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消山水见精神,满眼东风送早春。在山东省临沂市云瀑洞天景区,一场场非遗民俗表演热闹上演,“庙”趣横生赶大集,热热闹闹识年味,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多彩非遗秀 点亮新春民俗之光
2月1日,大年初四,云瀑洞天景区在暖阳的照耀下格外迷人,多种特色民俗演艺活动轮番上演,让游客领略民间艺术的魅力。
记者上午十点左右在现场看到,一块开阔的空地上围满了观众,一场精彩的耍猴表演正在火热进行。
猴人一声令下,几只可爱的小猴子瞬间来了精神。它们穿着鲜艳的小衣服,在驯猴人的指挥下,一会儿翻跟头,动作敏捷流畅,引得观众阵阵惊叹;一会儿又直立行走,模仿人类的模样,憨态可掬,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周围的小朋友们兴奋地跳着、叫着,眼睛一刻也舍不得离开小猴子们。一位小朋友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这些小猴子太可爱啦,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有趣的表演!”
耍猴表演刚结束,紧接着便是令人期待的杂技魔术表演。杂技演员们闪亮登场,他们展示着高超的技艺。周围的游客们也纷纷点头,手中的相机、手机快门声不断。
一步一景、边走边玩,赏景游玩两不误。景区里舞龙舞狮、刀山火海、民间绝活、美女不倒翁、悟空模仿秀、斗鸡耍猴、特色美食及其他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轮番上演,让游客领略民间艺术的魅力。
景区内“舞龙”表演开始。演员们手持色彩鲜艳的飞龙,快速舞动,在他们手中上下翻飞、蜿蜒盘旋,仿佛一条条灵动的巨龙在空中翱翔。围观的小朋友们兴奋地尖叫起来,被这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表演深深吸引。一位带着孩子的当地妈妈笑着说:“过年带孩子来看这些非遗表演,既能让他感受节日的热闹,又能让他了解咱们本地的传统文化,真的特别有意义。”
这些非遗民俗表演的背后,是传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许多传承人从小就跟随长辈学习技艺,几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钻研,才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文旅融合潮 澎湃经济发展之力
云瀑洞天非遗民俗表演的火爆,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临沂地区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近年来,临沂市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当地丰富的非遗资源,将其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费县作为临沂市的旅游大县,积极探索创新,将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通过在景区举办民俗表演等活动,为游客打造了沉浸式的旅游体验。
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举办民俗表演活动,就是希望将传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沂蒙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未来,我们还将继续丰富表演内容和形式,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推动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
景区内,特色美食眼花缭乱,各种小吃齐聚一堂。非遗集市里吹糖人、画糖画、捏面人……还有景区特色土窑焖鸡、羊杂汤把思绪拉回孩童时的缤纷年味。五红煎饼、五黑煎饼、高粱煎饼荞麦煎饼、花生煎饼、紫米煎饼……纯手工匠心,特色沂蒙手工米煎饼米香满溢每一口都是儿时的温暖与满足。
据了解,春节期间,周边的农家乐、特色小吃店也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不仅带来了人气,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收入。
云瀑洞天景区的各色表演只是当地文旅发展的一个缩影。临沂地区沉浸式红色体验剧《跟着团长打县城》火遍全国;沂蒙山小调那悠扬的旋律从抗日战争时期传唱至今,成为沂蒙精神的生动音乐符号;“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作为临沂地区的精神内核,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沂蒙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在这个新春,沂蒙大地的非遗民俗表演,宛如一场盛大的文化狂欢,将古老与现代交织,让传统在时代的舞台上熠熠生辉。它不仅点燃了人们心中对年味的炽热向往,更以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本报记者 周生来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