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人

当我能完全靠写电影文字谋生的时候,也迎来了我第一个疯狂看片的阶段。看久了,人有些木,让我只好抱持读书不求甚解的古训来排解自己。

很多人问我的观感,我说我不知道。别人侃侃而谈时,话再多再漂亮,进不了我的耳,也入不了我的心。

恰巧,我遇到了《天使艾米莉》,那是在北方干冷的下午。我就在办公室里看,办公室里只有两位个性十足的女翻译

影片一结束,那两位女翻译应该早早停下了手里的活计,她们自己的说法,她们站着把影片看完的,而忘了坐下来。她们问我的意见,我说得想一想。她们说我就是爱把简单的东西弄复杂了,我就笑笑。


隔了几日,其中有位女翻译又和我讨论起《天使艾米莉》的看法。一开始,我们在很多观点上都能保持一致,都认为这是一部充满奇趣的影片,生活远没有你想象中那样枯燥,那样单调。

它的生机,总在你猝不及防的时候,让你的心猛的收紧,等你放松下来,便是满满的欢喜。女翻译最关心的自然还是艾米莉,为什么明明喜欢一个男生,并一次次的撩动他,又一次次的拒绝他。我说这个电影怎么表现无所谓,有所谓的是你提出来的这个问题,让我觉得女性并不理解女性。


她不好意思地笑笑。我赶紧说,我也不懂女性,具体说,我也不敢贸然说我懂人。仅从影片的信息来看,艾米莉在20岁之前,并没有过上群居生活,而家庭生活只提供温暖,而没有供给暖意。

这样处理艾米莉的社交恐惧症,是非常准确的。她爱人,也怕人。不是人曾经给她带来伤害,而是她不确定,她在人群里,能否获得想象性的认可。

你会发现,整个影片,她都在向社会群体偷偷的发送信息,然后悄悄地看这个信息是否被收到。她的行为,像一个活雷锋,但她不会为此写下日记。她是以自闭的方式向这个世界敞开爱意,并不求世人所知晓。这是一种近乎偏执地只求付出,但不求回报。


但问题来了,她遇到了爱情,爱情是需要共振的,一个正常的,美好的爱情,得有回应。这好像违背了她做好事的原则,但她必须得打破这个原则。她也必须在爱情中学会切实的、充足的共欢同乐。这样,她只能和这个世界真正愉快的呆在一起。

她以前建立一个童话,然后又离这个童话而去。她的生活,就像打水漂,不管石子在水面上多么婀娜,它都得沉在水底。也不管她在十个手指上沾满水果,但总有吃完的那一刻。而关于爱情的童话,她自然不会那么快消失,假如不得到它,或许它保存的时间会更长一些。不去表白,比表白后的受挫要安全些。

这是个高度内向、极其害羞的女孩。她知道,退一步不会海阔天空,但她更怕面对事与愿违后的惊涛骇浪。那场游乐场,她独闯鬼屋的戏份,就是她内心世界的外化,一个「鬼」缠绕在她身后,她看上去,无动于衷。

但聪明的观众一定明白,她的心灵深处已经在爆发一场决战。她明白,爱情不是游戏,不管她害不害怕,她都要把一颗心去交给一个人。


女翻译顺着我的话说:爱情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它最难的地方就是,先得找到自己的心,然后才能去找到另一颗心。更难的是,你得相信爱情。

你不相信爱情吗?

我相信爱情,但我不相信我能遇到爱情。

听到这儿,我不由得发出感慨:人人都是艾米莉,我们之所以得不到爱情,就在于我们都不是天使。


女翻译问了我一个特别奇怪的问题;这部影片喜欢跟人物做速写。她数了数,有艾米莉的母亲、父亲、艾米莉的本人,艾米莉的男友,还有那个对艾米莉的心理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老者。为什么是这五个人,她认为如果影片给其他人也有这样的素描,会更别开生面。

我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你可能是有些贪了。

我还提到这还是迷影色彩极重的电影,影片大量的出现画中画的构图,多次表现人们看电影,或通过电视看视频的画面。

艾米莉的诸多爱好里,其中的一个乐子,她喜欢在电影院里,回到看看那些沉浸在电影里的红男绿女。

而她安慰她最好的朋友,那个画画的老人的方法,就是寄给他一盒录相带,让这个患有玻璃骨,几乎一辈子足不出户的老人,能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是有多么精彩。

