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上午,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在云南海埂会堂举行纪念“扎西会议”90周年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赵嘉 摄

发布会完整实录

可扫描海报二维码查看

接下来

跟小布一起看发布会上的

精彩内容

1935年2月

中央红军进入云南、集结扎西

中共中央先后在威信县的

水田寨花房子、大河滩庄子上

扎西镇江西会馆召开

政治局常委会议

政治局会议

政治局扩大会议

统称为“扎西会议”

今年是“扎西会议”召开90周年

经省委同意

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

省委党史研究室和昭通市委

将共同举办

纪念“扎西会议”90周年系列活动

90年来

沐浴着“扎西会议”的璀璨光辉

乌蒙儿女在不忘初心中骋怀历史

在跨越发展中勇立潮头

砥砺前行,接续奋斗

推动昭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特别是进入新时代

昭通人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

倍加感恩党中央亲切关怀

紧紧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

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

深入推进“五大强市”建设

在乌蒙大地上书写出中国式现代化壮阔篇章

经济总量持续跃升

2024年,全市经济稳步前行,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6%,增速位列全省第4位,经济总量提前一年突破2000亿元、达到2016.91亿元,自2001年撤地设市以来,由全省第7位提升为第6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7%,增速高于全省13.4个百分点,列全省第4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7.52亿元、同比增长10.9%,总量和增速分别列全省第5位、第3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14.89亿元、同比增长6.9%,总量和增速分别列全省第2位、第4位。

产业集群强劲崛起

昭通认真落实省委一体推进“三大经济”部署,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现代服务业“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综合产值突破3000亿元。“飞天苹果”、竹笋、马铃薯、天麻、花椒等“昭字号”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昭通小肉串”产业拉动近5万人就业。2024年,白鹤滩水电站实现16台机组并网满发,云南第一块光伏玻璃在昭通生产下线,合盛硅业40万吨工业硅正式点火,40万吨铝合金扁锭项目启动建设,昭阳经开区列入全省7个“千亿级园区”重点培育,水富经开区列入全省10个“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园”重点打造,西南大通道供应链中心盛大开园,昭通产业升级迈出了坚实步伐。

交通枢纽优势凸显

昭通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成贵高铁和叙毕铁路分别于2019年、2023年建成通车,昭通新机场、渝昆高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港口吞吐量创历史新高、突破1500万吨,水富港成为全省唯一的“公、铁、水”多式联运港口,昭通面向滇中经济圈、背靠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重大战略交汇节点的区位交通优势不断凸显。

城乡融合亮丽出圈

坚持做大中心城市和镇雄县城、做美金沙江沿岸县城、做优一批特色城镇和完整社区,中心城市“一城三区”空间格局和“4+2”发展布局基本形成,带动作用不断显现。城镇建设、城乡融合不断深化,镇雄“陆港新城”强势崛起,“冬游云南·旅居巧家”“金沙江畔·美丽绥江”“多彩盐津·一线城市”“红色扎西·胜利起点”等城市品牌频频出圈,昭阳洒渔河流域乡村振兴精品示范带等农文旅项目欣欣向荣,2024年夏季日均在昭避暑旅居游客保持在20万人左右。

生态建设深入推进

昭通深入践行“两山论”、坚定走好“两化路”,扛牢长江上游、赤水河源头责任,金沙江、赤水河出境断面水质保持Ⅱ类及以上,赤水河(昭通段)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三年保持99%以上,昭通国控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4年进入全国前30位,是全省唯一进入前30位的州(市),努力做出了云南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昭通贡献。

民生保障硕果累累

2024年,昭通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54元,同比增长5.7%,增速列全省第2位。作为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就业、创业、增收稳步向前。昆明医科大学托管滇东北中心医院,创新实施万名留守儿童寒暑期集中托管,“一老一小”关爱保护让“夕阳”更美、“朝阳”更红,让人民群众收获满满,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中,“在云南样样好、在昭通越来越好”已然成为新时代“昭通印象”最鲜明的标识。

砥砺新的伟大征程,昭通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刻领悟“扎西会议”光辉历史中蕴含的光荣革命传统和凝结着的宝贵精神财富,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为崇高理想信念矢志奋斗,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昭通篇章。

