喀琅施塔得”港口,准备前往德国参加基尔运河的开通典礼。



1896年,舰船于7月2日开始了新的远航。它与“纳瓦林号”战列舰、“波萨德尼克号”炮舰以及编号119和120的驱逐舰一起前往地中海。8月3日,舰队启程。9月14日,在接近意大利时,“亚历山大二世号”遭遇了强烈的风暴。在风力达到10级、海浪7级的情况下,舰船的倾斜度一度达到30°,每分钟舰船横向摇摆多达15次。到1896年底,地中海舰队增加了“帝国尼古拉一世号”战列舰、“西索伊大帝号”战列舰以及2级巡洋舰“维斯特尼克号”。次年1月,原本与“亚历山大二世号”一起从波罗的海出发,但途中发生延误的“波萨德尼克号”炮舰和驱逐舰119号和120号也加入了舰队。这些舰船与其他列强的舰队共同参与了克里特岛封锁行动,目的是应对岛上希腊和土耳其居民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有可能演变为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战争。



在持续时间上,“亚历山大二世号”的地中海远航在俄国海军史上是无与伦比的。在61个月的远航中,战列舰行驶了约36,000海里,消耗了19,500吨煤。期间,共有147名舰员因病送往海岸医院,其中12人不幸去世。仅有四名水手因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而逃离舰船。在大部分时间里,“亚历山大二世号”是海军上将旗舰:它曾是四位海军上将(安德列夫、斯克里德洛夫、瓦尔隆德和比里约夫)的旗舰。在这段时间内,舰船经历了三次舰长更替:从1896年7月2日到1898年1月24日,舰长是尼科诺夫;接着是1898年10月17日之前的赫梅列夫斯基;之后是布罗尼茨基。经过长时间的航行,检查组认为舰船整体状态良好。

战列舰主炮炮座安装于圣彼得堡金属厂



1917年5月7日,舰员委员会将这艘老旧战列舰更名为“自由之晨号”。1917年10月25日,舰船转移至彼得堡,以便在必要时用炮火阻止忠于临时政府的部队进入城市。冬季,舰船返回“喀琅施塔得”并在那里停靠,直到几年后。1921年,它在“喀琅施塔得”起义期间遭到炮火损坏。次年,这艘战列舰被送往拆解。

“尼古拉一世号”

到了世纪之交,战列舰“尼古拉一世号”已经非常过时,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一艘武装的游艇。特别是其炮塔上的火炮显得格外过时(这些短管火炮使用黑火药,射程短,装填缓慢且不实用),而舰船的装甲设计也不再具备有效的防护能力(装甲面积小,导致舰船很容易受到爆炸弹和半穿透弹的攻击)。因此,它被派往津轻海峡的计划在沙皇宫廷中失去了意义。



无论如何,它最终成了日本的战利品。1905年5月23日,这艘战列舰被纳入日本海军,改名为“伊基号”。战后,它被用作一艘训练舰。1910年,舰船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并被重新分类为海岸防御战列舰(据一些资料,改装时它的主炮被更换为日本的305毫米40倍口径火炮)。作为海岸防御战列舰,它被用作青年海员学校的训练舰,并被分配给横须贺基地。那时舰员数量为611人。尽管它没有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它曾被用于在日本沿海执行巡逻任务。从1915年4月18日起,这艘战列舰被用作靶舰。

“甘古特号”

“甘古特号”是艘服役时间很短的战列舰,在水手中口碑不佳。人们曾这样形容它:“一根桅杆、一根烟囱、一门大炮——一个误会”。

这艘战列舰是“节省过头”的产物。



设计排水量为6592吨,试验时实际排水量为7142吨。舰身长度为84.7米,水线宽度为18.9米,设计吃水为6.4米,实际吃水为6.99米。武器装备包括:一门305毫米主炮、四门229毫米炮、四门152毫米炮、六门47毫米单管炮、十门37毫米单管炮、四门五管霍奇基斯炮、四门63.5毫米巴拉诺夫斯基登陆炮和六个381毫米鱼雷发射管。

1897年6月12日,“甘古特号”离开锚地,前往岛屿罗多北部进行炮击演习。到达指定区域后,舰船停泊并放下锚,船员们开始用餐。13点15分,战斗警报响起,“甘古特号”开始绕锚点航行,进行全方位射击,包括305毫米炮。15点40分,天气恶化,风力增加到3级,舰船结束了射击。舰船提升锚,并以四个锅炉驱动前进,航速仅为2.5节。15点45分,值班人员向即将从比尔克峡湾驶出的蒸汽船“第聂伯”报告了情况。此时,舰船突然感觉到一阵轻微的震动。

船员们形容这种震动像是从前进档切换到倒档的感觉,只有在值班的锅炉工能够清晰地听到船底传来的摩擦声。15点55分,舰长命令停止前进,并开始关闭水密舱门。10分钟后,水开始进入右侧前锅炉舱,迅速通过低处的烟囱淹没了其他所有锅炉。舰船失去了动力、照明和排水系统。16点45分,舰上举起了“遇险”信号,并开始间隔一分钟发射炮弹,以引起位于图卢兰岛(现在称为“维赫雷”)的引航员注意。

晚上9点,舰上的海军旗帜被降下,舰长谢尔盖·彼得罗维奇·捷尔托夫和指挥部转移至蒸汽船“第聂伯”,这艘船应信号赶来援救。五分钟后,舰上的辅助锅炉和排水设备被关闭。船上只留下了1级舰长康斯坦丁·米哈伊洛维奇·季科茨基、2级舰员米哈伊尔·佩雷斯连尼、中尉普拉托·普连和水手长格奥尔基·米辛。舰长确认船上无其他人员后,最后一个跳入了救生艇。9点40分,“甘古特号”迅速倾斜,左舷下沉,最终完全沉入水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