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探望一个朋友,前段时间咳嗽严重,嗓子哑后持续一个星期发不出声音、也说不出话
等到再次探望时,我发现朋友的转变实在是太大了
特别是性格方面,以前是急性子的说一不二,只要是她决定的事情,那女儿和丈夫都是要绝对性的服从
可这次探望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记得刚进屋那会儿,朋友女儿就凑上前问了一句“妈妈,我写完作业了,可以出去找朋友玩会儿吗”
本以为这句话的愤怒值会达到顶峰,朋友也会直接对孩子大发雷霆,甚至责问“作业写完了,不知道练会字,读会书吗?一天到晚就知道跑出去疯玩”
没想到,一向性子急躁的她却一反常态,非但没有批评孩子,反而鼓励性地说:“不错,今天完成作业的速度比昨天又快了十分钟,想玩就出去玩吧,但是玩好了回来还是要练字和阅读打卡的”
只见,女儿欢快地应和一声后,就一蹦一跳地跑出家门
看得出,这对母女的心情都是不错的,也完全看不到曾经那一言不合就针锋相对的局面
而当我问出疑问:“何时和女儿相处得那般和谐”时,朋友告诉我:
“还得谢谢这次咳嗽了,一个星期说不出话,自从没有对她批评唠叨后,我发现女儿并没有那么差劲,像每天端茶倒水、嘘寒问暖,可是一样都没落下”
“看来,和孩子沟通是需要智慧和技巧的,如果和孩子动不动就因为一件事吵得不欢而散,那根源一定是在于沟通本身就有问题”
仔细一想,事实真相确实如此
正所谓“良人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智慧的沟通、和直接性批评打击,那所带来的影响还有结果,可是完全都不一样的
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时,不想因为争吵矛盾跟孩子伤了和气,那就要多掌握以下几种沟通技巧了:
01
3秒停顿法
可以有效减少冲动和不当言辞
有人说,遇上不会沟通的父母 ,即便是你对孩子满腔爱意,孩子感受不到,亲子关系也会因此难以亲密
讲真的,和孩子沟通确实是需要智慧和技巧的
有位妈妈,几个月前因为儿子的学习问题,经常辗转反侧地整夜无法安睡,每天似乎都进入了争吵-发怒-唱反调,然后再陷入不了了之的恶性循环中
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儿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只是伸了一个懒腰,然后抱怨一句:“真烦,作业怎么那么多,根本就写不完”
妈妈就趁机教育:“同样一个老师教课学习,为什么别人都能学会,作业也都会写,而你却偏偏跟人不一样呢?问题在我,问题在老师吗?别搞笑了,学习不好,作业不会写,问题肯定是在于你自己的”
没想到,儿子听完这些话后,当场就反驳说:“那你呢?为什么别人的妈妈都能跟孩子好好沟通,而你动不动就对我批评打骂,难道你就没有问题吗?你为什么不能跟其他家长那样,温柔,耐心,再更有耐心一些呢”
仔细一想,事实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儿
记得心理学上的“3秒停顿法”,就是不错的沟通技巧修炼,可以有效减缓和孩子之间的语言和矛盾冲击力
有个朋友就是如此,初入职场时经常会受到同事的排挤和语言嘲讽
为了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她最初是以忍耐为主,可随着一昧讨好和隐忍换来的却是变本加厉的伤害后,她曾有那么一段时间抑郁得想过自杀来结束痛苦的人生
最后,人生的转机,还是在遇到一个大大咧咧的闺中密友才改变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
那个朋友说:
“如果你听到不想听到的话,那就戴上耳机不要去听,如果你和某个人总是合不来,开口说话就要争吵唱反调,那就学学心理学上的3秒停顿法,深呼吸,然后再思考这件事、这句话该怎么做/怎么说”
果然,在闺中密友的开导下,曾经一说起工作上不顺心的事就想掉眼泪的朋友,也开始慢慢释怀、并活泼起来
事实上,我们跟孩子沟通也是一样,不管遇到多么紧急的情况,又或者多么糟糕不顺心的事情,只要先停顿3秒,就可以让冲动的情绪恢复短暂理智,也能让你自己有个基本的判断力
记得兰妈大女儿,第一次数学考试不及格,只考了17分
那时候的我,直接被气得破口大骂,可当女儿可怜巴巴请求我说:“妈妈,你别骂我,我下次一定会好好努力,我保证,拜托你相信我这一次”时,我立马气消了不少
与此同时,我也悟懂了一个道理:“愤怒只是一瞬间的情绪,待情绪消散过后,你就会发现孩子并没有那么差劲儿”
所以,3秒停顿法,就是为了可以有效减少冲动和不当言辞的愤怒值
不想和孩子因为一件小事就争锋相对、事事唱反调,那就学学3秒停顿法吧,不管遇到什么事先在心里默念一个1、2、3,然后再问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需要我怎么做”…
相信随着情绪的逐渐平缓稳定,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会因此得到有效改善
02
耐心倾听法
可以从内心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
为什么孩子越长大、沟通就越困难?