长期以来

云南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

围绕讲好“五个故事”

聚焦“扎西会议”等

重大党史专题的研究阐释工作

从党史资料征编、党史资政研究

党史宣传教育等方面

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进展

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史学习教育

提供了智力支持

重点有三个方面的工作

夯实研究基础,完善资料体系

云南省高度关注以“扎西会议”为代表的红军长征过云南党史资料征集整理工作。通过不懈的努力,先后出版了《红军长征过云南》《光辉的扎西会议》等资料专题文集。各州(市)先后出版《红军长征过昭通》《红军长征过楚雄》《红军长征过丽江》等专题资料,初步搭建起了红军长征过云南的资料体系,为开展“扎西会议”等相关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扎西会议”等红军长征过云南重大课题,整合调动长征沿线昆明、昭通、曲靖、楚雄、大理、丽江、迪庆等7个州(市)的力量,全面建设“红军长征过云南”资料体系,筹划推出“红军长征过云南丛书”等系列成果,服务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建设。首批成果《红军长征过云南文献资料汇编》已编辑完成。

集中研究力量,开展重点研究

近年来,省委党史研究室立足已有研究成果,围绕“扎西会议”这一命题开展具有时代性的创新性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经过几十年的潜心努力和不懈追求,围绕“扎西会议”等红军长征过云南重大课题先后出版了《红军长征过云南史》《金沙水拍云崖暖》《历史的回响—长征的云南印记》等相关研究成果。

先后完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宣传专项引导资金项目《扎西会议历史文献资料选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红军长征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研究》,云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扎西会议的历史地位及其重要作用研究》,云南省级党群系统决策科学研究课题《扎西会议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研究》。在开展以上研究中,以构建重大党史专题资料征编工作联动机制为导向,积极搭建“云南党史资料文献库、云南党史研究智库、云南党史人才库”,建立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工作格局;开门办党史,发挥好云南中共党史学会等组织力量,整合党校、社科院、高等院校等专家力量,抓好“三支队伍”建设,进一步整合强化全省“扎西会议”研究力量,初步形成以党史部门为头雁的“扎西会议”研究“雁型矩阵”。

狠抓成果转化,推进宣传创新

省委党史研究室坚持从“五个着力”入手狠抓成果转化,推进“扎西会议”创新性成果在全社会的宣传教育。

抓好时间节点,着力办好纪念活动。充分利用节庆日、纪念日及重大党史事件举办纪念活动,积极总结宣传“扎西会议”的历史、红军长征过云南的历史、党的百年奋斗史。从2006年至今,省委党史研究室会同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昭通市委共同举办指导三次“扎西会议”学术研讨会等系列纪念活动。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有效提升了“扎西会议”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知名度,相关研究成为长征史研究热点之一。

从多角度入手,着力推进学习。除组织编写“中国革命传统云南故事干部教育读本”《扎西会议开启中国革命新征程》,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扎西会议”学习教材外。还围绕讲好“扎西会议故事”等“五个故事”狠抓宣讲工作,将扎西干部学院优秀讲师纳入云南党史宣讲团队伍,在全省范围内积极开展党史“七进”活动。自2022年活动开展以来,已开展各级各类活动近3794场,参与人数35.68万。此外,省委党史研究室还与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省文化和旅游厅合作推动“扎西会议”会址等红色资源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云南省干部教育培训精品路线、云南红色旅游线路规划,在党员党性教育、学生红色研学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强化理论武装,着力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扎西会议”研究,充分挖掘“扎西会议”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撰写高质量理论文章。与云南日报社深度合作,设立“牢记总书记嘱托,讲好云南红色故事”专栏,持续推出《扎西会议伟大转折后的新起点》等一批重要理论文章。除《云南日报》外,省委党史研究室还先后在《云南理论网》《云岭先锋》《云岭之窗》等主流媒体以理论学习中心组或个人名义发表《扎西会议: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等一批重要理论文章。加强对全省党史部门的指导,在推进讲好“扎西会议”等“五个故事”的深度与广度方面持续发力,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围绕革命遗址,着力抓好保护利用。经过不懈努力,全省已逐步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史部门协调统筹、相关单位和部门同心协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格局,以“扎西会议”会址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遗址得到有效保护利用,焕发了新的生命力。省委党史研究室与“云南发布”平台合作,共同开设“寻访云岭红色印记”专栏,把革命遗址的宣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围绕“扎西会议”会址等革命遗址,讲好遗址上的红色故事,助推红色资源“动”起来、“亮”起来,全景式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云南人民的光辉革命斗争历史。

