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月的一个寒冷夜晚,地下党员施亚夫,潜伏在汪伪政权的内部,作为伪军师长,他的身份充满了危险与复杂的双重性。
然而,伪军副师长夫人潘宜娟的突如其来,让他面临的是身份暴露的危险,这位伪军夫人究竟是敌是友?后来的施亚夫又能否从伪军的层层包围中逃脱呢?
潜伏敌营的胆略
1915年,施亚夫出生于江苏南通。他小名施满侯,一家人都是一线工人。
1930年,他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转入南通特委,投身于兵运工作。
1938 年 3 月,日军在南通登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施亚夫看着家乡的百姓遭受着苦难,心中充满了悲愤。从那时起,他决定为家乡、为人民出一份力,尽管这条路危险无比。
他加入了新四军,开始了长时间的游击战斗。初期的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战士,但很快,在一次敌人猛烈的扫荡中,施亚夫凭借着灵活机动的策略,不仅成功带领队伍突破敌人的封锁,还击溃了敌人的外围阵地。他的英勇被组织看重,于1940年接受派遣成为南通县宪兵队和特务队队长。
到了1941年6月,施亚夫的队伍更名为“绥靖军第七师”。在一场为期三个月的战斗中,施亚夫表现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他带领队伍与敌人进行了一场鏖战,成功打破了敌军的包围网,营救了上级领导。
然而,1942年,在一次与日本军部交流情报的过程中,施亚夫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汪伪政府正在通过广泛的收编行动,强化伪军的力量。那时,他深知,这是一次突破敌人内部、深入敌营的绝佳机会。只要能够成为汪精卫的心腹,到时消息情报还能少吗?一定会对组织大有益处。于是,他在组织的指示下,悄然开始了他长期潜伏在敌人中的艰难岁月。
作为伪军中将师长,施亚夫的身份几乎无人知晓,他深知,不能让任何人察觉到他的真实身份,他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
一场局势的转折出现在1943年的秋天,那时施亚夫被委任为伪军七师中将师长,接管了一个战略要地。汪精卫政府对他极为青睐,时常在他身边讨论军事策略,施亚夫则总是巧妙地通过一言一行,悄无声息地搜集情报。
敌营暗潮涌动
1944年1月,正值冬季,施亚夫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准备休息。虽然表面上他是伪军七师的中将师长,权力巨大,但心底的警觉却从未松懈过。这一天,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寂静,紧接着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外。
他迅速站起身,警觉地盯着门口。门外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施师长,是我,潘宜娟。”
潘宜娟,伪军副师长范杰的夫人,施亚夫曾在一次军事会议上与她有过简短的交流。她的声音中带着焦虑,似乎有些急切。
施亚夫内心一紧,看到潘宜娟站在门口,神情紧张,施亚夫打开了房门。
“夫人,深夜不睡,找我有事?”施亚夫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努力掩饰心中的不安。
潘宜娟没有答话,而是迅速迈步进屋,关上了门。她低声说道:“施师长,我有个消息,必须告诉你。”
施亚夫微微一愣,心中迅速计算着可能的危险。他尽量维持冷静,示意她继续说。
潘宜娟低声说道:“今天下午,我听到师长在家里与一些人打麻将时提到,日军开始怀疑你了,说你早年是红军的一员,现在可能与共产党有联系。”
这一句话让施亚夫的心跳几乎停顿。他知道,潜伏至今,自己已经十分谨慎,但敌人逐渐逼近提醒他,自己的秘密可能随时被揭穿。此时的他,心跳突然加速,但外表依旧冷静。他轻声说道:“你听错了,夫人,所谓的怀疑,是没有根据的。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军官,和共产党没有任何关系。”
潘宜娟迅速凑近施亚夫,紧紧盯着似乎在仔细观察他的反应。低声说道:“施师长,我并非怀疑你。我知道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好。我只是想提醒你,早些提防,别让自己陷入危险中。”
施亚夫深吸了一口气,“谢谢你的提醒,夫人。”他的话语虽然平静,但内心却在飞速运转着可能的应对策略。
潘宜娟似乎不愿再多说什么,转身准备离去时,施亚夫突然开口:“夫人,今晚不宜久留,尽早回去吧,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施亚夫看着潘宜娟,转身走到桌旁,从文件堆中抽出一封密电,递给了潘宜娟。
“夫人,带上这个。”施亚夫低声说道。
潘宜娟愣了一下,接过信封,她明白施亚夫的意思。这不仅是一封普通的信,它是施亚夫为自己在敌营内赢得一线生机的关键。她握紧信封,低声道:“我明白,你放心,我会照办的。”
潘宜娟点点头,转身离开。这一夜,施亚夫意识到,自己的潜伏生涯已经进入了最危险的时刻。他深知敌人随时会对自己发动审查,他的行动必须更加小心谨慎。
然而,施亚夫必须作出更加明确的选择:继续深藏在敌营,还是早早暴露身份,与敌人一决胜负?他必须在这条危险的边缘线上做出决策。
策划起义的关键时刻
此刻,施亚夫也面临一次关键选择——是继续潜伏,利用自己在伪军内部的地位为新四军提供情报,还是迅速暴露身份,带领部队展开起义,加入到抗日中去?