这是因为亲子沟通本身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平时多一些耐心和倾听,就可以更好地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有个朋友,她女儿之前还算是温顺乖巧的小棉袄,可自从读五年级之后,脾气就变得越来越暴躁、倔犟了
特别是偷偷用零花钱买垃圾食品这件事,以前害怕挨骂,还躲在外面偷偷吃
可自从有一次当面教训一顿,并威胁“以后再偷吃垃圾食品就把你丢出去扔了,不让你再回家了”,孩子干脆就故意当着她面吃,不管怎么说都当成耳边风,假装没听到
有一次,就因为放学回家问了一句:“作业多不多,要赶紧把作业写完了”,女儿就直接发出怒吼声:“一天天的,你除了作业就没有其它事了吗?真烦人”
两个人之间的状态也是,只要一开口讲话空气中就弥漫着让人窒息的火药味
直到后来,朋友听了几节育儿类的讲座课,这才发现是和她女儿的沟通出了问题
也是从那以后,她改变了沟通方式,每次和女儿讲话之前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包容
比较经典的作业辅导场景方面,以前女儿一说“作业太难”、“作业太多”时,保准就会收到一顿批评指责
而醒悟掌握了沟通技巧之后,就是解决问题形式的理解沟通了,她也会对女儿说:“没关系,这些题看起来确实是挺难的,但我们还是要多读几遍题,如果最后还是理解不了,那只能第二天去向老师请教了”
就这样,随着理解、包容、耐心、还有倾听,本来还动不动争锋相对的亲子关系,到了后面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
这就是耐心倾听法的重要性,每一次温柔以待、和被理解包容的倾听,都会让孩子的情绪感受到被爱、被关心,内心更是会因此变得更有安全感
03
提问引导法
可以有效引导孩子自己进行思考
有人说,亲子沟通里,倾听是标配,陪伴是高配,信任是顶配
事实上,如果我们学会正确的沟通智慧与技巧,就成了顶配中的顶配了
记得一位妈妈曾跟我分享说
以前,她女儿只要做错了一点小事,就一定会借着机会好好批评指责一顿
也是直到后来才明白,过去那些日子动不动就指责、和打击的话,只会让孩子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压抑敏感
读初中时,女儿说“我想去看xx的演唱会”,妈妈听后的第一句话就是:“看什么看,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你作业写完没有?你是学生,责任也是要把学习搞好”
紧接着,母女俩就陷入了一开口说话就让人反感和不适的局面
可同样是孩子想做某件事,不同的沟通方式所产生的效果可是完全不一样的
还有个女孩,是个特别喜欢周深的小星迷
走在大街上,只要是听到周深的歌就走不动路
手上只要有零花钱,那家里都是和周深有关的卡片,随手可碰、随眼可见
到了读初中之后,更是整天嚷嚷着要去看周深的演唱会
妈妈劝说未果,索性就直接换一种沟通方式问:“想看演唱会啊,没问题,可是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会那么喜欢周深呢”
女孩回答说:“我喜欢他的声音,他唱的歌好听”
妈妈随即搜了一首周深的歌,然后开始夸赞天籁之音,母女俩也因此开始了你一言我一语的如火如茶
这就是所谓的提问引导法,先理解倾听、然后再提问,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引导孩子自己进行思考
想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是如此
提问式引导方法,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指责带来的反感压抑,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兴趣,然后针对性地聊孩子喜欢听的话、说孩子想要了解的事
如此,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才能保持得更上一层楼
04
松弛氛围法
可以让孩子内心变得更有安全感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曾说过一段话:
“人世间最高级的教育就是松弛感,特别是为人父母者,在孩子身上不要过于专业和敏感,做个60分的普普通通父母就够了,不要把自己搞得太满分,只有学会接纳孩子的快乐,再适当放松,才能更好地把孩子教育好”
想想以前,和女儿关系变得僵硬的对比原因,就是因为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控制和命令的语气讲话,以至于家庭气氛时刻变得僵硬和对立的局面
后来,参加了一次心理学讲座,有个朋友说了一句话至今让我受益匪浅
他说:
“人有时候没必要懂得太多,懂得多了,也不见得是好事,就像孩子叛逆的时候,有人分析说这是属于多巴胺高速分泌,导致整个人的荷尔蒙迅速上升,俗称多动症前兆,也有人说这是属于独立权捍卫,孩子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可不管是哪一方认知,我们对孩子都会因为爱之深、责之切,然后又产生很多语言碰撞,还容易闹得彼此不欢而散,这就叫做知识障”
“所以呀,我们做一个普普通通的60分父母就够了,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能创造家庭松弛感,也能让孩子的内心变得更有安全感”
是呀,想要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那创造松弛氛围就是需要掌握的高级智慧与技巧
举个例子
当孩子到学校上课,你突然接到电话,孩子告诉你:“妈妈,我不小心把语文书落在家里了”
如果你当场责备:“你看看你,整天丢三落四的,每天写完作业要整理书包,我不知道提醒过你多少次,你怎么就是记不住,都不带脑子出门的吗”
孩子就会因为这句话而关上心门,为了避免被批评指责,往后不管遇到大小事都不敢求助,更不会跟父母透露半个字
可如果我们对孩子说:“没关系,妈妈也会经常忘记什么,我现在就回家给你拿语文书,然后送到学校,可你下次一定要记住了,每天作业写完了就要检查一下书包,不要把书落在家里了”
孩子听完这些话,心里面就会感到松弛,也会很愉快地回答一个“嗯”字
这就是所谓的松弛感,能给孩子的内心带来安全感,也能让亲子沟通变得更愉悦顺畅一些
05
认可式沟通
可以赢得孩子信任、更好地走近你
在育儿领域深耕多年,我发现很多与父母决裂,长大后自卑又婚姻不幸的人,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点:从来都没有被父母认可过
事实上,这些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承载着一些极为苛责的审视,他们渴望被认可,也渴望被人所看到
而父母的鼓励和肯定,也会成为治愈、和成长路上最大的养料,更是修复或增强亲子关系的灵丹妙药
兰妈小女儿,就是一个有些内敛、还容易害羞的性格
读一年级的第一个星期,她回家告诉我:“妈妈,我想竞选班长”
这句话刚说出口,一旁的姐姐就开口调侃说:“就你,能行吗?平时在家里连一句话都不敢说,还妄想竞选班干部”
一番话结束,我明显看到小家伙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
为了让她重拾信心,我当下鼓励说:“好呀,竞选班长好呀,说不准咱家真的能出一个班长呢,就算没有竞选成功也不要紧,重在参与嘛,光是敢于上台竞选这一点,就已经超越了很多人”
果然,竞选班长那一天,小女儿没有选上,可她的心情也没有那么糟糕,而是饶有信心地告诉我:“老师说每年都一次班长竞选机会,这一次没被选上,我下一次还要竞选”
再后来,元旦那天,又自告奋勇报名参加《大香蕉》歌唱表演
看着老师发来的视频,略显羞涩,但还是完整地唱完了整首歌,我从内心感到欣慰,同时也表扬说:“真棒,比爸爸妈妈厉害多了,这要是换作我们,可是紧张地不敢上台,上台也会怯场地不敢说话”
女儿听完这些话,当场就自信满满,还大方地告诉我们:“那有什么,都是认识的同学”
也是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孩子的自信都是爸爸妈妈给的,你对孩子有多认可,他们的自信就有多强
那么,关于和孩子之间沟通需要智慧和技巧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