强化责任意识,着力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始终坚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严把审核关,坚决守好党史意识形态主阵地。先后审核把关“扎西会议”纪念馆展览大纲,完成“扎西会议”纪念馆布展指导工作。共审核《绝地重生》《生死与共》《金沙水畔话红军》《信仰之光》等30多本(部)涉及“扎西会议”的党史书籍、影视作品。与省委网信办加强联动,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防止“低级红”“高级黑”。

纪念“扎西会议”,就是要铭记历史,牢记启迪,省委党史研究室将不断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紧扣“一个跨越”“三个定位”,努力在把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幸福实景中贡献党史力量!

近年来

云南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

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

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

在推动红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方面

取得了积极成效

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体架构全面形成

云南是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长征经过的重要地区,中央红军在云南境内活动28天,红二、红六军团在云南境内活动68天。红军长征过云南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长征文物和长征文化资源,“金沙水拍云崖暖”“乌蒙磅礴走泥丸”等诗句描绘的场景,已然成为全国特别是云南人民耳熟能详的长征文化印记。云南充分挖掘利用这些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以“扎西会议”为中心,沿着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的路线,围绕红二、红六军团乌蒙回旋战主题,打造滇东北带;紧扣红二、红六军团北上渡江主题,构建滇西北带;以曲靖三元宫等14个重要点位为关键节点,建设形成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一心、一线、两带、多节点”的总体空间架构,为传承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搭建了坚实有力的载体。

“讲好五个故事”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20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比如,聂耳和国歌的故事,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闻一多发表“最后一次演讲”、舍生取义的故事,“扎西会议”改组党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的故事,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等。近年来,云南省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对这些故事所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从保护展示、文旅融合、文化传播等多个维度,对项目开发建设条件和文化创意产品展开深入调研分析,系统谋划“讲好五个故事”产品体系和作品体系,精心编制了《云南省“讲好五个故事”总体策划方案》。按照“总体策划、分步实施、注重质效”的原则,2024年重点推动的39项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2025年还将重点推动37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让这些红色故事在新时代的传承与传播中更加生动、更具魅力,让红色精神在云岭大地深深扎根、代代相传。

革命纪念设施数据信息实现集中统一

经统计,全省共有革命遗址1903个;已公布不可移动革命文物928项;革命纪念类博物馆和纪念馆73家;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1个,其中包括“扎西会议”纪念馆、西南联大博物馆、滇西抗战纪念馆、昆明陆军讲武堂等12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提升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建设管理的数字化水平,云南潜心研究开发了《云南省革命历史纪念设施大数据库》,为各州(市)搭建了便捷的革命历史纪念设施数字化信息平台;同时,精心设计开发了《云南省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云图》,借助图片、视频、VR等多元技术手段,实现了革命纪念设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数据的智能化生成与可视化展示,彻底打破了过去信息孤立零散、互不相通的局面,推动全省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数据信息实现集中统一管理,为保护传承红色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的数字化支撑。

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成效显著

将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紧密结合,是云南省的一大特色与亮点。近年来,云南全面梳理红色资源点位,综合考量分布区域和线路路径,串点成线、串珠成链,精心设计推出了昭通威信—曲靖会泽—昆明禄劝、昆明寻甸—楚雄元谋—丽江石鼓—迪庆香格里拉线路等72条党史学习教育体验线路;推出了昆明—会理—攀枝花—冕宁—西昌线路等50条主题鲜明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持续加大红色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的建设力度,一批红色景区、红军村等体验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受到好评。红色旅游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传承红色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省委宣传部将继续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以提升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为主线,牢固树立文化意识,强化核心引领作用,全面展示红色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推进红色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云南的红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发布会上

还有这些精彩问答

一起来看

围绕纪念“扎西会议”召开90周年这一主题,有哪些具体安排?筹备情况如何?

