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您带来更好的互动体验,麻烦您在阅读此文后,点击"关 注、点 赞"互动!

您的"点 赞、关 注"是对小编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更多精彩内容将持续更新...



文|森森

编辑|观山

2006年盛夏,江西南昌发生了一起车祸,年轻导游龚海燕乘坐的大巴车冲下深沟,车体扭曲变形。

龚海燕在昏迷中和死神擦肩而过,半个月后她从昏迷中醒来,却对眼前的一切感到陌生。

但即便是这样,她的意识深处始终有一个模糊的身影却挥之不去。

她依稀记得,在生死攸关之际,一个男人搬开压在她身上的重物,不断鼓励她坚持住。

当母亲告诉她是消防员救了她时,她却坚定地摇头说:“不,救我的不是消防员,而是另一个陌生男性。”

那么到底是谁在危难时刻伸出了援手,她梦中的英雄又身在何方?



空白的大脑

2006年8月,南昌的天气闷热得像个蒸笼,市第二医院的六楼病房里,龚海燕的眼皮微微颤动了几下,然后终于缓缓睁开了双眼。

看到周围是病房的环境,龚海燕的脑袋嗡嗡作响,一个憔悴的面孔出现在她的视线里。

那人的眼泪不断地往下流,紧紧握住她的手呼喊着:“海燕,你终于醒了。”

龚海燕看着眼前的女人,大脑一片空白,她努力想要回忆些什么,却发现什么都想不起来了,脑子里面乱糟糟的。

她看着眼前的女人问出了一句话:“你是谁?”

这个问题脱口而出,女人的哭声戛然而止,因为她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可是海燕的妈妈,女儿怎么能连她都不记得了?



值班医生连忙上前解释,海燕是因为车祸头部受到重创导致了失忆,不过不用着急,这种情况是暂时的。

随着治疗的进行,她的记忆会慢慢恢复。

龚海燕重复着“车祸”这两个字,脑海中闪过一些破碎的画面,但就是拼凑不起来。

医生见状就把半个月前的那场车祸的细节讲给了她。

原来事发当日龚海燕作为导游,带领一个25人的旅行团从南昌出发,前往周边景点游玩。

下午三点左右,大巴车行驶在昌万公路上,车内乘客大多昏昏欲睡。

她坐在副驾驶后侧的座位上,感到有些口渴,便弯腰去拿放在行李架上的矿泉水。



就在这时,一辆满载货物的农用三轮车突然从路边的田埂冲了出来,想要横穿公路。

大巴车司机为了避让,猛打方向盘,车辆失控,冲下了路边两米多深的沟渠,最终撞上了一根电线杆。

巨大的撞击力下,大巴车的车头严重变形,挡风玻璃碎裂成蛛网状,车内一片狼藉。

座椅被撞得七零八落,乘客们挤成一团,呻吟声、哭喊声此起彼伏。

龚海燕被扭曲的座椅和断裂的铁架卡住,双腿动弹不得,剧烈的疼痛让她几乎无法呼吸。

龚海燕是这起事故中受伤最严重的两人之一,另一位是坐在她后排的70多岁的老大爷。



其他乘客也大多受了伤,其中8人重伤,事故发生后,附近村民和过路司机纷纷伸出援手,把伤者从车内救出。

龚海燕被困在车内,直到消防员赶到用液压钳破拆车体,才把她救了出来,但这些她如今都想不起来了。

梦里的白衣男子

身体一天天好转,伤口也在逐渐愈合,龚海燕却始终无法摆脱那场车祸带来的阴影。

几乎每个深夜,她都会被同一个噩梦惊醒,梦里她被困在扭曲变形的车厢里,周围是受伤的乘客。

就在这时,一个模糊的身影出现在她面前,身影逆着光看不清面容。

那人费力地搬开压在她身上的座椅残骸和扭曲的金属架,然后弯下腰对她说:“别睡,坚持住,会有人来救你的。”



这个梦境那么真实,真实到让龚海燕坚信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梦,而是一段真实的记忆。

于是她把这个梦告诉了母亲,希望能找到这位救命恩人。

母亲听后心疼地抱着她,告诉她救她的是消防员。他们用专业的工具破拆了车体,才把她救了出来。

龚海燕却不这么认为,她说自己记得很清楚,不是被消防员救出来的。

她记得救她的人穿着白衬衫,而且消防员来的时候,她已经在车外了。

母亲以为她是记忆混乱,并没有太在意,毕竟头部受到重创后,出现记忆偏差是很正常的。

但海燕却始终坚信自己的梦境,她相信在她昏迷期间,除了消防员,还有一个人救了她。



她想要找到这个人,当面向他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寻找梦中的英雄

为了找到这位救命恩人,她联系了当时报道车祸事件的当地报社记者小毅,希望能借助媒体的力量找到对方。

小毅认真听取了龚海燕的描述,并仔细查阅了当时拍摄的照片和资料,但翻遍了所有素材,都没有找到符合海燕描述的“男子”。

照片和中,除了消防员和医护人员,其余都是穿着各异的乘客和围观群众,没有一个穿着白衬衫,身材魁梧的男子。

难道真的是龚海燕的幻觉?

