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哈尔滨的最低气温已降至零下26℃,在透彻心扉的严寒中,仿佛连空气都被冻结成晶莹剔透的冰凌。这份凛冽的寒意与即将拉开帷幕的亚冬会所洋溢的热烈氛围,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对比。

2月7日晚,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将在哈尔滨开幕。来自亚洲34个国家和地区的1275名运动员将在此共赴冰雪之约。经历580天与时间的赛跑,这座“双亚冬之城”即将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四处洋溢热烈气氛


从落地哈尔滨太平机场的那一刻起,随处可见的卡通蛇与红灯笼、翩然跃动的亚冬会吉祥物“滨滨”“妮妮”、“冰雪同梦 亚洲同心”的亚冬会口号,犹如一股强劲的暖流,驱散了冬日的严寒。

亚冬会元素在“冰城”无处不在,从中央大街,到开幕式举办地的会展中心,再到风景如画的太阳岛和如梦如幻的冰雪大世界,每一个热门打卡点都洋溢着亚冬会的热烈氛围。

白日里的中央大街,人潮涌动。当夜幕缓缓降临,整条街道被灯火点亮,亚冬元素更为耀眼。本届亚冬会的特许商品零售旗舰店坐落在距离中央大街南端300米之处。店方在门口竖起一座约两米高的巨型土豆雕塑,热情迎接“南方小土豆”们的到来。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家店占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商品涵盖21个品类,约1500个单品。水壶、挂件、抱枕、背包、冰箱贴等各类文创产品琳琅满目。


身穿碎花袄、手拿方形手绢和彩扇的二人转款摆件与鄂伦春族款摆件最具东北气息,迅速成为店内的热门商品。来自上海的于海扬春节期间携全家出游来到哈尔滨,他购买了五款纪念品,每一件都承载着他对这次旅行的美好回忆。

“这些纪念品太具特色了,特别是这些融合了东北民俗元素的摆件。”于海扬表示,正好碰上亚冬会,这样的机会很难得,“我会挑选一部分留作自己旅行的纪念,另一部分打算送给朋友们。这次哈尔滨之行不仅让我领略到冰雪魅力,还恰好赶上了亚冬会的氛围,这种体验前所未有。”

法里德·阿拉瓦迪是唯一一名来哈尔滨报道此次亚冬会的巴林记者。去年,他曾随巴林队报道过卡塔尔亚洲杯,如今作为该国奥委会的一员,阿拉瓦迪首次参与综合性运动会的报道。仍是巴林大学广播与电视系学生的他,已在哈尔滨度过了一周时光,哈尔滨的亚冬会氛围令他印象深刻。

阿拉瓦迪表示:“虽然这里真的很冷,但我依然有时间就去市中心逛逛,到处可见亚冬会的宣传海报和标识。”主新闻媒体中心外的冰版画展位成为他了解哈尔滨的重要窗口。通过与冰版画的邂逅,他触摸到“冰城”独有的厚重历史文化。

赢得与时间的赛跑


从2023年7月8日申办成功到2025年2月7日正式开幕,本届哈尔滨亚冬会用580天上演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亚奥理事会总干事、世界泳联主席侯赛因·阿尔·穆萨拉姆在今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盛赞东道主。穆萨拉姆坦言,就大型综合运动会的筹备工作而言,通常需要至少四年时间,而哈尔滨却在不到两年里“以非常专业的方式准备好城市接待、场馆设施以及所有举办亚冬会所需要的条件”。

哈尔滨亚冬会之所以能如此高效地完成赛事筹备,不仅在于拥有丰富的冰雪赛事举办经验,并高效利用了现有场馆资源,也在于无数幕后工作者的默默奉献。

下午1点半,赛事保障车辆司机何剑冬好不容易逮到空闲,开始用午餐,就在这时他接到了调度电话。调度员告知他立即赶赴机场亚冬会专门通道,接一位来自日本的记者。他表示,从1月下旬就开始全天候待命的模式,每天从清晨6点坚守到夜晚10点,这样的忙碌已成了生活的常态。


据悉,哈尔滨亚冬会组委会提供赛事保障车辆1090台,从机场到酒店、从酒店到场馆,均设有专用班车,所有线路都预设了应急备用车辆。赛事期间,哈尔滨至亚布力铁路动车组也将增加到每天40列次。此外,31家定点医院准备就绪,600余名专职医疗卫生保障人员已进入场馆,各类医疗设备和药品已配全,并组建救护车组,配备具有外语沟通能力的滑雪医生。

作为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中心的志愿者服务人员1月31日全体上岗。媒体运行志愿者徐清奇目前是黑龙江大学俄语专业大三学生。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冰城,他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需要对当日的赛事日程、交通、天气等信息进行整合与更新,确保每位到访的记者都能在信息服务台获得最及时准确的资讯。从采访预约到交通接驳,从物资借用到技术支持,面对记者们的多样化需求,志愿者们不仅要快速响应,更要精准引导。“亲眼见证并参与亚冬会,我深感骄傲与自豪。”徐清奇表示,为亚冬会服务既是一次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也是为哈尔滨贡献力量的时刻。

亚奥理事会副总干事维诺德·库马尔·蒂瓦里表示:“我们深感欣慰与振奋,本届亚冬会的筹办时间仅有一年多,但组委会展现出非凡的能力与效率,他们的工作成果堪称奇迹。”此刻,哈尔滨这座“双亚冬之城”已准备就绪,只待再次向亚洲奉献一场冰雪盛宴。

(本报哈尔滨2月6日专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