经省委同意,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省委党史研究室和昭通市委共同举办纪念“扎西会议”90周年系列活动。

纪念“扎西会议”90周年系列活动共包括1个主活动和4个单项活动。其中,“1个主活动”,就是举办纪念“扎西会议”90周年大会。“4”个单项活动分别是开展学术研讨、文艺创作、红色文化旅游推介及红色主题宣传报道。

在主办单位及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目前,纪念“扎西会议”90周年系列活动筹备工作有序推进。

关于纪念大会。大会将于2月10日下午在威信县扎西体育馆举行,以情景朗诵(音、诗、画)形式呈现。届时,省委有关领导将出席活动并讲话,中央部委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及党史研究专家及有关方面的代表约800人参加。

关于学术研讨。一方面,面向全国进行学术论文征集,目前已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共220篇。另一方面,是2月9日全天,邀请全国部分权威党史专家在云南扎西干部学院围绕“扎西会议”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开展研讨交流。其中,征集到的优秀论文将在纪念大会期间刊发,后续还将持续做好理论成果编辑出版、转化运用等工作。

关于文艺创作。去年邀请和组织中国诗歌学会及省市部分作家到威信开展采风创作,形成了纪念“扎西会议”90周年文学专集;去年10月,在省文联指导下,我们和省级相关协会联合向全国征集了书法美术摄影作品3680件,评选出优秀作品179件,形成了纪念“扎西会议”90周年书法美术摄影作品集。其中,97件优秀作品已于春节期间在昭通市威信县公开展出,后续所有入选作品拟在省市巡展。

关于红色旅游推介。将于今年4月中下旬在威信县举办红色旅游专场推介会,届时将联动周边州(市)、县(市、区)组织开展文艺节目、文创产品、非遗项目、特色美食、旅行路线产品等文旅特色展览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文艺活动,在重走光辉的红色之路中感受历史人文魅力。

关于红色主题宣传报道。去年11月,组织开展了“红色扎西”话赓续·“印象昭通”看振兴——纪念“扎西会议”90周年主题集中采访活动,“闪耀长征路奋进新征程——地球上的红飘带”网上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并在“学习强国”平台推出了“红色扎西”系列故事。同时,还专门制作了“扎西会议”90周年系列宣传片,在各类媒体平台上推出。

云南的革命遗址在转化利用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方面有哪些亮点举措?

云南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省份,全省共有革命遗址1903个,其他遗址362个,总计2265个,数量在全国居前列。保护好、利用好革命遗址,对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改革发展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党史部门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职责。

加强组织领导,高起点规划。云南革命遗址保护启动早、规划实、保障有力,着力让红色资源“活”起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制定五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先后制定并实施3个五年规划,召开4次全省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会议。各州(市)、县(市、区)按省级总体规划,编制各自的具体实施方案,从而形成建、管、用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使一大批鲜为人知的革命遗址拂去了历史的尘埃,一大批濒临消失的红色遗迹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恢复了历史风采。云南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展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受到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并形成了向全国党史系统推介的经验。

强化管理,高标准保护。从2011年开始,省财政每年给予300万元的全省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补助专项资金,到2020年,专项经费由300万元增加到每年1000万元。截至目前,13个财政年度共拨款6700万元。全省形成了“统筹规划、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突出重点、全面兼顾”的管理体制。省委党史研究室先后制定《云南省革命遗址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云南省革命遗址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云南省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保护利用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多元开发,多维化利用。云南在开展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中,始终重视创新转化成果,充分发挥革命遗址的宣传教育作用。全省各级党史部门依托革命遗址,先后编纂出版《云南省革命遗址通览》《云南省红色旅游指南》等系列丛书,发表了一大批宣传革命遗址的文章,拍摄了宣传革命遗址的电视专题片。利用各类宣传平台,广泛介绍革命遗址,宣传红色历史文化。全省各地不断挖掘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建设革命遗址,打造了一批党员党性教育基地,较好地发挥了党史学习教育的作用,还助推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

云南在红色题材的文艺精品创作与扶持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果?