小毅心里也犯起了嘀咕,但看着海燕那么坚定,他又有些不忍心放弃,他决定再次回到事故现场,进行更深入的调查。



昌万公路上的事故现场早已清理干净,路边的电线杆也换了新的,小毅沿着路边走访,询问了附近的村民。

村民们都记得那场车祸也积极参与了救援。

他们回忆事发后,很多村民自发赶到现场,帮忙把伤者从车里抬出来,等待救护车的到来。

但当小毅描述龚海燕梦中的“白衣男子”时,村民们都表示没有印象。

随后小毅又找到了当时参与救援的消防中队,队员们证实,他们到达现场时,已经有二十多名乘客被救出,在路边等待救援。

消防员的证词,让小毅重新燃起了希望,这说明在专业救援力量到达之前,确实有人在现场进行了紧急救援,龚海燕的梦境也许并不只是梦。



为了找到这位可能存在的无名英雄,小毅和报社商量后决定刊登一则寻人启事。

寻人启事详细描述了龚海燕梦境中的“白衣男子”的体貌特征,并呼吁知情人士提供线索。

寻人启事刊登后,报社的电话响个不停,许多热心市民打来电话提供线索,但大多与海燕的描述不符。

就在小毅快要失去信心的时候,一位名叫凌晴的女士打来了电话,她也是那场车祸的伤者之一。

她在电话中激动地说自己记得那个穿白衬衫的男子,就是他把凌晴从车里拉出来的。

凌晴的证词,证实了海燕的梦境并非虚构。

也让小毅更加确信,在混乱的救援现场,真的有一位无名英雄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默默拯救了这么多人的生命。



找到了救人英雄

寻人启事刊登后的一个月,事情终于迎来了转机,一位伤者来到报社,手里拿着一部老式诺基亚手机。

她告诉小毅,这部手机是当时救她的人借给她联系家人的,后来一直忘记归还。

这部手机成了关键线索,小毅通过手机里的通讯录和短信记录,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这位英雄,他的名字叫做熊文清。

熊文清当时才23岁,是一名退役举重运动员,他身材魁梧却性格腼腆,不善言辞。

小毅联系上熊文清说明来意后,熊文清显得有些惊讶,因为他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原来事发当天,熊文清正骑着摩托车去看望住在附近的母亲。

当他行驶到事发路段时,眼看着大巴车侧翻在路边的沟渠里,现场一片混乱。

他立刻停下摩托车,毫不犹豫地冲向了事故现场,看到现场那么惨烈,他顾不上多想就迅速加入救援的行列中。

他先是用力砸碎大巴车的车窗玻璃,然后凭借着曾经举重运动员的强大力量,徒手掰断扭曲的座椅靠背和金属框架,把被困的乘客一个个救出来。

他第一个救出来的是一位女士,腿部受伤严重,骨头都已经支出来了,他后来回想还感觉很怕。

当他看到被卡在座椅中的龚海燕时,她已经昏迷不醒,脸色苍白,情况十分危急。



熊文清迅速搬开压在她身上的重物,并不断地鼓励她让她坚持住不要睡着,这正是海燕在梦中反复听到的那句话。

熊文清凭着一己之力,先后救出了27个人,直到实在是没有力气了才停下来。

他的双手被玻璃碎片和金属划破,鲜血直流,但他也根本没有在意。

当消防员和救护车赶到现场后,他就默默地离开了,没有留下姓名,也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

小毅采访了他的同事和朋友,他们都对熊文清赞不绝口,同事们说他平时就乐于助人,工作认真负责,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他曾经多次帮助过有困难的司机和乘客,但从不张扬,熊文清的义举很快被媒体报道,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转过年来,单位为了表彰熊文清的英勇事迹,专门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班组,并由他担任班长,号召全体员工学习他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的精神。

熊文清获得的不仅仅是荣誉证书和奖章,更是来自社会各界和人心的赞扬。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对于海燕来说,熊文清不仅是她的恩人,更是她在昏迷半个月,记忆深处的那一抹希望之光,是她重生的希望和勇气。

结语

一个平凡的退役举重运动员,在危急关头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和勇气。

他徒手掰断座椅,一次又一次冲进车厢,把27个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他默默地救人,不求回报,甚至在完成壮举后什么都没说就离开了。

如果不是海燕的坚持和那部留在伤者手中的手机,或许他的义举永远都不会有人知道。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信源
北方网 2006-07-26 只身救27名伤者熊文清心有余悸 回首当时都想吐



中国江西网 20061017 熊文清:举重夺冠,非举重成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