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 彭子佳
数千人在新西兰北部的怀唐伊庆祝国庆日 —— 怀唐伊日,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新西兰立国文件《怀唐伊条约》(毛利语 “Te Tiriti o Waitangi”)的首次签署。但今年的庆祝活动,却笼罩在紧张的氛围之下。
怀唐伊日在新西兰的历史和文化中意义重大。1840 年 2 月 6 日,众多毛利部落与英国王室签订《怀唐伊条约》,赋予双方特定权利。对毛利人而言,保留土地和资源控制权是关键权益。然而,条约的毛利语和英语版本存在差异,从签署起就争议不断。在历史发展中,对毛利人土地权利的保护承诺屡次落空,再加上种族歧视,导致毛利人在经济和文化上遭受严重打击,由此产生的不平等问题延续至今,也让《怀唐伊条约》签署的周年纪念日,成为探讨毛利人与国家关系的重要时刻。
今年的庆祝活动颇为特别,总理克里斯托弗・卢克森打破惯例,没有前往怀唐伊,而是选择去南岛与最大的部落纳塔胡一同庆祝。纳塔胡部落约有 74,000 名成员,卢克森在阿卡罗阿通过视频发表讲话,强调《怀唐伊条约》对国家历史和未来的重要性,以及要携手共进的决心。
尽管纳塔胡部落欢迎总理的决定,但卢克森的这一行为仍引发了争议。他的政治对手指责他懦弱,因为政府推行的一些政策被毛利人视为冒犯。绿党联合领导人马拉马・戴维森直言,总理不愿前往怀唐伊,表明他不适合担任这一职务。
今年纪念活动期间,社会矛盾加剧,政府一些政策被指反毛利,其中《条约原则法案》争议最大。节日前夕,数百名毛利抗议者背向政府部长进行无声示威,表达不满。法案起草人行动党领袖 David Seymour 在活动中两次被夺走麦克风。该法案支持者认为能促进平等,反对者则称会加剧分裂,损害毛利人利益。
多个毛利部落的全国论坛甚至向新西兰国家元首查尔斯国王致信求助。虽然卢克森及其领导的多数党国家党表态不会在二读中支持该法案,但很多人仍觉得法案的存在就是对毛利人的侮辱。前司法部长基里塔普・艾伦称法案 “令人厌恶”,认为其目的是将毛利人从历史中抹去。不过,经济学家 Ananish Chaudhuri 持不同观点,认为应探讨将条约原则融入法律体系。
此外,政府解散毛利健康局和去除政府部门名称中的毛利元素等举措,也引起了毛利人的强烈愤慨。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的怀唐伊日庆祝活动充满矛盾,新西兰未来在处理毛利人与国家关系的问题上,面临诸多挑战。
注:本文为亚太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