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的电影质量如何尚有争议,但票房数据撒不了谎,在消费者越来越不愿轻易走进电影院的当下,票房城市排行榜的格局变化不大。南方城市高过北方城市,上海小赢北京,成渝胜过广深,苏州、杭州、武汉、西安、南京、天津、郑州、合肥位列第三梯队,被寄予厚望的县域票房未能取得预想中的好业绩,主导春节档电影市场的,仍是三大都市圈与中西部的重点城市。
超级大城的人口、商业聚集效应在电影市场上展现效力,一线城市之外,重庆、成都、武汉等多人口、强省会城市的存在,是春节档的必争之地。而城市化程度与民富程度也有一定展现,比如,除了连云港和镇江,江苏的地级市全部进入2025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城市50强。
当然,影片本身的题材、质量与受众群体的差异化影响近年来愈发显著,今年的春节档影片就被认为更符合南方省区消费者的口味。相比去年的春节档票房,今年北方城市的排名普遍下滑。
从区县票房的角度来看,一线城市的消费者看电影的意愿更强烈一些且钱包更充裕,近乎包圆了前十区县的名额,只留了一个席位给佛山,北上广深的票价还保持了高位,成渝兄弟则多少受益于庞大的人口基数。甚至于,春节档电影票房城市排行,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真实的城市常住人口数量排行。
“户籍人口大县春节档电影票房更可观”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户籍人口大县往往有着庞大的本土消费群体和大量的返乡消费群体,自然有可能带来高票房,然而糟糕的电影质量、消费降级的影响、尚未形成的看电影消费习惯等因素让这一块市场未达预期,或者说不那么可控。
预想中的县域票房盛况只出现在经济大省的部分县域。我国户籍人口大县有近200个,但它们的电影票房成绩差别很大。广东第一人口大县普宁春节档拿下了超过1100万票房,而江浙地区不少人口超百万的县域轻松就撵上并超过了普宁的票房成绩。准确的说,商业落地人口更多的户籍人口大县,消费力更强劲,所谓“春节档讨好县域市场”也是针对此而来。
这和具备消费辐射力的电影院数量密切相关,非珠地区电影院数量明显低于苏北地区就是典型,两地票房差额不小。再结合当前电影院基本都在商业综合体里的现况,电影院的数量几乎等同于商业综合体的数量,也近乎等同于当地的消费力水平高低。
再从城市经济晴雨表的角度来看,经济大省的重点城市票房保持坚挺,中西部省区的省会城市表现上佳,而非省会城市则相对萎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