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入坑摄影系列课程的第十九章节,本章节我们将继续之前的内容,针对光比、光度和光型这三个多光源维度的基础概念进行系统学习。
让自己沉迷于光线,这是我可以给摄影初学者的最佳建议。过多地关注参数设置和拍摄技巧,而忽视对环境的观察,这是很多初学者无法避免的误区。相机只是作为记录的工具,无法左右到前所未有的拍摄机会,拍摄一张好照片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的是光与影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光比:用相机视野看场景!
光比指被摄体的亮部与暗部的受光量差别,也可以描述为高光如何过渡到阴影。图像中最亮的区域是白色色阶,最暗的区域是黑色色阶。在两者之间还包含,亮部和中间色调以及暗部。光比越大,反差也就大,反之亦然。
高对比:又称为“硬调”,是对比鲜明的影调形式。高对比度照片故意包含强烈对比的元素,反差大,少过渡,给人以豪放、激昂、粗犷的感觉。
低对比:又称为“软调”,是对比较弱的影调形式。低对比照片缺少最亮与最暗的色调,因此明暗对比弱,反差小,给人以柔和、细腻、含蓄的感觉。
人眼与相机的对比度范围:
我们也将对比度的范围称之为动态范围,也就是特定场景中最亮和最暗区域之间的差异。人眼能够处理比数码相机更大的对比度范围,并且可以局部补偿以查看极端区域中的细节。
当高光或阴影之间的差异超出了相机的动态范围时,则某些高光细节将被捕获为纯白色(死白),某些阴影细节将被捕获为黑色(死黑)。如果同时发生,我们称其为高光过曝并阴影欠曝。在拍摄时我们必须决定最重要的内容,并通过曝光三要素倾斜曝光以保护图像某一色调范围的细节。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用相机的视野看场景,因为人眼与相机的对比范围差异会左右最终的拍摄结果。
光度:光的相对强度!
在拍摄前,我们需要先关注光的特征(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造)是光的强度,即“光度”。光度是指光源的亮度或暗度和光线在被摄体表面的照度以及物体表面呈现亮度的总称。
光度受光源发光强度和照射距离影响:
光源产生的亮度越强,光度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但是,随着光的传播距离增加,光度也会逐渐衰减。在光的平方反比定律中,主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每增加一倍,它的光度会衰减至之前的四分之一。
光度受照度大小和物体表面色泽影响:
众所周知光以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时后会根据障碍物的类型,被反射(即反弹回来)或折射(穿过介质时改变方向)以及吸收。
然而我们相机是通过光捕捉当前的场景,而反射的光量取决于表面的颜色和类型(纹理)。例如,有光泽的光滑表面反射大量光,这称为直接反射,而从粗糙表面(如白色天花板)反射的光称为漫反射。了解这一点将帮助我们按照所需方式修改和控制落在主体上的光线。
光度也可以用来表示场景的氛围:
我们人类在切换不同的光度场景时,仅需等待片刻就能够适应光线强度的变化,但相机则需更改光圈,快门和ISO水平(曝光三要素)来控制光度。然而正是这种选择性的控制可以为我们的拍摄带来截然不同的色调属性,从而调节场景氛围与效果。
高调:又叫“亮调”,照片将具有明亮的色调。场景中大量运用中间调至亮调区间构成画面,给人以明朗、乐观、轻盈的感觉。
低调:又叫“暗调”,照片将具有较暗的色调。场景中大量运用中间调至暗调区间构成低调画面,给人以神秘、刚毅、凝重、情绪化的感觉。
光型:场景中光线结构?
在了解了光的前五个特征之后,就可以对摄影作品中所看到的光线结构进行解码。问自己一些问题,例如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