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双眼,识破骗局

同学们

你们是不是经常在网上冲浪

和朋友们聊天、玩游戏、刷视频?

网络世界丰富多彩

但也暗藏危机!


近年来,针对青少年的网络诈骗层出不穷,由于青少年防范意识薄弱、分辨能力欠缺、猎奇心理强等原因,成为了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利用青少年的单纯和好奇心,设下重重陷阱,稍不留神就可能上当受骗!

为了帮助青少年提高警惕,远离诈骗,小泰特别准备了这份青少年防诈骗指南,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远离诈骗陷阱。



网络游戏产品交易类诈骗

诈骗手段

诈骗分子首先会在游戏社区或网络平台发布“高价买卖游戏账号、道具、皮肤、装备”“低价出售游戏币”等虚假广告信息或是免费领取“装备、皮肤为诱饵,引诱孩子下载软件开启屏幕共享,并以受害人为未成年人为由,需使用家长手机进行验证或诱导绕过正规交易平台后在虚假的游戏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再以“注册费”“押金”为由诱骗受害人转款。在受害人转账后,诈骗分子会编造“系统监测到非本人账户”“未成年人需交押金”等说辞,利用未成年人大多瞒着父母私下登录游戏、害怕受到责备等心理,不断要求受害学生继续转账支付,最后将受害人拉黑。

具体案例

案例一:小王在家玩游戏时,有一陌生人发消息给他,称想要低价出售游戏账号。小王很感兴趣就添加对方QQ,对方称小王是未成年人需额外付“押金”,并称等交易流程结束后押金会全部退还。小王进行了一系列操作,对方又提出转账有误导致账号冻结,让小王下载了会议软件并开启屏幕共享功能,并让小王用家长手机进行验证。小王登陆父亲银行APP后,分三笔转账给对方。小王前后共转账3万余元,但游戏账号依然无法使用。小王发现自己被骗后报警。

案例二:小李拿家长手机上网时,看到“免费赠送游戏皮肤”消息并信以为真,加了“客服”微信进行咨询。对方询问小李玩什么游戏并称可以赠送游戏皮肤,随后发来二维码,称进群后可以领取游戏皮肤。小李进群发现大家都领取到了游戏皮肤,就按照客服的要求点击链接进入领取,进入后点击领取显示违规操作,对方谎称因小李是未成年导致公司财务冻结,需配合解冻,后对方又冒充人民警察告知小李要听自己指导,让小李屏幕共享并使用家长手机支付宝进行转账,被骗2万余元。

宣传提示

  1. 诈骗分子会以“低价充值、高价回收、免费赠送”等引诱中小学生点击虚假链接进行诈骗。请注意提醒孩子,不要轻信任何网络上的“低价充值”和“高价收购”的广告,买卖游戏币、游戏点卡等要通过正规网站进行操作。

  2. 以未成年人需交保证金、账号被冻结等各种理由诱导充值解封账号的都是诈骗。要注意提醒孩子,不要将短信验证码提供给陌生人。家长也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物品,不要让孩子知道手机锁屏密码和支付密码,不要将APP支付设置为免密支付。

  3. 如不慎被骗或遇可疑情形,请注意保护证据,立即拨打96110咨询或拨打110报警。


电子游戏复杂多样

网上交友便利多

警惕伸向未成年人的电信诈骗黑手

需要做到

“四不轻信”

1

不轻信任何宣传收费破解防沉迷系统的消息,不与陌生人私下交易,不随意进行转账充值等操作。

2

不轻信“免费领取”“大额返利”等说辞,尤其是当对方提到转账时需提高警惕,及时告知父母以防受骗。

3

不轻信网络上所谓“无门槛”“高收益”的兼职广告,要求先付款后入职皆是骗局。

4

不轻信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轻易添加陌生人为好友,被拉入陌生群时应立即退群。

“两个保护”

1

家长要看管好个人手机和支付账户,设置好开机和打开软件的密码,防止孩子使用自己手机转账付款。

2

家长和学校要加强教育和监护,提高未成年人反诈意识。引导孩子适度上网,加强对孩子反网络诈骗知识的灌输,提高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甄别能力。

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涉及金钱往来时,一定要多加甄别,多问问长辈,以免上当。同时,家长们平时也要对子女加强教育,引导子女合理使用手机,提高青少年自我防范意识,以应对复杂的网络风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