近年来,云南主动作为,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在强化政策指引、创新服务机制方面久久为功、绵绵用力,云南文艺创作生态持续向上、向好。

在顶层设计方面,以文化强省建设为目标,以“十大工程”为抓手,修订《云南省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出台《云南艺术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云南省省级重大重点题材创作扶持资金管理办法》。

在具体操作方面,用好用活“揭榜挂帅”“联合创作”等方式,发布《云南文艺创作重大选题指南和面向全国作品征集启事》,明确将“‘扎西会议’改组党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的故事”,“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等作为重点选题打造,吸引全国文艺创作力量支持云南,对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的文艺作品,最高给予800万元奖励。

在具体成果方面,近年来,依托良好政策支持和创作环境,创作推出了一大批红色题材作品,电影《我本是高山》获全国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绝地重生》获第六届巫山神女杯优秀故事片奖,话剧《澜沧水长》被评为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该剧同时入选了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共同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纪录片《民族的号角》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首播,并在央视网、央视频同步上线。还创作推出了舞剧《锦绣如歌》《马灯》,音乐剧《绽放》《那年红军到扎西》等红色作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昭通在讲好“扎西会议”的故事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如何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五个故事”的要求,通过讲好“扎西会议”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来赋予“扎西会议”以新的时代内涵,为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昭通篇章提供强大的精神助力,昭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加大红色资源硬件设施建设力度,通过讲好“扎西会议”的故事撑起红色文化的骨和架。紧紧抓住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建设契机,全力推进37个关联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扎西会议”纪念馆提级改造、扎西干部学院扩建、红色扎西大剧院建设、重走长征路步道建设等8个重点项目,并同步提升打造花房子、庄子上、江西会馆3个会议会址,建成了红军长征过云南情景体验馆、红军长征标语馆、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展陈馆,进一步壮大了红色教育矩阵。同时,参与国家红色基因大数据采集工程,对77个标志性文物开展了数据采集,全市共有263处长征遗址、遗迹,有56项被公布为省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面向社会征集了革命文史资料和红军物件600余件,进一步丰富了红色资源展陈内容。通过进一步加大硬件设施建设,让“扎西会议”的故事骨架更加紧密,内容更加丰富,体验更加直观,让红色记忆穿越时空“近在咫尺”。

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强度,通过讲好“扎西会议”的故事植入红色文化的根和魂。深入挖掘和整理红色题材,配合开展了涉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及“扎西会议”等课题研究,先后出版了《扎西会议研究》《昭通市长征文物文化资源概览》等重要书籍;加强红色文化宣传,《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丨扎西会议: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扎西会议:伟大转折后的新起点》等230余篇重头稿件在市级以上重要媒体刊发;规划了“扎西会议”等13个主题演艺剧目,成功推出舞台剧《赓续扎西魂》、音乐剧《那年红军到扎西》,话剧《扎西会议》创作工作正有序推进;积极鼓励和组织中小学生、机关单位干部职工等到红色遗址、烈士陵园、纪念馆等地开展红色研学和爱国主义教育,让我们一代又一代都要铭记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通过党史挖掘、故事采编、文艺演出、红色研学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广泛开展红色故事的宣传教育,让红色的根和魂扎得更深铸得更牢。

拓展农文旅融合发展广度,通过讲好“扎西会议”的故事强健红色文化的筋和脉。立足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大力拓展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广度。精心打造红军街区,扎西红色小镇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赤水崖景区等3个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扎西老街街区”被列为全省14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并被住建部授予“中国传统村落”称号;“扎西会议”纪念馆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路线”。统筹规划布局14个精品红军村建设,先期打造的7个精品“红军村”实现华美蝶变,麟凤镇金鸡村获评云南省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精品村,一批具有革命传统体验、红色精神传承等功能的示范点逐步推开,为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样板。通过拓展农文旅融合发展,着力在打响红色旅游品牌上做文章,为红色文化壮筋脉,为老区发展强筋骨。

来源/云南发布 综合自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终审/胡华玉 编审/保进 编辑/刘玉

投稿/822996965@qq.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