潜伏的危险越来越大,敌人对自己的怀疑也在不断加深。若再拖下去,不仅自己的生命会受到威胁,甚至新四军的安全也会被置于险境之中。为了保障起义成功,他决定提前和新四军的领导取得联系,商讨具体的起义计划。
“施师长,您确定要提前行动吗?这太危险了。”通讯员低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
施亚夫转过身,“是的,既然已经决定了,就不再犹豫。若不立即行动,后果会更严重。你带着这封信,尽快找到联系人的指引,务必保密。”
通讯员点了点头,随即悄然离去。起义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人的生死抉择,更是整个抗日战线的走向。
第二天,施亚夫收到了来自新四军的回信,确认了起义的计划和具体日期1月5日。信中详细列出了所有的安排,施亚夫需要立即启动起义的前期准备。他拿起桌上的地图,仔细查看着南通的地理和军事布局。按照计划,起义的部队将在夜色掩护下迅速集结,并通过密道突围。
“做好准备,时间紧迫。”施亚夫对身边的副官说。副官点点头,随即带领几名精干的队员准备物资。
在筹备起义的同时,施亚夫不得不面对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自己被敌人盯上的可能性。敌军在南通的哨兵越来越严密,伪军内部对于他与新四军的可能联系产生了疑虑,许多人已经开始暗中调查他。施亚夫的身份面临暴露的风险,这也意味着起义一旦开始,自己和手下的部队将陷入一场生死存亡的战斗。
经过与副官的商议,他们决定将起义时间提前至1月4日凌晨。时间紧迫,施亚夫没有再做任何犹豫。
“通知所有人,起义时间提前至1月4日四点半,必须全力以赴,确保兵员、武器的完备。”施亚夫的话语坚决有力,直指要害。
副官迅速去执行命令,施亚夫则再次将注意力集中到地图上,准备随时指挥部队行动。与此同时,他安排了最精锐的队伍保护起义核心区域,确保在关键时刻不出现任何差错。
生死决战:从敌营脱身
1月4日凌晨,南通的街道依然在寂静的黑暗中,施亚夫已经悄悄站在指挥部的大门前,今天的行动,决定了他和他的部队的生死存亡,也可能决定整场战役的走向。
“起义部队准备好了吗?”施亚夫问道,副官点头回应:“一切就绪,师长,队伍已经集结完毕。按照计划,所有人将在五分钟内进入起义阵地。”
“所有人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打硬仗,而是迅速脱离敌营。我们必须借着天亮前的黑暗,击溃敌人的前哨阵地,打破他们的防线。”施亚夫向下属们下达了最后的命令。
队伍在施亚夫的指挥下悄无声息地向南通城外的预定地点进发,穿越小巷,避开敌人的巡逻队。就在巡逻队距离他们不到十米的瞬间,施亚夫挥手一指,四周的队员猛地扑向敌人。短短几秒钟,三名伪军士兵在迅猛的攻击下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倒地不起。
终于,施亚夫带领队伍来到起义的最核心阵地,距离敌军指挥部仅剩几百米。“现在是时候了。”施亚夫用低沉而坚定的声音命令道,“冲锋!”
随着命令的下达,起义部队猛然发起冲击,第一波攻击迅速击溃了敌军的外围防线,敌人完全没有反应过来,伪军的指挥系统陷入了混乱。施亚夫带领着部队,在敌人的阵地中穿梭,尽管迎面而来的敌军不断增援,但他早已预料到这一切,指挥部队稳步推进。
“施师长,敌人的反击来了。”副官急忙跑来,施亚夫毫不犹豫地回应:“保持阵地,防线不能松懈。我们已经没有退路,继续前进!”
伪军的精锐部队迅速集结,企图遏制施亚夫部队的攻势。就在关键时刻,施亚夫接到了来自新四军的增援消息。“大家保持阵地,给敌人最后一击!”施亚夫一声令下,最后的决战拉开了序幕。经过一场血战,施亚夫带领的起义部队成功突破了敌军的核心防线,完全摧毁了敌人主力。
1944年1月5日,施亚夫率领2000伪军成功起义,并与粟裕等人接头,重新回到组织。一众伪军这才知道,施亚夫是潜伏在汪伪中的卧底。
施亚夫以“汉奸”的身份深入敌营,靠着智慧与勇气,为抗日战争贡献了巨大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施亚夫离开部队,被分配到南京公安系统工作,后又到江苏省建委工作,直到退休。2010年11月,施亚夫在南京逝世,享年九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