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若您购买了本专栏,需要电子版的可以私信我,免费发送文档链接。



【导入新课】

一双普普通通的袜子,不过是一块粗布配上一些麻线纳成。它又绝不普通:它丈量的长度,从山南到塞北;它跨越的时间,从黑暗到黎明。它见证了抗战的烽烟,凝结着军民的深情。

在晋东南,在冀西北,在陕甘宁,这样的袜子曾经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段袜子背后的感人故事。

【学习目标】

1.概括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结构,体会倒叙的作用。

2.把握小说中“妞儿”的形象特点,学习作者所运用的写人方法。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体会小说清新质朴的语言却饱含深情的特点。

【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河北安平人,原名孙树勋、孙振海,“孙犁”是其笔名之一。作家,“荷花淀派”创始人。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另有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诗集《白洋淀之曲》等。

【知识链接】

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流派,因荷花淀即白洋淀得名,也因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得名。其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韩映山、从维熙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以写冀中农村水乡人民抗日斗争的故事为主,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语言清新朴素,有“诗体小说”之称。早期作品多吐露泥土和水乡的气息,因此荷花淀派的小说也属于“乡土小说”的范畴,此创作风格对后来写农村题材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背景链接】

1944年,孙犁在去往革命圣地延安途中,在山西忻县一个村庄吃饭。到河边洗脸时与一位在下游洗菜的妇女吵了几句,悻悻然归队出发。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

1949年,新中国成立,政治上尤其需要加强军民团结。作者便以此事为基础,结合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山地女孩,创作了这篇小说。

【读音释义】

①穷山恶水:形容自然条件很差,物产不丰富的地方。

②盈余:收入中除去开支后剩余的财物。

③破绽(zhàn):衣物的裂开,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④激荡:因受冲击而动荡;冲击使动荡。

【整体把握】

1、把课文内容按时间顺序写成二三百字的故事梗概。

明确:1941年冬天,“我”随部队打游击,来到了阜平县的一个小山村。一天早晨去河边洗脸,遇上了一个洗菜的女孩子。她和“我”拌嘴后,见“我”没袜子穿,就把“我”约到她家,用自己纺线换来的布,给“我”做了一双袜子。后来“我”帮她父亲贩红枣赚钱,给她买了织布机,她学会了织布。1945年“我”在黄河洗澡时,河水冲走了那双袜子。最近,他父亲到天津来参观工业展览会,还穿着一身当地土法织染的粗布裤褂。开国大典那天,“我”同他去百货公司,买了些布送给他家,他要求多买一点红布和黄布,回家做国旗。

(河边争吵→为“我”做袜→贩运红枣→买织布机→袜子下落→买布送人)

2、这篇小说采用怎样的记叙顺序来行文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采用倒叙的手法,写了在一次工业展览会看到故人穿的“阜平蓝”粗布裤褂,引起了后面“我”对当年在阜平和妞儿一家的交往和深厚情谊及“我”对山地生活的纪念和妞儿一家现在的生活状态的叙述。

倒叙手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3、划分结构层次,并说说本文的线索。

明确:第一部分(1-4):故人来参观,“我”想买布送他。

第二部分(5-82):一双袜子的来龙去脉。

第三部分(83-88):“我”买了布送给大伯。

线索:布。

4、课文三部分之间是怎样衔接照应的?

明确:第一、二部分之间用了一个过渡段,一共两句话,前一句用“袜子”和“老交情”呼应上文,后一句用“1941年的冬天”和“这个小村庄”启示下文,这样引出对往事的回忆,自然,顺畅;

第二部分的最后说“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那女孩子的纪念”这是对上文的结语,告诉读者关于袜子的故事讲完了;

紧接着,第三部分,开头先交代时间“开国典礼那天”,提示时间上的变化,从回忆中拉回来。接着,写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与开头的买布相照应,首尾呼应,衔接自然。

【合作探究】

1、任何小说都离不开环境描写,找出课文中描写阜平自然环境的句子,概括阜平地区的环境特点及其作用。

明确:第3段:阜平土地很少,山上都是黑石头,雨水很多很暴……阜平的农民没有见过大的地块……只是像炕台那样大,或是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地……

第4段: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

第6段:……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

环境特点: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天气寒冷,光照少。

作用:既写出了冀中人民的生活艰辛,也写出了冀中人民的勤劳智慧,还写出了冀中人民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支援抗战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品德,真是一箭数雕,言简而意无穷。

2、除了自然环境,文章还写了社会环境,请找出一处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第5段:“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社会环境。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部队决定休息两天”,提供了故事发生的可能性,为后文写“我”与女孩子发生冲突埋下伏笔。

第13段:“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烧毁过几次的村庄”,以杨树叶为食物,展现了战争给中国老百姓带来的灾难以及群众在抗日战争中所道受的苦难,这也是“我”妥协的原因。

3、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妞儿的形象特点。

明确:①心直口快、泼辣直爽。“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妞儿对“我”在上游洗脸表示不满,直接喊起来,口气严厉,用语尖刻;多次写妞儿的笑。

②质朴善良、热情。看到“我”没有袜子穿,妞儿主动提出用自家的布给“我”做袜子。

③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妞儿冒着严寒辛苦淘洗杨树叶做早餐,还会做其他家务,会做袜子,后来还学会了纺织的全套手艺。

④上进要强。买织布机学习织布;文末提到,妞儿“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4、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妞儿这一形象的?

明确:典型事例(几件小事):河边争吵,淘洗树叶,为“我”做袜,学习纺织等;

语言(对话)、神态、动作、外貌描写;

侧面描写(家人对妞儿的介绍和评价,环境的衬托)。

5、女主人公从头到尾都没有名字,只是用了父亲给她的称呼“妞儿”,为什么?

明确:主人公妞儿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是“山地女孩”中独特的“这一个”。但她又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性,是所有“山地女孩”的化身,是冀中地区千百万美丽动人的人民的代表和缩影。作者正是通过这一既平凡普通又光彩照人,既有个性又具共性的女孩形象,反映了根据地人民对八路军的深情厚谊,反映了他们的民族大义。

6、归纳主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