而这对忘年交,明明是知己,但还是会用偷窥的方式去观察对方。也就是用看电影的方式,来看待对方,太美妙了。


从迷影的角度来看,它比《天堂电影院》更动人,更切合电影的实质。《天堂电影院》说电影能让我们看到一个超过自身的,可以延展的部分。而《天使艾米莉》要说的是,你不可能真正的拥有外面的世界,你只能通过窥伺他人,才能更好的体谅自己。

这一点,女翻译不太赞同,但她也懒得与我就此纠缠下去。她又回到,我们最早说到的善良。

善良的人会不自觉地不同流,也就来不及合污。真正善良的人,是不会奢求全世界的人和她拥有一样的品行,独善其身就在这儿。她虽稍一教化,便如点石成金般闪闪发光,但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她天然不会靠近热闹讨论的群众,他们也不会通过日记之类的文体供人惦念、怀想。所以,他们也是孤独的,她不因这世界的莽撞和短视,而去轻易的否定。她能自足,她归根结底是快乐的。

女翻译特别感谢这部电影,我也一样。


因为这段谈话,当然也是因为《天使艾米莉》,我又重新鼓起了看电影的热情。我明白电影是基于感受,又能将感受翻新的。

我以前常困在共鸣的领域里不能伸展,而现在,我知道,还有比共鸣共情更迷人的事物,在等着我。同时,我也在想,《天使艾米莉》的美,应该不止于我们刚才提及的这些。

2018年9月下旬,我又重温这部影片。我发现我最喜欢的桥段,竟然是艾米莉撮合的那段爱情,初看起来很有效,但它还是要不免弹奏出爱情里最让人忧心的老调。

它最大的意义是让那个喜欢录音的情圣,终于明白他可能没有他想象中那么深切的去爱另一个人。

最喜欢的小动作,是艾米莉轻盈的步伐扫过情郎的摩托车时,手指轻轻的滑过。像是胜券在握,又像是生怕惊动了自己的小心思。


布鲁诺·德尔邦内尔让片中所有那些毫不清高,能自造梦境,因此极容易离群索居起来的红尘男女,在一片深绿中徜徉、游弋。他的摄影机不是在捕捉他们那些微弱的表情,而是在亲吻那些总能泛起羞赧的神色。这一点,在他掌镜的《醉乡民谣》里也同样令人感到惬意。


‍‍

以艾米莉为首的,以及她乐于帮助的那群人,他们都有些担心行动力会破坏他们的想象力,即使他们的动手能力有着超乎寻常的天赋。

他们大多时候仍坚信唯有独处是安全的,而他人所带来的安全感,常让他们止步不前。仿若一路尾随便是最好的并肩同行,又仿若不表达就是最好的表达。也可以说,艾米莉的助人为乐,更多的是在讨好她自己,这是她的善良随时能播撒的关键所在。


奥黛丽·塔图的大眼睛能为她的姿颜加分,但她显然不是摄影机会眷顾的宠儿,她有一种若隐若现的美。她能将所有的情绪化藏在心底,她没有倾诉欲,因此她乐于营造神秘感。

生活中有这样的女子,你遇见她本身,就是件美好的事情。我是有点不希望她的单相思,能有一个积极的回应。这也让这部本来可令人更欣悦的电影,失去了流水不腐方能灌溉出的快意。

我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还有一个是它反复提到的雷诺阿的名画《游艇上的午餐》。法国前后印象派的画家都算上,我最爱的就是雷诺阿,他的公子,也是我极为心仪的大导演。

那幅名画里,有一个举杯的少女。看画的人在臆想她在恋爱,她爱上了一个不在场的人。「不在场」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不存在呢?我的意思是说,一旦这个人存在于空气的流动中,所有的一切都可能会消失。


导演热内在这点上,非常犹豫,他还是怕伤大家的心。而那个老画家形容这幅画时的语言,你看着这幅画,当你转过身去,你再回头看时,你会发觉画面上的每一个又都发生了变化。这是多么简单而又富有诗意的一段画评呀,我想写影评也应该是这样。

全片中,我最爱的台词是「每个人都有糟蹋自己人生的权利」,以及片中反复提及的那首诗「没有你的爱,过去的爱会长出厚茧」。

于是拒绝成为爱情中最常规的表现方式,不仅仅是自我保护,更是对人生即定形态的逃离。而当拒绝还来不及去实现,一个温暖的双臂已向你展开,世界就旋转了起来,你的心也就能够展翅高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