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哪吒2》的成功,让行业看到了“认真做作品”的商业价值。饺子在五年前的预言都应验了:“只有观众相信中国动画能出好作品,我们才有更多可能。”

凤凰网科技 出品

作者|董雨晴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登顶中国影史票房纪录第一宝座,实属让许多人心情难以平复。

五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1》)以黑马之姿横空出世,斩获超50亿票房,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天花板。五年后,《哪吒2》以更燃的姿态登场,豆瓣评分稳居8.5分以上,上映10天后,总票房预测进一步突破90亿元。

然而只有真正了解其中细节,理解导演饺子,以及中国动画电影血泪史的人,才知道这个成绩的出现多么的令人百感交集。



图|《哪吒之魔童降世》导演饺子

《哪吒1》上映前两周,我在光线传媒位于北京雍和宫附近的办公室里见到了饺子,那时临近上映,随着观众好口碑的发酵,饺子忐忑的心情终于有些着落。

正如他在那场采访中所坦言:“第一次做动画长片,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彼时,他面对的不仅是资金短缺、工业体系薄弱的困境,更有外界对国产动画的成见。

还记得在那场对话里,饺子屡次提及他的遗憾,尽管当时第一部特效量占比已达80%,但在一些关键场次的设想中,饺子始终觉得这些特效未能达到他的预期。他曾经无数次设想过大战的场景,很燃。

“比如层次感,高低搭配疏密关系,还有燃烧纹理的细腻程度,气流对火的影响,方方面面加在一起,我真是把特效人员磨到绝望”,饺子说,“如果真照我想象做出来,观众会更‘嗨’。”



《哪吒2》上映后,他终于完成了未竟的设想,《哪吒2》每个镜头平均包含5种以上特效元素,单镜头的特效模拟缓存量高达10T。片中“岩浆流体”场景需模拟8层不同材质、不同速度的流体效果,团队反复打磨六七十遍才通过。

《哪吒1》经历了66次剧本修改,完成了1400多个特效镜头。《哪吒2》的角色数量是第一部的3倍,特效镜头近2000个。



图|制作人员电脑动画

动画电影,从来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艺术,更是科技进步的体现。

无论是《哪吒1》还是《哪吒2》,其特效量与设想,都是中国动画电影没有过的水准,而饺子在十年前的最初设想中,还构思过要做5000个特效镜头,后来种种原因删减至如今的规模。即便如此,仍旧因为特效类型丰富,很少有一家特效公司可以完整接下《哪吒》的制作订单。

第一部时为了节省预算,《哪吒》的特效制作动用了20多个制作团队,整个工程项目外包团队则超过了60个,参与人数超过了1600人。“那些顶级的团队不愿意接,特效制作的复杂程度已经堪比真人电影,相比之下后者的报价还要高一些”,饺子说,后来干脆把订单极其分散地发出去给一些小团队,不同团队接下所擅长的元素,“你擅长火就做火,擅长雾就做雾”,除此之外,饺子自己的可可豆工作室则负责全片最为重要的大战环节。

因为第一部的成功,《哪吒2》拥有了更高的规格,依旧是几十家特效公司的支持,甚至还引入了AI辅助制作,大幅提升效率。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在成都有分部的视效制作公司墨境天合,就有几十位员工参与了《哪吒2》约110个镜头的特效后期环节。这家公司也曾参与过《流浪地球》的特效制作。墨境天合视效总监邢明礼表示,从他十四年的工作经验来看,《哪吒2》的挑战难度是非常高的级别,需要众多团队的合力托举。

而统领这一切的人只能是饺子。五年前听饺子讲述时,我就发现他会自嘲“自律到变态”, 比如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坚持早上7点开始一天的工作,先装好自己前一天自制的低油低盐健康午餐,骑着自行车赶到可可豆工作室的办公室,几年如一日。

饺子并非动画科班出身。从华西医科大学转行动画的他,曾因“不专业”被无数公司拒之门外,一度靠母亲的退休金和接零活维生。2008年,他独立完成的短片《打,打个大西瓜》一鸣惊人,却因行业寒冬沉寂多年。直到《大圣归来》点燃市场,光线影业决定投资他,他才真正有了做动画长片的机会。



那是十年前的六月,饺子在成都盛夏天来前,完成了剧本的修改。当他按下邮箱发送键,把剧本发给投资方后,对冥思苦想了半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甚至有些自得。关上电脑,他就开始设想,对方应该会非常认可这版剧本,只要略加修改就可以开始动工了。

邮箱的那一头,是时任彩条屋影业总裁、《哪吒》监制的易巧(现已加盟十月文化任联合创始人及总裁),在收到这封邮件后,他不知如何开口,再三掂量后,叫上影片的制片人,订了最近一班飞往成都的机票,当面和饺子辩论。

所以,很多人说《哪吒2》是五年磨一剑这话不假,这部影片的制作周期的确是五年,但只有了解其中的人才知道,《哪吒》的锤炼从十年前就开始了。



还有人说光线影业押宝《哪吒》,独占出品方眼光毒辣。这更不单单是眼光问题,2014年中,光线影业内部就在秘密孵化一个和动画相关的项目。后来,2015年7月彩条屋影业真正成立,专攻动画电影,也自此建立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工业化体系。

据易巧对我所言,当时光线影业就已经把中国电影市场上可以做动画的公司全部投资了一遍,电影节、短片作品是他们找寻契合团队和人才的重要途径。全盘扫下来,易巧算了算,大抵只剩下了十几个团队,其余的人要么转去做游戏,要么完全放弃动画。

“很多人年纪大了,对这个行业已经绝望了”,而80后饺子,正是这剩余十几个人中的一个。

也正是这样的全面压制,不留空档,不仅让光线押注了《哪吒》系列,还出品过《姜子牙》《大鱼海棠》,这些作品都曾在中国动画电影行业留名。

我们所庆幸与感动的是,《哪吒2》的成功,让行业看到了“认真做作品”的商业价值。更让人激动的是,饺子在五年前的预言都应验了:“只有观众相信中国动画能出好作品,我们才有更多可能。”

这或许才是《哪吒2》登顶更令人唏嘘的地方。

从去年以来,爆火的《黑神话:悟空》,出圈的DeepSeek,登上春晚的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讲述的都是这种关于创新的故事,为中国式创新加冕,让从此之后有更多人有勇闯无人之境的勇气,这没什么不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